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之比较

2009-01-08谭敬德谭光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课程评价比较研究教学目标

谭敬德 谭光运

摘 要:印度和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课程性质、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和内容、课程教学评价、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既存在相似处又各具特色。印度注重以目标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课程内容;突出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强调对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教育,注重病毒防范意识培养;以学生学习活动的展示为依据评价学生学习结果。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4-0022-04

引言

印度与中国国情相似,发展基本相当,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时间基本一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可比之处。而比较教育研究是改革本国教育的一种力量和增强国际理解的一种手段。[1] 为此,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结合我国近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发展,对中国和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课程评价等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彼此差异和相互借鉴的地方,以期对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

我们选择印度NECRT(全国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2000年11月发布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南和大纲(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以下简称《课程指南和大纲》)所规定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国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指导纲要》)中关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作为比较对象。

一、中国和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概述

1.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1)课程教学目标。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共有六大教学目标(如表1所列),它既是印度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继续,又是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

(2)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印度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从六个目标层面进行规定,如表2所列。

(3)课程教学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印度制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方案,如表3所列。

2.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1)课程教学目标。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3]

(2)课程教学内容。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共分7个模块。[6]其中,信息技术简介、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网页制作为选修子模块)、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为必修模块,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为选修(拓展)模块。每一模块中又包含若干小模块,并对学习内容进行详细规定(请参阅2000年11月教育部教基[2000]35号文件)。

(3)课程教学评价。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学习评价时,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3]

二、中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之比较

1.课程性质

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和普及教育,既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继续,也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和职业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价值驱动态度而非技术驱动态度”,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其主要特性。[4]

中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和人文性是其主要特性。

中印在课程性质的定位上都考虑了其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和价值观的培养。但在价值观培养方面,印度将社会道德价值观列入六大教学目标之一,侧重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中国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文化内化”教育,侧重人文价值观的培养。[5]

2.课程理念

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理念是“寻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案;超越信息技术教育仅仅作为学校课堂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思想”[10],认为“一定的课程框架能增加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跨课程学习的机会”。 [6]

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3]

3.课程教学目标

印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倾向于从学习结果来分类,六个目标中都包含有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较大。印度将社会道德教育单列成一大项,这提高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表明印度更强调信息技术社会道德教育。

中国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类,倾向基于学习内容的分类,受布鲁姆和加涅教学目标分类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较大。中国将社会道德教育包含在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而且特别强调文化价值的培养。

中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都具有“双衔接”特征,即向下衔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向上衔接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印度是螺旋上升地设置教学目标,三个学段的教学目标设置既有适当重复,更有深化和提高。初中处于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中间层,起着“双衔接”作用。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四个目标方面同样起着“双衔接”的作用。[7]

4.课程教学内容

中国和印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涵盖的范围大致相当,都包括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基础知识、常用软件的使用技能、网络应用和人文与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培养等。但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包含LOGO语言的教学,中国还没有包括这方面内容。中国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设置的必修、选修模块,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印度以教学目标编排教学内容,中国以知识逻辑结构编排教学内容。

5.课程教学评价

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在课程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方面,强调通过学生活动展示(Demonstrated By Activities)学生学习结果。“观察学生在学习和讨论时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情况来评价学习的结果”,[6] 对学习结果评价指标有非常详细的说明。

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时,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但只给出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式,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价内容。

中印在课程评价时都强调基础性和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印度似乎更关注学习结果。

6.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时,中印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印度在《课程指南和纲要》中明确了理论和实践所需达到的要求。中国则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时数和上机课时数。

三、启示

通过中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之比较,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给我们以下启示:

1.注重以目标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课程内容

印度对中小学各学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做出科学详细的规定,注重以目标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各学段既有独立性又有继承性。印度通过向社会和学生家长推广信息技术,促进家长转变观念,督促少年儿童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9]

我国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同样规定了各学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然而,由于地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有些地方非常严重,以致无法按《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进行教学,这应该引起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

我国应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制定课程标准时既要考虑各学段的独立性又要考虑继承性,还应特别关注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课程指导纲要》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拓展)模块,这在考虑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2.突出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强调对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教育,注重病毒防范意识培养

印度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从其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六大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印度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作为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目标,并且以相应的知识、技能、行动来评价。强调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保护和病毒防范,培养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认为病毒防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道德问题。[10]

中国也对初中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提出要求,但没有详细描述用于该层面评价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笔者认为,中国在这方面重视程度不如印度,评价操作不如印度那样容易实施,我国应该细化这方面的评价指标,强化可操作性。

3.以学生学习活动的展示为依据评价学生学习结果

印度强调通过学生活动展示学生学习结果,这具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色彩。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和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技能、行为和情感价值,行为和情感价值的评价通过活动展示来进行更合适。这种做法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中值得借鉴。

结束语

中国和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各具特色。从比较教育研究的角度对两者的课程性质、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和内容、课程评价、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印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挖掘可资借鉴的经验。这也从另一个视角探讨了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情况,为我国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提供帮助,为今后制定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提供参考,从而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高如峰,张保庆.比较教育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DB/OL].

http://www.ncert.nic.in/html/itcurriculum.htm.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DB/OL].http://www.edu.cn/20020327/3023657.shtml.

[4]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Foreword[DB/OL]. http://www.education.nic.in/htmlweb/ncert_it_curri_guide/sectionfiveappendix1.htm.

[5] 李 艺, 殷雅竹.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 教育研究,2001, (10):57-61.

[6]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DB/OL].

http://www.education.nic.in/htmlweb/ncert_it_curri _guide/it_curri_content.htm.

[7]晓君.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1a021010005fo.html. (2008-11-10).

[8]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Curriculum Guide: An overview of IT- competencies and assessment at different school stages[DB/OL].

http://www.education.nic.in/htmlweb/ ncert_it_curri_guide/sectionII.htm.

[9]黄德群. 当代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4,(9).

[10]刘彦尊, 于杨, 董玉琦. 印度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 中国电化教育, 2007,(1).

(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课程评价比较研究教学目标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