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自主创新之路

2009-01-08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自主创新教育经费课程资源

肖 静

摘 要:目前我国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主要靠国家推进,个人和集体的主动性、创造性欠缺,使国家投资的硬件设备大量地处于闲置状态,资源利用率极低。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发挥创新精神,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积极探寻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自主创新之路。本文从筹集教育经费、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和开发课程资源这三个方面,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自主创新之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校园信息化建设;自主创新;教育经费;教育技术能力;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4-0074-03

引言

从 2001 年国家教育部倡导实施“校校通”工程至今,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硬件、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之后,似乎陷入了成长停滞期。硬件设备大量处于闲置状态,资源利用率极低。首先,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制约各种软硬件技术运用的关键因素,但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却因缺乏主人翁意识,使培训十分被动,效果不尽如人意。其次由于区域间的贫富差异、公用教育经费不足等原因,仍旧有很多地区出现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笔者认为走出目前这种尴尬的境地,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避免校园信息化建设过度依赖国家推进,发挥个人和集体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来。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困难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可能会层出不穷,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发挥创新精神,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积极探寻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自主创新之路。

一、主动出击,创造性地筹集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正如美国教育行政专家罗林庭格所指出的“学校经费如同教育活动的脊椎”。没有一定的教育经费作保障,教育的发展就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然而,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公用教育经费普遍不足,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资金的短缺导致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配置不齐,信息化教学无法顺利开展。

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学校应主动寻求更多资金来源渠道,用多种途径筹集教育经费,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进行融资,充分利用个人、集体、社会的力量,借助金融机构,利用金融、信贷等手段,融通教育基金。如美国犹他州, Tintic学区技术主管托马斯在信息技术预算被迫取消的情况下,主动寻找替代资金,开展创新融资,他先后成功地向州政府申请专项教育基金50,000美元,E-rate网际连接基金25,000美元的资助,并且注册到了eMINTS项目,最后还找到了附加经费——在线考试州专用基金,使学区科技计划圆满完成。[1] 除了融通基金外,还可以借助社会商业机构的力量。如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克肖县学区负责人哈尔波特·贝格与惠普公司签署四个电脑租用合同,用于升级过时的计算机硬件。[1] 通过这种租赁的方式,大大地节省了直接购买、更新设备的资金。其次,还可通过媒体力量,广泛宣传,吸引社会各界捐资,大力发展校办产业等。

总之,个人和集体都应该发挥主人翁意识,主动出击,创造性地筹集资金,而不是被动等待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二、积极学习,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1.自主学习,加强自身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应把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借助网络资源、教科书或人力资源等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知识。积极培养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应用与创新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性、洞察力,兴趣与态度等;学习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信息的检索加工与表达、信息安全与评价等;加强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培养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包括和信息利用及传播有关的道德、法律、人文关怀等。其中,“意识与态度”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前提;“知识与技能”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基础;“应用与创新”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内容;“社会责任”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应遵守的基本原则。[2]

2.发挥主人翁意识,主动寻求培训机构培养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目前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方式、内容、使用教材过于单一,培训时间统一,既不能满足教师的多样化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和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由于不能满足部分教师的需求,他们参与培训只是遵从学校安排,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其次,由于学校的硬性安排,部分教师的抵制心理很强,这些因素造成教师参与培训比较被动,培训效果不理想。

培训机构、社会团体可以充分发挥其技术的先进性、理念的前沿性、培训的灵活性等优势,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培训机构可以根据教师实际需求,展开不同层次的培训,能较好地弥补目前培训中的不足,有效地减轻国家有关培训部门的负担,提高培训质量。其次社会团体还可以和学校展开长期合作,指导实践工作,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论和技术。因此,学校或者教师个人应根据实际情况,主动寻求培训机构,提升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3.校长扮演推手角色,学校形成积极使用技术的氛围

校长扮演推手的角色是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形成积极使用技术的氛围与校长的领导息息相关。如台北市兴雅国小,该校拥有全校班级同时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纪录,而不是仅仅几个实验班级或科目的展现。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校长全力支持学校教师运用信息科技促进教学变革。首先由20%较积极的教师先行尝试,再不断地尝试、修改、试验后,然后再将成功的经验供学校成员参考,并有计划、有策略地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求全体成员以团队的方式完成指定的任务(比如班级网页建置、发展数字教材等)。[3]

