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2009-01-14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23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终身学习人文关怀

张 楠

[摘要]教师队伍建设事关百年大计。要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拓宽人才的流通渠道,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要加强培训和比赛,落实教师的继续教育,并辅之以人文关怀,唯才是举,优劣互补,以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势。文章试对以上内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 终身学习 教师流动 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张楠(1964- ),女,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河南商丘476100)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55-0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的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广大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所以,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已经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师地位低下、待遇较差、教师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师队伍“走马灯”现象十分严重。优秀的师范生往往进不来,而进来了的教师又留不住,导致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再加上目前基础教育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难以应对21世纪人才的培养策略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教师的队伍建设问题不容忽视。

那么,如何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呢?笔者就此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观念上:在终身学习中“求新”

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新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学习化社会。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要积极适应这种社会发展趋势,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并以自己不断学习的热忱去感染学生;就必须不断地钻研教学的艺术,做到事半功倍;就必须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并贯彻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的必要。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则是无限的,这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便存在的一对矛盾。而在科学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新知识、新技术每时每刻都如同疾风骤雨般扑面而来,使得这对矛盾更显突出。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发展的事实表明: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层出不穷,据粗略估计,全世界20世纪前50年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远远超过19世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另一方面,科学的发现、发明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因而,有人预测,2020年,人类将要拥有的知识中,有90%目前还没有创造出来。在这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一次学习即可受用终身的观念已变得陈旧和过时了,人们需要多次学习,终身学习。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要知道,一个人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只能占到其一生所需知识的10%,而其他90%的知识都要靠终身不断学习才能获得。①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才能站在教育教学的最前沿,领略教育教学的帆船一路竞航的风采,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

2.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的途径。(1)读书破万卷。读书需要具备的条件并不多,给人带来的好处却不少,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教师读书不仅是在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和意志的冲击与交流。读书会使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他们更加具备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广博涉猎知识,才能满足广大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并为学生所喜爱。(2)实践出真知。南宋诗人陆游有一句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生活在世界上,永远都要面临的一个客观事实是:人的实践活动常常会走在认识活动的前面,很多事情不是先学好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一边干一边学习,最后总结提炼出理论知识来。所以,毛泽东同志在讲到学习打仗时,曾经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实践不仅为教师提出了学习的需要与课题,而且提供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材料及物质技术手段,实践还直接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因此,经常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对于获得对事物的直接认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3)同行相切磋。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语句,说的是个人终究是有缺陷的,教师应不断地向周围的同行学习,向优秀的教师学习,要博采众家之长来丰富自己,也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②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的魅力。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高为师”,就是指教师不仅要“有学问”,而且要“学问大”,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把“道”传得润物无声,把“业”授得如鱼得水,把“惑”解得深入浅出。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提取和获得各种知识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学生的知识来源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通过互联网,他们可能掌握许多教师闻所未闻或一时无法准确理解的信息。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关注学科之间的渗透,才能保持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知识“落差”,才能以鲜活、准确、生动的知识和信息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保持强烈而长久的知识魅力。对于教师来说,陈旧的

知识说如同失效的弹药一样,只能使教学变得乏味和沉闷,失去应有的活力和朝气。

二、体制上:在能进能出中“求活”

多年以来,我国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实行封闭式管理,鼓励教师终身从教。“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句话还明确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尽管国家通过法律一直严格控制着中小学教师之间的流动,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如果说学校辍学率高曾经给教育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那么更可怕的阴影还在于教师外流的不断增加。现在,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失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流失现象更是普遍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村学校待遇偏差,难以做到待遇留人;二是农村学校设备落后,难以做到事业留人;三是农村学校管理僵化,难以做到感情留人。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笔者以为,对教师的管理不宜太死,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不仅是必要的,更是行之有效的。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通过合理的市场流动,有利于打破教师的“部门所有制”和“学校、地方所有制”的局限,更有利于在地方、部门、学校中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活力。

1.城市与乡村学校之间的教师流动。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以往教师岗位以行政分配的办法因没有“双方选择”的余地而日显弊端,供需双方互不协调,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被调动,待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出现外流现象。我们若能建立一个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平台的区域性教育人才交流中心,则可使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变为可能,从而打破现行聘任制只限于单个学校内进行的不足,使教师在更广阔的空间,更广泛的意义上流动起来。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才交流中心可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方案,通过一定的考核,一定的期限来鼓励城乡之间教师的流动,这将有助于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视野见识上的开拓,方法艺术上的交流,人际关系上的沟通,一线案例的积累,教师生活上的丰富……这样,教育领域便真正形成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态势,学校教育就一定会开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2.公办与民办学校之间的教师流动。当前,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从风险上看,缺乏社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极不稳定。(2)从年龄上看,“两头”教师(刚毕业的和已退休的)多,“中间”教师少,结构不合理。虽然国家在2003年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和相关的地方政策法规,明确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在现实中,相应的机制尚未形成,操作难度大。主要是因为在相对封闭的教师管理体制下,公办学校教师的保障系于学校与政府,其一旦离开公办学校,身份立刻改变,社会保障也难于延续。同时,由于民办学校的社会保障与公办学校相比尚有差距,使得许多公办教师宁愿待在工资收入相对较低的公办学校,也不愿去民办学校发展。另外,目前许多民办学校还无力解决教师流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户口迁移、档案挂靠、工龄连续计算等问题,也影响了教师的流动。④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一些妨碍教师流动的实际问题,打破长期凝结的坚冰,形成公办与民办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机制。这既是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一大举措,也是教育走向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三、业务上:在传、帮、带、赛中“求精”

