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后期太学生参政心态浅析

2009-01-14

学理论·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参政

冯 风

摘要:本文认为南宋后期太学生在参政过程中体现出了两种心态,分别是虚荣心态和投机心态。本文对这两种心态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从而进一步明确南宋后期政治文化环境与太学生的关系。

关键词:太学生;参政;虚荣心态;投机心态;政治影响

中图分类号:K24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115—02

太学制度经两汉至隋唐的发展,至宋已达顶峰。至南宋后期,太学生也继承了北宋后期太学浓厚的参政议政传统,充分体现了南宋后期太学生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太学生们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太学生在参政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社会心态,却对南宋末期政局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关于这些社会心态,本文拟从虚荣心态和投机心态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虚荣心态

南宋后期,仅规模较大的太学生抗议请愿活动就发生了四次。一些太学生通过伏阙上书获得时人“君子”美称。但关于如何品评这些南宋后期太学生参政活动中的代表人物,南宋末期朝臣却多有争议。如咸淳九年间六月,正言郭阊弹劾“开庆六君子”之一的黄墉,称“虚名多足以误世,实德乃可以服人”[1]。反映出时人对太学生在参政活动中获取名节动机的怀疑。

在南宋后期权臣当道的政治环境下,此种太学生在参政活动中求名节的动机,其实质是一种虚荣心态。这种参政活动中虚荣心态的主要特征为:

(一)参政活动脱离政治实际,由此博得“直言”名节

杜范在奏理宗的《撰奏札奏堂除积弊札子》中称,“臣伏蒙御前发下黄袋一封颁示臣,大学生方大猷等伏阙上书一轴,臣已再三阅视。其言三事及君子小人消长为治乱安危之分,实为忧时之确论,而中间亦多有未知朝廷事体,习闻世俗之议而輙为之言者,如谓股肱日趋于惰。臣读之不胜惭惧。”[2]此事的起因,系杜范为奏请理宗取消宰相直接任命官员的堂除制度,欲将任命权重归吏部,后来也取得了较好的收效。在杜范看来,太学生们对朝政的了解完全出自外界传言,这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政治热情而已。同时我们也可看出太学生们上书对朝中重臣心理造成的压力。

又如端平三年史嵩之致仕所引起风波中,外界所传史嵩之致仕复出系宰臣“以报私恩”。右相董槐已上书辨明自身与史嵩之致仕无关。然而“公论复以为未然”[3],太学生们仍上书攻董相。在虚荣心态的驱使下,太学生们仅凭外界传闻,一厢情愿地期望借上书活动来影响朝政,壮大声势以求名节。但正如周密所议:“而朝廷用事,岂学校一一能把持乎!”[4]

(二)趾高气扬的虚荣心态

由于太学生的参政行为对朝中舆论形成了巨大影响力,故开禧之后,太学逐渐变成了全国的舆论中心。“自开禧之初,迄更代之后,天下公论,不归于上之人,多归于两学之士,凡政令施行之舛,涉于国家盛衰之计,公论一鸣,两学雷动,天子虚己以听之,宰相俯首而信之。”[5]太学生中更有以“无官御史台”[6]自称的。

而这种虚荣心态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应注意理学名节观和南宋后期太学生仕风的矛盾。作为南宋官学的最高学府,新儒学中一些著名的理学家如理学大家吕祖谦、真德秀都曾任太学博士,对太学生影响很大。尤其是自理宗亲政以来,将理学奉为正统,最终形成了太学生的理学思想背景。而理学最强调的“名节”观念也就自然成为南宋太学生所希望秉持的观念。然而南宋后期权臣当道的形势和北宋靖康时政治形势完全不同,南宋后期太学生中甚至出现了“学舍燕集必点妓”[7]等狎浪风气,其整体操守一则不能和朝中台谏比,二则不能和北宋太学生比。太学生有机会通过直言皇帝来获得“名节”,自然是会产生一种虚荣心态的。

二、投机心态

南宋后期太学生们参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理学正统和自身的政治独立性。但在参政过程中,不少太学生却表现出了不少背离其独立政治地位的投机心态。

南宋后期太学生们有时体现出一种自发的投机心态。如嘉定十四年,都统司议官赵拱的大将献宝玺一座,进缴于朝。“四方士子,并兼累足而至,学舍至无所容。盖当国者,方粉饰太平,故一时恩赏,实为冒滥。”[8]此时正史弥远擅权时期,史弥远独自当政期间排斥异己。为何不见太学生们上书言“君子小人之消长并治乱安危”。最大原因应该是朝廷对太学生的推恩,即“苟唯两学之士,独沾免举之渥”。

