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适应问题调查研究与教育对策

2009-01-14韩艳春

学理论·中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教育对策调查研究

韩艳春

摘要: 本文运用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山西省三所高校1989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测试,在SPSS 11.5的支持下作相关分析和差异检验,探讨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的适应情况,发现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学校、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在性别、文理科之间差异不显著。高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加强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并注意不同年级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差异性。

关键词: 大学生适应问题;调查研究;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250—02

适应是通过丰富或发展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体变化的过程,当外部环境变化时,作为主体的人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过程,其与人的心身健康和个人发展密切相关。大学生适应性的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

当前学术界对适应性问题展开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鉴于此,在科学理解适应的概念、精心编制具有较好信效度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考察大学生的适应性在学校、性别、年级、家庭和专业类型五个维度上的差异,探讨当代大学生适应性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以期为大学生适应性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提供一定的根据,为更好的开展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及其完善自我提供理论依据。

一、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对山西省三所高校A学校(地方综合性大学)B学校(地方师范类大学)C学校(地方独立学院)在校1989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1 989份问卷,有效应答率为100%,被试的分布情况为:一年级655人、二年级738人、三年级596人,男873人、女1 116人,文科998、理科991,平均年龄约为21岁。

本次调查采用大学生心里适应量表,分为生理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生活适应等多个维度,共20个题项,此问卷是由我国一些心理专家编制,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

研究者主持每次测量,统一指导语,进行团体测量。综合运用t检验、相关分析的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 11.5Windows XP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

1.学校之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大学生适应性诸因子的学校差异。各校得分描述统计:A学校N598、平均数8.52、标准差11.877;B学校N710、平均数7.84、标准差12.378;C学校N681、平均数9.45、标准差12.433;由此可见,三大高校之间存在差异。经独立样本T检验后得出结果:(LSD)A学校与B学校平均数差异0.68、显著性水平0.317;B学校与C学校平均数差异-1.61(*)、显著性水平0.014;C学校与A学校平均数差异0.93、显著性水平0.174。在0.05水平上,A学校与其他两校不存在显著差异,B学校与C学校存在显著差异。

2.家庭所在地之间的差异。家庭所在地之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LSD)农村与城镇户籍均值差-0.8、标准误0.668、显著性水平0.909;城镇与城市户籍均值差-2.49(*)、标准误0.724、显著性水平0.001;城市与农村户籍均值差2.57(*)、标准误0.655、显著性水平0.000;由此可以看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在0.05水平上农村和城镇之间适应能力差异不显著,但是城市和农村、城市和城镇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从表中的均值差可以看出,城市的学生比农村、城镇的学生适应能力更强。

3.性别之间的差异。性别独立样本T检验为:A学校t-.564、df596、Sig. (2-tailed).573;B学校t-.814、df708、Sig. (2-tailed).416;C学校t.873、df679、Sig. (2-tailed).383;由此可以得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在0.05水平上,三个学校学生的适应能力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

4.文理科之间差异。文理科之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为:A学校t-1.482、df596、Sig. (2-tailed).139;B学校t.944、df708、Sig. (2-tailed).346;C学校t-.096、df679、Sig. (2-tailed).924;由此可以看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在0.05水平上三个学校的学生(文、理科)差异不显著。

5.年级之间的差异。年级之间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为:(LSD)一年级与二年级均数-0.13、显著性水平0.842;二年级与一年级均数0.676、显著性水平0.727;三年级与一年级均数0.694、显著性水平0.881;由此可以看出来,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在0.05水平上各年级之间的差异是不显著的。

三、数据分析

1.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学校整体差异研究表明,C学校的同学比B学校的同学适应能力强,而且差异显著。原因有:(1)复读情况。C学校的学生复读生的比率比B学校学生稍大一点,加之年龄也可能相对大一点,学生心理素质,适应力方面比较强,能够更好的适应大学的变化以及环境的改变;(2)对前途的担忧。通常来说,综合类院校比师范类院校有更加广泛的就业空间和更好的社会认同,就业前景较为乐观,师范类学校的招生属二批本科,而且专业学费很低,应该是一些在中学时成绩居中又没有优越家庭条件的学生填报志愿时的首选,这些学生往往对未来的就业前途表现出更多的焦虑,独立学院学生虽然在学习能力上略为逊色,但多数学生家里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为今后的从业减轻不少负担。

