APP下载

民族旅游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及外语交际能力提高策略

2009-01-14石春燕

学理论·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常 晖 石春燕

摘要:文章阐述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以民族旅游区-世界遗产张家界为例分析了该区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和提高该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外语教学改革;民族旅游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202-03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文化交际活动将越来越频繁,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因特网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扩展知识、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中国入世与国际的接轨,跨文化交际机会势必大增,时代迫切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中国学生将面临着严峻的知识挑战、能力挑战,尤其是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挑战。因此,中国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迫在眉睫。对于民族旅游区——世界遗产张家界的大学生而言就更为重要了。诚然,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双方,要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畅,还必须在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多加了解的同时,加强与深化对他国文化的认识,以塑造完整的跨文化人格。本文以世界遗产张家界为例讨论如何通过外语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以提高外语交际能力,为促进该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翻译人才保障。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这个术语可以指母语者和非母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以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70年代末形成的,是传播学(communication)的一个新的分支。“跨文化交际”这个术语最早是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在其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使用的。美国诗人爱默生说:“语言是历史的档案”。这句话深刻表明语言对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语学家Hymes 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他认为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四个参数:(1)合乎语法,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在形式上可能;(2)适合性,某种说法是否得体,(3)实际操作性,某种说法是否实际出现了。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当然,要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可忽略。

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交际中不可缺少文化,没有文化的交际会变得枯燥、乏味、空洞无韵味;相反,文化离不开语言交际,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离开交际的文化将变得毫无意义。而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取向(1)个人主义;(2)愿意承担风险的程度;(3)权力差距;(4)男女倾向;(5)人性;(6)人与自然的关系;(7)时间取向;(8)活动取向;(9)关系的取向;(10)语境;(11)正式和非正式;(12)直言快语与人际关系和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观念决定了期间言语准则的差异。例如:中国人提倡大公无私,而美国人却十分崇拜个人奋斗,英语中以“self”为前缀的单词像self-appointed,self-government,等高达一百多个,“DIY”一直十分流行。这种语言现象在汉语词典中是找不到的,这充分体现了西方人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也表明了美国主流文化最重要的模式。英美人喜欢在恭维对方后得到“Thanks”的回答,而被恭维的中国人却总用“NO”回答明示谦虚,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很难理解中国式的谦虚。中国人在生活方式上比较正规、讲究,西方人却崇尚顺其自然,有这样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中西方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同。这是两位太太临死前的对白,中国老太:“这辈子我终于积攒足够买一栋房子的钱啦!”外国老太:“这辈子我很幸福,终于将购房所借贷款偿清了!”通过两位老人的对白,中国老太与西方老太的享乐观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以上事例无一不说明在交际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此外,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还需弄清文化最直接影响交际的特征:(1)文化是通过学习获得的;(2)文化具有世代相传的属性;(3)文化是基于符号的;(4)文化是动态的;(5)文化是一个整体;(6)文化是以民族为中心的;(7)文化具有顺应性。这些特征使我们懂得不同的民族,其文化也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学习者不仅要了解自己文化的规则,而且还要懂得对方文化的规则。Wolfson指出:“在与外国人接触当中,讲本国语的一般能容忍语音或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因为本族语不大会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胡文仲的研究也证实了“文化错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的不快,有时,甚至影响国际关系。

综上所述,在民族旅游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前提。在外语教学中应融入目的语文化的教学,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文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涉及到许多学科,其中之一是语言学,因为语言和思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不同文化的语言文字的对比可以分析人们的思维特点。例如美国语言学家卡普兰(RobertKaplan)认为, 中国人和韩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曲线式的(indirection),类似一种涡轮线(gyre);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Linear),而日本学者提出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点式”(dots)的。

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就导致了同一情况下不同的言语与行为。下面以第二种不同思维方式为例说明。

例如: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就是中国人综合思维的典型例证。中医认为,人体是各部分器官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并用阴阳五行学说明五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医治病是从全局着眼,综合考虑、辨证、施治,而西医是根据人体九大系统的生理结构来解释病理现象,治病从细节着手,按“部”就班,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是西方人偏好分析的体现。

思维方式的差异是文化深层次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分析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是有必要的。

