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进行责任伦理教育的思考
2009-01-14沈佩琼
[摘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责任伦理教育意义重大。针对大学生进行责任伦理的教育要着眼于不同层面的关注。文章从重建大学校园文化,营造全新育人环境;实践中注重整合中外责任伦理资源,加强道德认知教育;制定责任伦理教育的中长期规划,搭建责任伦理教育体系;探索教学做相统一的育人模式,创设责任伦理教育评价新机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全人教育新理念五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实施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 责任伦理 教育架构 思辨
[作者简介]沈佩琼(1964-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文化、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江苏淮安22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江苏省教育规划课题“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7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思潮的进一步深入,中外文化不断进行交流与碰撞,尤其是西方文化和观念的不断渗透。在这一进程中,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混乱的状态,大学生也不例外,这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责任伦理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一、责任伦理的内涵
最早提出责任伦理(ethic of responsibility)概念的是德国当代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1919年,韦伯在其题为《作为职业的政治》的演讲中首次提出“责任伦理”的概念,认为责任伦理是指从政者必须具备切实的热情、超越虚荣的责任感及与人和事保持一段距离的判断力,对自己行为可预见的后果承担责任①。责任伦理的行动准则是对自己“可预见”的后果负有责任。
对责任伦理的构建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德裔美籍学者约纳斯(Hans Jonas)。面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技时代缺乏约束的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巨大破坏作用,约纳斯认为,应该通过伦理学引导人们做出适当的行为,避免技术可能带来的毁灭性破坏。约纳斯指出,存在是人类乃至整个大自然的普遍和根本的目的,作为大自然最高目的的人,应该为自己、为自己的后代以及整个自然界的存在负责。之前的伦理学不会考虑对后代的责任,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还不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现在如果不对未来负责,就有可能加速人类毁灭的进程。综合上述两种观点,我们认为责任伦理是从伦理学的视角来对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道德评判、价值引导,以此说明人要对其行为及后果担当相应的责任,体现应有的道德价值。
责任伦理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第一,人是唯一的责任主体,人必须对自身行为的后果负责。第二,责任伦理是人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感的统一,强调高度的理性自觉和行为惯化。第三,责任伦理的内涵和外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不断丰富,与其他领域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因此,责任诉求不断提升。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的现状
分析、研究和把握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的现状是建构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对象的素质结构多以素质内容为基本要素,形成了品德、智力、体质、审美等相应的要求。以往的素质教育就是围绕这些要素,通过教化来培养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回顾中国高等教育所走过的道路,发现原有的素质教育似乎缺少了对素质教育维度的思考。
近年来,大学校园接连发生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如马加爵杀人案、女生碎尸案、投掷化学药品与动物案等。这些事件暴露出部分大学生存在自我意识浓重、责任伦理缺失、价值取向扭曲、法纪规范观念淡漠、行为失范等方面的问题。湖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组所做的《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现状及其价值引导系列研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的现状,其调查数据显示,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25.4%的大学生认为“钱多钱少是判断人生的价值尺度”;26.5%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2.1%的大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②
许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状况也令人担忧。一些企业认为,大学生在责任心、文明生产、现场管理意识及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职业素养的严重缺失。这不得不使我们对责任伦理教育的目标、方式方法、实效性等进行重新思考。
三、对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思辨
责任伦理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因此,其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时代和民族的烙印。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千百年来,在家庭、社会环境等不同层面形成了一定的责任伦理意识,并一直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如,父慈子孝、兄爱弟悌的家庭责任伦理;修己安人、仁者爱人的人际责任伦理;重义济世、敬业乐群的职业责任伦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伦理等。
对这些延续下来责任伦理的内涵进行解读,每一项内容都包含着独特的中国文化的意蕴,渗透着中国式的心理认知结构和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每当我们谈及责任伦理问题时,常会限于一个特定的政治领域认识和判断其价值,忽略了在不同“场域”中其概念的内涵和价值尺度。同时容易把思想和行动割裂开来,没能在一个系统内,从行为方式上对责任伦理加以规范和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意义上责任伦理美德并没有伴随着历史的进步成为我们今天的理性反思和道德自觉,却又在某一个时期出现了汗颜的文化断层。
重构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伦理,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道义担当,是我国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建设的重要任务。“责任”是构成责任伦理的核心要素。当代大学生除了应当承担普通公民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外,还应承担更多特殊的社会责任。大学生的责任伦理应该强调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和责任价值的期许或引导。对大学生进行责任伦理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全球化的视野中重建大学校园文化,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深层的精神内涵。目前,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汇集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多元的文化导致了文化认同的迷茫,价值选择的迷茫,出现了道德混乱。当代大学生对道德情感和责任感的理解产生了偏颇。