2.大学生适应性的家庭来源差异表明,在整体适应性上,三所学校均存在显著的家庭来源差异。目前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表明,农村来源大学生在整体水平上不如城市来源大学生。该结论与我们对大学生适应性的家庭来源差异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原因首先是大学生适应性的发展受过去成长环境的影响。因为农村学生无论是学校教育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教养环境,在某种程度上都不如城市学生。城市学生较农村学生见识广,对都市文明比较习惯,经济条件好,通讯手段多,与家人有较多的感情沟通,进而外显出城市来源适应性总体水平好于农村来源的现象。因此,这种适应性整体的城乡差异完全可以理解。此外,消极的自我强化也是造成农村来源大学生显著低于城市来源大学生的重要理由。农村学生进入人才济济的大学,看到周围的人都很出色、优异,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很难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对自己的实际能力估计偏低,这极不利于适应性的健康发展,亦充分说明提高大学生适应性、特别是加强农村大学生适应性品质和应对策略的培养与训练势在必行。

3.大学生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本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适应性总体水平差异不显著,在人际适应性因子上,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对适应性性别差异不显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身心的成熟。大学生随着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已经具备独立学习、生活和交往的能力,在社会化过程中,男女生在适应过程中的自信和成功得到积极的强化,尽管二者在某些适应品质方面有强弱之分,如男生在生理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和生活适应性方面占优势,而女生在人际适应性方面比男生强,但都能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二是大学的教育氛围。高校教育模式及其环境氛围尊重了受教育者的性别同等地位,主导着男女生适应性的形成与发展,成为两性差异不显著的重要原因。

4.大学生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不显著,文科生与理科生的适应能力基本一致。原因在于:其一,在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影响下,专业可能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他们可以通过课余的时间去图书馆、自习室了解更多的关于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现代教育主要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方向,对他们以后的就业主要看的是个人的综合能力。所以对他们的适应能力来说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其二,现代的教学方式比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前文科注重理论,理科注重实践,现在不但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于文科同学来说帮助很大。

5.大学生适应性的年级差异本研究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整体适应性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从整体适应性发展的结果来看,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当今的社会,进入大学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相对比较成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大学生的生活适应,从表面上讲,主要是指适应就读大学所在地的气候、生活方式、当地的人情世故和学校的生活管理等;而从深层次来讲,就是要适应就读大学所在地的文化和学校文化,学会理解、包容和接纳。如果做到了后一方面,就不存在前一方面的不适应问题。虽然在大一的时候可能有个过渡期,但是生理上的成熟可以使得同学们很快的适应大学的生活。

四、教育对策

1.加强班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上的差异,加上语言上障碍,相互了解甚少,同学间不轻易吐露真情,交流思想。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如果缺少温暖和真情,自然会产生一种孤独感。班集体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2.赋予新生入学教育以新的内容。新生入学的接待和教育工作,学校一直非常重视。一般要安排三至五天的时间,由院系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亦称始业教育。主要是介绍校系的概况,组织学生学习高校学生行为准则、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学生德智体能综合考评办法及学生有关管理规定,并进行测试,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这样做很有必要。在形式上既可采取专题报告、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方式,也可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新生入校后,在心态上及时地作出调整,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3.开展心理适应教育。针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学生工作部门应在入学之初,尤其是入学教育期间,加强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如举办以促进新生适应为主题的各种讲座、论坛等,介绍大学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培养自我教育、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4.建立和完善心理适应教育工作机制。新生入学一段时间后,高校要组织进行心理测验,以了解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和指导。高校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建立和完善课内和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适应教育机制,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新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责任编辑/ 王建国)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调查研究
浅谈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