1.切实抓好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应该是无止境的。因此,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应不断提升自己,前面讲到的“学习”其实就是教师自身主动“求精”的过程,而作为管理者,应搭建一个培训和教研的平台,通过外力的作用,促使教师业务的不断进步。比如,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留下来”的办法,灵活多样地进行教师培训。

“请进来”主要是指适时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或知名人士到学校来搞座谈、开讲座,让教师与之进行零距离的接触,直接与之对话,促使教师向高层次水平迈进。

“走出去”是指适时带领教师到一些先进学校去吸取他们一些新的办学理念,学习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种策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一种明智选择。

“留下来”则是更主要的、更经常性和更切合实际的校本培训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一校之内,新老教师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之间应结成对子,互相学习,经常反思,共同提高。老教师有经验,但往往其思想观念较落后、守旧,创新精神不够。青年教师有闯劲,有新思想,但没经验,两者团结协作,定可创造奇迹。加上当前知识发展的总趋势和特点是从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产生,更要求教师要相互为师,加强学习,不要局限于自己狭小的一块领地。提倡教师要写反思日记,每天审视自己教学实践中的观点和行为,反思成败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通过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2.大搞教学基本功大赛,以比赛促提高。“打铁尚须自身硬”,教师只有自身“内功”足,其“外气”才会强,教学效果也就好。为此,还必须强化训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有:说——普通话及口头表达能力;写——粉笔、钢笔、毛笔字的书写能力及论文等书面表达能力;画——简笔画能力;演——现代技术演示操作能力;制——课件制作能力;育——教育组织管理能力(班团活动、家访、谈心等)。可采取集中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竞赛,综合评定选出“教学基本功能手”,给予奖励。同时,对不合格的教师要限期达标。

四、任用上:在唯能唯贤中“求准”

学校的目的和职能是为社会培养出一定数量和素质要求的人才,要确保培养人才的质量,就必须强调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即不论对人、对事或对物,都应考虑到它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而学校的育人活动又主要是靠教师的劳动来进行,只有教师不断发展,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不断提高,才可能有学生的提高。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该充分尊重教师,注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管理者要用好教师,注意发挥教师的最大作用。

首先,校长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对教师的德、才、学、识、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等作全面考察,发展地看待教师,特别要注意发现青年教师的潜力和发展前途,及时指导,热情关怀,大胆任用。

其次,校长要把握好使用教师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知人善任,唯能唯贤。在充分了解教师个体素质的基础上,考虑其劳动特点、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尽量做到量才使用、用其所长。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用好了兵将,可以一当十,反之便是损失。

再次,校长要合理组合教师队伍。对各层次、各类型、各学科教师要统筹优选,合理搭配,尽可能使学校、学段、年级和班级的教师结构合理化,这样才能产生最佳的整体效能。一般而言,在个性倾向结构上,必须有最大限度的一致,如果目标、思想、信念等不一致,则什么事也办不成;在年龄结构上,要老中青合理结合,形成梯队,防止断层;在知识、能力结构上,则应各有不同,以求得互补效应。合理组合之后,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又必须不断调整,即保持以静态合理组合为基础的动态稳定。⑤

只有致力于抓好教师队伍内部人员结构的调整,使每个教师都能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显其能,以形成相互配套,长短互补,密切协作的优化组合,才能使教师队伍整体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在管理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全心全意依靠教师,竭尽全力发展教师。这是学校管理决策中最重要的道德要求。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只是为科学管理提供了硬件设备,复杂的现代管理还呼唤着学校管理者要有高度发展的情感,要求通过建立情感联系来协调各种关系。任何表现在情感上的失调,都会挫伤教师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因此,学校管理者的根本任务就是努力经营人心。只有全力团结人心,竭力净化人心,设法调动人心,最后才能万众一心。

[注释]

①王冬生.中小教师继续教育新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86.

②本书编写组.怎样做一名好教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124-126.

③张伟.中小学教师流动之我见[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26.

④陈国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因应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4(9):19.

⑤陈伟.中小学校长论基础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265-266.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建设终身学习人文关怀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高职财经教育品牌建设的探微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研究综述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新时期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