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冲突
2009-01-14唐国琪
唐国琪
摘要: 在发展实践中存在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存在利益需求、发展速度与生态、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存在发展的科学性与危机性、发展的合理性与价值性、发展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矛盾冲突。从这些矛盾冲突中我们得到深刻的启示:以人为本仍然是发展的核心宗旨,只有在这个核心宗旨下的发展才能使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冲突。
关键词: 发展问题;矛盾冲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064—02
对于我国在发展实践中出现的发展问题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的地方,尤其是发展过程中如何既保证自然界的生态、资源、环境不被破坏、浪费、污染,又保证我国的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既遵循自然规律,又遵循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这涉及到我国的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解决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对发展问题的探索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并在这个核心思想指导下,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使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一、发展的科学性与发展危机性的矛盾冲突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科学性要求:如何在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上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怎样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要改变发展手段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为什么要发展来判断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是否正确。这充分表明:发展的科学性绝不是单纯地以发展为了人的口号来发展,如果这样的发展,可以是片面地追求“GNP”和“GDP”的经济指标,可以是为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和人的幸福而破坏生态植被乱砍乱伐、过渡放牧,可以挥霍浪费资源,可以损人利已、杀人越货。发展的科学性要求经济社会在发展实践中,应以为什么样的人和为了人的什么来发展,是为了极少数人的利益,还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为了人的眼前利益,还是为了人的长远利益和人的健康生存可持续发展。亳无疑问答案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因而,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科学性的核心,是以人类可持续生存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对人类生存危机的高度关注,对民生改善的高度重视,人的生存环境不被破坏,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等,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发展的科学性要求:人类的发展实践不能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维持、自然资源给予、自然环境承受的能力极限,这是人类发展实践不能逾越的底线。从科学技术创新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含量来改变发展手段和经济增长方式。以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生态良好、资源节约、环增友好、社会和谐良性互动关系。
然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是:我们的“GNP”和“GDP”的经济指标上去了,但我们的能耗、二氧化碳的排放越来越多了,而我们的空气质量却越来越差;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了,而我们的生态破坏、资历源浪费、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我们的城市急剧扩张,城市化进程加快了,而我们生存的土地资源却越来越少;我们的经济目标实现了,我们付出的生态、资源、环境的代价成本和治理环境的难度却越来越大;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我们的生活质量却越来越差。这些发展中的窘境,使我们人类的生存危机感也越来越强。而造成这些危机的不是自然灾害,而是我们人类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将人与自然关系扭曲,以人类发展无限制地超越自然的承载极限,过度掠夺或开发所造成的自然危机,所涉及到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由这些危机引发人类的生存危机、发展危机就在所必然。这既是我国面临的危机,也是全球面临的危机谁都难以幸免,谁都必须正视。这些危机凸显的根本原因正是我们人类自己在经济发展中的不科学、不道德的发展行为、发展手段、发展方式等原因造成。
二、发展的合理性与发展价值性矛盾冲突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合理性要求:发展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符合自然界的生态、资源、环境的有限承受性;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近期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环保要求和人类生存、生产、生活健康需要等,作为发展的衡量尺度。因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发展观念、发展行为、发展手段、发展方式、发展倾向、发展模式、发展结果等要进行道德上的规范约束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反对个体或集团在生活、生产、经济开发中对生态、资源、环境的挥霍性消费、浪费性消费、破坏性消费。反对以牺牲人类持续生存利益为代价的发展,要求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类生存和人类基本需要,以及人类的生存利益为目的合理发展。因而发展的合理性是建立在生存合理、生产、生活消费合理的基础上。是以适度开发、适度消费等作为发展的合理性必须是建立在人类良好的生存、生产、发展的环境中,而造成人类生存危机和经济社会发展困境的生态、资源、环境恶化的发展不是合理发展。所以,发展的合理性要解决的绝不仅仅是个体或集团的发展行为方式上的问题,它重点突出的是要求全社会在发展观念、发展方式上的转变,纠正发展模式中的极左思想和极端错误的倾向。而是把均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发展出发点。
然而发展中的价值性所衍生出来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在发展观念、发展行为、发展手段、发展方式中的作祟,只按照“自我”价值实现,只看重发展的利润价值实现,而蔑视了人类在发展中对自然界的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把人的实践行为能力与发展目标等同起来,忽略实践行为能力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对立和差异,可能带来的异化结果。这是对发展价值伦理学的挑战。有必要对我们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和已经采用过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地反思,并用发展价值伦理学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倾向,评价我们的发展效果,是否顺应自然法则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是否顺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民意;是否顺应发展的一时的发展目标与社会的终极目标是否一致。我们不由得反问,怎样的发展,才是合理的发展,鉴于人类与自然既有天然的依存联系,又有后天的利益需求关系。然而人类更看重的是对自然界的利益需求关系,才会有对自然界的生态、资源、环境贪婪的过度索取和肆无忌惮的破坏性掠夺等结果。答案是明显的:发展不应以自然界的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我们人类的一切文明的产生、社会的进步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的生态、资源、环境。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实际上就是自毁人类文明,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发展的理论性与发展实践性的矛盾冲突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的理论性要求:发展必须是进步的、向上的、积极的,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的发展趋势。因而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资源、环境,实现人类与生态、资源、环境的适度、均衡发展,把建立环保型、节约型、循环型经济作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走生态良好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来保障人的生存、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将人类的发展能力与对自然的索取对立起来,不能将人类的利益需求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对立起来,人类的现在及未来的生存、发展只能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满足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这些都表明无论是从发展的理论还是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上,都希望通过发展能得到好的结果:实现经济腾飞,促进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国家繁荣昌盛,国家综合实力增强。但在发展的实际中有些发展趋势总是事与愿违,背离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导致发展中出现的失常、失控,带来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严重冲突,我们发展的速度总是赶不上破坏生态、资源、环境的速度,必然很难逃脱自然界对我们的惩罚,为此已经有太多的教训。
然而发展实践中的瓶颈问题重点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互动上的二元结构性矛盾上的发展问题凸显。一方面是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另一方面却是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代价巨大。因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发展中落后的、向下的、消极的、倒退方面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为了一时、一地区、一集团的利益,在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上,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是以生态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而成本最少付出。消费最大限度地以挥霍浪费来满足利益需要,而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却不计后果,对生存之基、生产之本、生活之保构成危机。以上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回到发展的核心问题上。发展是为了什么?发展是为了谁的最初和最终的发展目的上。发展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推动社会进步、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如果仅仅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单纯的发展,理由可以有很多,可以有好的、有坏的发展;可以有积极的、消极的发展;可以有讲求发展方式的适度、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可以有不择手段的过度开发、挥霍浪费的消费发展。而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要求,发展要以保证所有人的生存需要为目的,以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手段,以生态良好、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发展模式,以环保型、节约型、循环型为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福森.发展合理性的追寻——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实质与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1).
[2]贾新政.十六大以来的经济发展观研究综述[J].经济导刊研究,2009,(27).
[3]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第2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