学校不仅是一个教育环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环境。大学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从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两个角度重建大学校园文化,使大学不仅仅成为大学生受教育、求学的场所,而且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寻求生命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所在。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积极的情感品质、顽强的意志品质、高尚的道德品质等责任伦理的特征也在校园文化环境内受到潜移默化的洗礼和熏染。
全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永恒的主题,这也赋予了大学全新的教育内容即培养具有全球和国际视野,具有全球伦理意识的大学生。因此,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更要反映文化变化的时代性、先导性、新颖性和表现文化差异的独特性。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已经成为建构大学生责任伦理育人环境的必然选择。
2.实践中注重整合中外责任伦理资源,加强道德认知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责任伦理教育的思想及西方责任伦理教育的优秀成果进行整合,对大学生进行责任伦理教育。特别是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以和谐的思想引导大学生去理解个人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使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确立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人与社会在发展目标上的一致性,树立法治、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公平、正义、人权等现代社会价值观,并从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感。
3.制定责任伦理教育的中长期规划,搭建责任伦理教育体系。各级教育部门应本着科学、认真的态度,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中长期规划,有目标、分阶段地使教育的内容目标化、系统化、有序化;教育的实施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努力搭建起一个系统、科学、有效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
4.探索教、学、做相统一的育人模式,创设责任伦理教育评价新机制。大学责任伦理教育效果的最终体现是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知行合一。责任伦理意识的形成以行为者成为责任主体为先决条件。有责任意识,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责任意识的形成是一种情感体验,是构成责任问题的核心。我们会经常听到社会上对学校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非议,这说明目前学校德育的育人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单一说教式的方式使学生缺乏直接的情感体验,难以产生道德认同感,责任意识更无从谈起。因此,应积极探索责任伦理教育教、学、做相统一的育人模式,并结合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要求创设责任伦理教育评价新机制。良好责任意识品格的形成,不仅依靠道德教育,还在于完善的道德机制和公平的道德规则。要以约束底线伦理为核心,用他律与自省相结合的方式建构评价机制。
5.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全人教育新理念。学生价值困惑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疑惑、道德的迷失与存在的迷失,这既反映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又反映出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渴求。面对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大学应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世界、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位置,不断在消除困惑中成长,不断在超越自我中成熟。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此,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努力遵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二,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确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高教改革,一改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学问中心论”,提出“人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所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维度的特点,在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综合化的同时,重视情感教育和个人心理品质教育。“人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对大学生进行责任伦理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进行责任伦理教育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使其将责任道德内化为自觉行为。
第三,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责任伦理教育。整合大学教育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尤其是工科院校的公共基础教育类课程,使专业课和实训课教师也参与对学生的责任伦理教育,明确他们在责任伦理教育方面的职责、目标和任务。
[注释]
①谢洁菱.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工作的理性思考[J].科教文汇(中),2008(11):
23-25.
②赵阿华.“当代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现状及其价值引导系列研究”课题成果公报[EB/OL].http://www.hnjykxgh.com/yjjz/show.asp?articleID=1404,2008-11-23.
[参考文献]
[1]杨勇.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功能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J].科技资讯,2008(29).
[2]李玉潮.浅析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及教育对策[J].科教文汇(上),2008(10).
[3]詹全友.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J].法制与社会,2008(29).
[4]李俊.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
[5]韩晶晶.构建大学生成就动机培养体系的新探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6).
[6]刘淑珍,孟庆恩.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