(二)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及文化知识了解甚少

众所周知,大部分中国学生学了好几年的英语却不能同以英语为母语者交谈。诚然,胆怯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而不知如何使用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们谈话时的语言形式没有问题,但是这些形式的功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就不是那么的得体,这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或者他们以本民族的文化为中心,不考虑英语民族的文化,这是缺乏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语用文化欠缺,在跨文化交际中生搬硬套母语的语用原则。一般说来,学习者的文化差异敏感性(culturalsensitivity)越强。其语用能力也就越强。而这里的语用文化是指语言使用的文化规约,即把语言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相联结起来所应当遵循的规则。包括因社会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潜在观念的差异,话语使用场合的不同,语言信息的差异等等。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由于受本民族思维定势、文化习惯影响,大学生常把本民族文化带入跨文化的交际情景中,不自觉地把汉语的使用规则套用与外语,违反了外语的语用原则。对于哪些话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模式是不合乎习惯,不可接受的等往往都心中无数,真正进入交际角色便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2.语义文化欠缺,对外语的文化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语义文化是指语义系统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包括词语中所反映的习俗文化信息,有特定文化背景的成语典故、谚语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社会观念不同。对同一事物或现象都会有不同认识,如不加以比较,不加注意,一味地以母语文化模式去套用,就会引起误解。例如:一对年轻的英国夫妇到张家界旅游。因张家界人对百合花情有独钟,认为它代表“百年好合”的意思,在送机前,导游小姐为表示友好和礼貌,特送给客人一条绣满百合花图案的丝巾,可不料这对夫妇显得异常悲伤和沮丧。原来,百合花图案在英国人眼中视其为“死亡”。导游小姐由于缺乏语义文化而影响了与外国友人的感情。再如:乌龟与国骂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建立起来的,说某人是乌龟对他是一种侮辱,由于这种母语国人皆知,故称之为国骂。而在把乌龟看作是长寿与毅力的象征的西方人看来,中国人这种自然,顺理的关系难以成立。

世界遗产张家界的学生,特别是基础阶段的学生对西方社会文化都了解不多,对其文化内涵更是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在理解和表达上很容易造成偏差,导致交际失败。1990年,胡文仲曾指出: “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并且具有成功地与他文化成员交流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看法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可见,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当学生了解更多的中西文化差异,养成用跨文化意识去认识事物的习惯后。在交际过程中就会避免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现象(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Oberg 1960提出),获得成功的交际体验。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中国“入世”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更加频繁,人们将面临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交流和合作的问题。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高校教师在培养自身较强的跨文化意识的同时,在英语教学中也应加强“文化导入”的深度,这不仅能让学生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障碍,而且也能使学生利用英语这一工具,接触世界各国优秀文化遗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开设如文学欣赏、历史、艺术等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同时,教师也应该训练学生使用英语介绍、宣传中华民族和灿烂文化,使他们不仅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沟通的使者。

(二)运用比较法教学模式,更大程度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比较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采用对比分析法,还能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三)建议开办英语讲座,看英文录像、电影和幻灯片;开展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交流活动,鼓励他们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接触,鼓励他们广泛阅读英文原版的诗歌、小说、戏剧等。

(四)利用民族旅游区张家界这一于1992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自然遗产所特有的地域优势充分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尤其是每年两次来该区高校进行为期半月的文化交流团,显然为张家界大学生带来了极好的口语交流及文化交流的机会。此外,每年近五十万人次来该区游览观光的外国游客,无疑需要我们的大学生充当翻译,无形中也为其提供了较多的交流机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民族旅游区—世界遗产张家界,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提高其外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为该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要的保障。本文仅论述了张家界地区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等方面问题,笔者认为对高层次和深层次文化如哲学、宗教、价值观、时间取向等文化问题更值得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Brown H D.Principles ofLanguageLearning and Teaching [M].(3ndedition)NJ:PrenticeHallRegents 1993.

[2]Dell Hymes.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2:2-5.

[3]Edward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25-28. [4]E.Sapir.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 New York:Harcour Brace and Company Press,1921:233-235.

[5]Larry A. SamovarandRichardE.Porter. 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Littlewood W.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7]N.Chomsky.SyntacticStructure[M].Hague:Morton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 1957.

[8]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d.,2003:212-213.

[9]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14-16.

[10]戴炜栋.外语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段亚芳.高等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探讨[J].世界教育信息,2007,(10):59-61.

[12]冯亚渠.以旅游英语为载体培养大学生语用能力[J].东北亚论坛2004(9):140-143.

[1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4]高一虹.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2):35-37.

[15]吉哲民,李冬梅.浅谈中国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J].外语界,2001,(3):56-59.

[16]袁彩虹,郎红琴.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8):66-68.

Strategies on Impoving Students'Awareness of Coss-C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i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National Tourist Area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jie World Heritage Sites

CHANG HuiSHI Chunyan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of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Hunan,427000)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and essentiality of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IC]; furthermore taking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Zhangjiajie as sample, analyzes current existing IC problems among the students; som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foster the student's awarenessofIC are discussed as well.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form; ethnic tourism area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