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初中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策略

2009-01-12马雪飞

科教导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提高

马雪飞

摘要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之一,也是科学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式。因此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并积极投身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之中。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家逐渐将眼光由“如何开展探究”转向“如何有效探究”。本文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为例,从“创情设境,激趣提问”、“注重思维,促进发展”、“多元评价,激励成长”、“转变角色,适时指导”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关键词提高 科学探究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之一,也是科学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式,因此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并积极投身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之中。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家逐渐将眼光由“如何开展探究”转向“如何有效探究”。本文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这一探究性课题为例,阐述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创情设境,激趣提问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诸要素的首要因素,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提出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探究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疑惑或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冲突时,学生就会表现出好奇,产生认识事物本质的需要,从而形成认知的内驱力。

引导学生提问应考虑以下两方面:(1)民主和谐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提问兴趣和勇气的前提。如果有学生提问后经常听到“书上的还没掌握,就不要搞什么课外的了!”,“一天天想那么多没用的干什么?”这样的话语,以后还会愿意提问么?如:本案例中金凯同学之所以敢提出“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会变化么?”就与笔者平时鼓励学生提问有关。(2)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实验,利用文本、多媒体等创设情境产生疑惑、认知冲突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巧妙设置认知矛盾使学生不知不觉提出新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形成探索新知的内驱力。如:本案例中“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会变化么?”就是笔者在无意中创造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了全班对这个问题的探索。

科学探究是螺旋式、循环推进的,在原探究活动结束时得出的结论可能与活动前的认知产生新的认知矛盾,从而引出新的问题,成为新一轮科学探究的开始。如:本案例中“不同地点的二氧化碳相同么?”就是这样产生的。

2 注重思维,促进发展

提出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课程标准中指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有效的科学探究必须能够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科学思维的培养要注意这几方面的问题。

(1)有根据的猜想: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猜想。第一,学生的猜想应该是有根据的,不能无根据的胡乱猜想;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可以追问:“你根据什么这样猜?”“你这样猜想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猜想。第二,猜想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即使“无人问津”,学生也会对问题进行猜想,但往往停留在这一阶段,或者以猜想代替结论,而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究,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向探究的下一环节进发。如:本案例中当学生对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是否会变化”进行激烈的争论时,如果笔者不提出用实验进行验证,这一问题很可能就在争论中不了了之了。

(2)实事求是,严谨求证:对于猜想必须进行实验加以验证其真伪。无论事实与猜想是否相同,都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都会对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严谨求证”等科学态度具有重大影响。如:本案例中当连续测量三天,其中2组与其他4组测量结果不同时,学生们并没有急于否定或肯定自己的结论,而是通过再测2天来检验自己的测量数据是否存在错误,在确认数据无误的情况下,做出了否定原猜想,建立新猜想的决定。

3 多元评价,激励成长

实施科学探究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必然要求评价体系也要与之相适应。在以往的评价体系中,过多地使用终结性评价,过分强调了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等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及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如:庞晨凯同学一直以来都很认真,但学习成绩一直不见有起色,慢慢的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必须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价过程中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以热情鼓励与真诚欣赏学生,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状态中。如:苏文浩同学动手能力很强,庞晨凯同学一贯做事认真积极,在本次探究活动中虽然在组内计算结果出现了重大错误(化学方程式计算能力较弱),但其表现还是值得表扬和肯定的;在后续学习中他们对化学充满了兴趣,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也学会了,单科成绩从年级300名上升到180名甚至是90名,让全班为之哗然。在评价过程中除了教师外,同伴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吴玲佳同学,文化课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就因为在本次探究活动中同组的男生说了句“成绩那么好,连个实验都不会做!”苦练实验技能。结果在初三实验操作培训中成为同学心目中“小老师”。

4 转变角色,适时指导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调控者,课堂教学的重心能否由教向学转变,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做好自身角色的定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调控者,不是课堂的主宰者,也不是课堂的主体。如果教师将自己定位在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那么教师就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进行自主探究,更不用说有效探究了。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当学习主体兴趣不浓,情绪低落时,教师必须通过激趣、鼓励、表扬、批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当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学生在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困难障碍,这时需要教师从旁指导、搭设“脚手架”帮助其渡过难关、“摘桃子”;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扶”和“放”的关系,不能走两个极端,既不能一“放”到底,也不能一“扶”到底。如:本案例中,对于学生大部分的探究过程,都不需要老师的指导就能完成,这时就要“放得下”,而当学生测定的原理选择过程中,出现了“高原”,这时就有必要“扶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总之,科学探究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地实践、反思,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

[2] 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

[3] 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2~59.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提高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