南宋后期太学生参政中的投机心态还表现在太学生对权臣笼络压制的态度上。如贾似道当政时,对太学“度其不可以力胜,遂以术笼络,每重其恩数,丰其馈给。增拨学用,种种加厚。于是诸生啖其利而畏其威,目击似道之罪,而噤不敢发一语。及贾恶君去国,则上书称美极意挽留。今日曰师相,明日曰元老。无一人少指其非。”[9]对于一向以申“公论”追求名节自居的太学生来说,此种被动而为之,也代表一种“趋利避害”的投机心态。

这些投机心态的产生背景和南宋太学的设置目的是分不开的。南宋太学的设置目的就是通过考试为朝廷选拔人才。从而决定了太学生在太学就读的最大目标就是通过考试入仕。为应付考试,太学生不免要挖空心思地钻研考试文风。如“淳佑甲辰,徐霖以书学奎南省,全尚性理,时竞趋之,即可以钓致科第功名。”[10]由此可以看出性理之学也不过是南宋后期太学生的一块考试敲门砖。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太学生参政活动中虚荣心态和投机心态的冲突对参政活动的反作用。由于认识到太学生中存在投机心理,一些权臣也开始和太学生产生互动,达到分化太学生参政活动的目的。如权阉董宋臣需征用太学生方大猷的房屋,认为方大猷是太学生,故想笼络诱导之,而方大猷却利用这个机会,将自己的屋子主动献出,博得了董宋臣的好感,从而“自此擢第登朝,皆由此径而梯焉” [11]。协助权相丁大全竭力与太学生为敌。

三、太学生参政心态对南宋末期政治的影响

纵观南宋后期太学生参政心态对现实政治的影响,其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加剧了南宋末期政治生态的乱象。南宋太学生将自身演变成了南宋后期权臣倾轧斗争中争取的第三方势力,最终也进入了政治角力中。“开庆六君子”攻丁大全获时人君子“名节”,成为太学生中的代表人物,随之得到权臣的力荐,扶摇直上。“至景定初,时相预收士誉,悉上春宫,并攉高第,时议或有异论。”[12]“贾似道入相,复为之请,有诏六人皆免省试令赴。”[13]“时相好名,牢拢益中为伦魁,余悉擢巍科,三数年间皆至通显。”[14]可见,在贾似道的羽翼下,在朝廷内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前开庆六君子为中心的名义上的“六士党”。由于其主要人物陈宜中、黄镛、刘黻等人所具有的政治抱负和行政能力各不相同,实质上是将太学生参政虚荣心态生硬地带入了现实朝政当中,与现实政治背景和传统格格不入,徒添乱象。

这些太学生参政代表人物掌实权后造成的政治乱象最终成为南宋亡国的一个重要因素。陈宜中官拜右丞相时,正值南宋危亡之际,而他却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徒劳无益的内部政治倾轧上。张世杰就对他说过:“此何如时,动以台谏论人。”[15]陈宜中又多次表现出反复无常的虚荣心态。与左丞相王爚在官员的处理问题上发生矛盾。“爚拜命,即日就民居,以丞相府让宜中,宜中上疏,以为‘一辞一受,何以解天下之讥亦去。”[16]可见其辞职的原因仅仅是担心自身名节的丧失。

在张世杰兵败后,京学生伏阙上书攻陈宜中,“数宜中过失数十事”,[17]“书上,宜中竟去,遣使召之,不至。”[18]面对与当年自己所作所为相似的学生伏阙上书,陈宜中表现出了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退缩姿态。“十月壬寅,始造朝,寻为右丞相,然事已去矣。”[19]陈宜中在国家危亡之际仍辄以辞职为由制造政治危机,最终导致大势去矣。从根本上看,陈宜中在掌实权后还是继承了太学生那种不问政治实际的求“名节”参政心态。

可见,在虚荣心态和投机心态的驱使下,太学生出身的陈宜中有限的政治素养无以应对纷乱的政局,也成为加速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加之“六士党”中一些人有失气节的投机行为。不能不使我们意识到太学生参政活动中的虚荣心态和投机心态对南宋末期政治变乱所起到的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南宋后期太学生参政时体现出的虚荣心态和投机心态,两者相互冲突,共同推动着太学生参政活动的发展,并且影响到南宋最终的政局发展。对南宋后期太学生参政心态的进一步分析,无疑对我们研究南宋后期政治环境与士人的关系能起到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5][8][11][12]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杜范.清献集(卷十四)[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

[3][4][7][9][10][14]周密.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

[13][16][17][18][19]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

[15]吴乘权.纲鉴易知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参政
齐国女性参政研究
穹顶之下她们的人生意义
颜回之乐
走向台前
农村女性参政问题探析
新型女职业农民的特质及面临的挑战
基于农村妇女党员的农村基层自治管理探讨
贵州农村妇女参政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浙南华人华侨海外参政的路径选择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女性的参政运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