校长的推手角色,使他为学校创造了一个支持冒险和实验的环境,促使学校形成了积极使用技术的氛围。支持冒险和实验的环境氛围包括:硬件和软件环境的支持;技术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在教师开始使用技术的阶段);教师可以决定课程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之间,在精神上、技术上和教学上互相支持;学校体制上的支持(如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制,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应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总之,在形成技术氛围的过程中,应积极发挥校长“领头羊”的作用,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鼓励他们大胆使用技术,总结经验并在全校推广。

4.不断提升,创造性地使用技术

除了使用技术进行信息化常规教学外,还应该创造性地发挥技术的独特优势,丰富教学活动。如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哈马公立学校,教师莎拉指导学生用软件技术制作有翻页效果的电子书。每位六年级的学生把一本普通的图画书转变成有声的数码图画书,用到的工具和软件包括:GarageBand、 iTunes、扫描仪以及iMove。首先,学生们把自己最喜爱的童年图画书带到学校,然后莎拉上了一节关于表现形式的课,体现出阅读者的语气、音量和音调的变化是如何让一个故事变得更生动。当学生们能熟练地运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完成阅读后,莎拉向他们展示如何使用GarageBand录下自己的声音,如何听录音编辑错误,如何添加过门音乐和翻页效果。最后他们把这些个人的播客作品上传到学校的一个iTunes频道,那里是二年级学生的收听中心。

这个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既能帮助年幼的学生训练流畅的听力,也能让年长的学生练习阅读的表现形式和学习如何使用软件创作。[1] 更重要的是,师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愉悦轻松,能强烈地体会到技术带来的好处。

三、当家作主,自主开发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六大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必须依据国家和地方制订的课程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本校的课程实施方案,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学校成了事实层面上的课程的最重要、最关键的管理者。学校根据地方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实际、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和实施,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最有力的行动保障。

学校可以开发网上精品课程,制作教育视频节目,开发公共课、选修课网上学习平台等。充分发挥人才培养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作用,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如陕西师范大学制定了《陕西师范大学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在实施中,把公共基础课、部分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校级重点课程作为重点建设对象,逐步完成100门左右的校级精品课程;25门左右的省级精品课程,若干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建设网络课程教学的多媒体操作平台,拓宽网络课程资源,建成20门左右的精品网络课程。其中有国家级精品网络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在各知识点之间自由跳转,灵活学习。鉴于网络学习的灵活性、师生的相对分离性等固有特点与优势,对课程的学习进行智能化监控,并制订了严格的考核评价标准,以确保课程的高效性。

学生网上学习这本课程,一方面节省了师资,另一方面,学生的闲散时间得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更富有弹性、灵活性。既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又能通过交流指导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结束语

校园信息化建设,除了硬件资源外,更重要的是软件资源、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为校园信息化打下了良好的根基——配置了先进的硬件设备,但是如果教师没有使用的意识、不会使用、不愿意使用,那么这些花巨资打造的信息化设施,将只是形同摆设,毫无价值。若只在简单的层面上使用,如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制作PPT等,则使信息化软硬件资源陷入“大投入小产出”的局面,目前这种低效的状况普遍存在。解决这种困境的有效方法是发挥校园信息化建设中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广大师生明确他们才是信息化建设中真正的主人,是使用者和受益人,引导他们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逐步从被动走向主动,承担起建设校园信息化的责任。只有这样,校园信息化建设才会顺利高效地进行,教育信息化实际效益才能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渝江.美国教育技术十佳应用典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

[2]万小强.应对挑战:提高教育技术能力,走向专业发展之路——解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EB/OL].

http://blog.wjedu.net/UploadFiles/2007-4/415852367.doc.

[3]林信榕,魏延斌,邓晓婷,李柏毅,陈雅雯,郭彦婷,掌薇.资讯科技融入教学变革演化问题探究——跨国个案比较[C].

第十二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 2008).

(编辑:刘轩)

猜你喜欢

自主创新教育经费课程资源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