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代百家争鸣思想运动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代启示

2009-01-08虞长生

中国名城 2009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发展城市建设

摘要: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发展,思想的繁荣,是对当时社会失范的不同回应,墨者企图遏止兼并战争,道者希望回归小国寡民,而儒者希冀重新恢复秩序与和谐。儒、墨、道、法的学说,其优劣互见,长短互补,形成了适合社会需要并推动城市建设的强大力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

关键词: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城市建设;社会发展

Abstract: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China's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been an unprecedented glory. Thought prosperity expresses different responses to social anomy at that time. Moist school tried to stop merger war; Taoist school wanted to go back to small countries with small populations while Confucian school hoped to restore order and harmony. With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these theories became a powerful force that drove urban construction forward. They also greatly promote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ideological emancipation;urban construction;soci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12-25(5)

作者简介:虞长生“十大世界杰出华人功勋奖、贡献奖”获得者澳门置业房产公司董事长

一、追本溯源,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生生的时代。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现象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① 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② 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使得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③ 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④ 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⑤ 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其灿烂、多彩在我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即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借鉴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借鉴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借鉴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借鉴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借鉴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借鉴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思想。

二、思想解放、社会和谐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百家争鸣、解放思想”,说到底,是人的因素的进一步解放。

1978年以来,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但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角度看,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只有高度重视并努力消除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要重视和消除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不和谐因素。有的地方存在注重抓物质文明建设而轻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由此导致贪污、腐败、道德失范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提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形象。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要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孔子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人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事故,我们会有上述情绪的发泄,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

孔子说的修身是以仁为本,以“己所不欲,勿施之于人”为最高原则。孔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的要求。孔子说,“其本乱,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说,人都不修身,没有教养、涵养。没有做好社会德行教育,社会就不能很好地安治。只有全社会都重视道德教育,有教无类,以修身为教育之本来达到国家的治安和强盛。

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与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

二是要重视和消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发展不协调、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不和谐因素。尽管我国初步建立了各种扶贫、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保护等制度,但由于投入不足,相当数量的绝对贫困者仍然难以获得有效援助。

中国古代先哲们提出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兼相爱”、“爱无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谐的理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信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随着医疗、住房、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人民生活必将得到极大改善。

三是要重视和消除我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不和谐因素。如果长时间、大范围的以牺牲生态环境、消耗非再生性资源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将加剧我国人与自然的矛盾,届时十几亿人口的生存将会失去环境和资源支撑。在中国的古典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中国的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讨论“天人关系”问题。孔子提倡“天命论”,认为自然——天命是不可抗拒的;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回归自然;庄子主张“不以心损道,无以人灭天”,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孟子认为“知其性则知天矣”;荀子虽然强调“明于天人之分”,但也承认天人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总的来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是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传统,必将极大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解放思想、社会进步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孔子不忍礼崩乐坏,总结夏商西周的兴亡经验,主张克己复礼以德治国。孟子沿着孔子的思路扩展,形成了仁政说和养气说,使德治思想得以全面发挥。儒家学术是从统治者的历史经验升华起来的学说,有待新的时代的检验,其实践遇到挫折,便遭到怀疑。受到忙于耕种织缍、难于温饱的劳动阶层的怀疑,儒学便成了“繁饰礼乐”、“倍本弃事”的伪君子,产生了墨家的兼爱思想;受到了因战乱沦落而心灰意冷的知识阶层的怀疑,孔子便成了被奚落嘲笑的丑角,产生了老、庄道家深邃的关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思考;受到急功近利欲王欲霸诸侯们的怀疑,孔盂王道政治便皆不见用,产生了商、韩激进的法治实践。儒、墨、道、法的学说,其优劣互见,长短互补,形成了适合社会需要的社会和谐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进步。以史为鉴,我们不难发现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文化传统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还是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诸子百家的思想资源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推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儒学倡导“仁义”,倡导孝悌、忠诚、正直的品德,推动“仁政”,旨在尊重人的生命,亲民、养民,保护人的生存权利,以人为本建政国家,由此建立有秩序、能安居、能够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儒学“仁”的建政主张的最高境界是,自己具备好的生存状态时,要让周围的人同样具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马克思主义认为“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6页),才能够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这就需要推动以人为本的政治,继承儒学文化传统,使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思想科学地与中国儒学文化传统融合,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而实现尊重生命,保护人的生存权利,“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让每个人得到自由的发展,过幸福的生活。

2.增强国家主权,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孔子推崇齐桓公的改革,认为“齐桓公正而不谲”(《宪问》),所以儒学继承管子壮大国家武备的举措,认为同时要有充足的粮食,有人民的信任拥护,国家才能存在。“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孔子明确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史记·孔子世家》)的主张;《孙子兵法》首篇《计篇》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国家军力强大才能保护地域的安全和领土的完整统一,才能阻遏侵略,才能保护中华民族和谐自由的发展。增强国家军力,才能爱民、养民,保护人民生存权利,建立起人民信任的政权。

3.重视农业生产,保障和改善民生条件,走共同富裕道路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孔子认为“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宪问》),人民用度充足,国家才能富有,所以重视农业生产是安邦治国的基本要点。

4.培育现代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让国家政权成为人民信任的核心力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儒学倡导忠孝信义,由此具有“仁德”的好品德。孝悌是忠的基础,忠是孝悌的结果,在这个前提下,才有信任和信用,才有“义”;“信近于义”(《学而》),“义”是守规矩的尽心尽力,是对社会人生事业的责任心。墨子思想的根本精神则是自苦利人。他倡导“兼相爱,交相利”,所言之利不是利己主义之利,而是利民之利,即兴天下之公利。另一方面,利民之利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爱互利的双向关系。他认为“爱人者必先爱之”,“利人者必先利之”。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儒学鼓励不断的学习,倡导“学而不倦”,主张守规矩有秩序的生活,由此实现“仁爱”的国家管理。因此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克己复礼”。儒学的这些主张,符合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能够培养现代公民,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素质。合理地推动文化传统的教育培养,就能做到爱护人民、尊重人民,让国家政权成为人民信任的核心力。

5.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行依法治国,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权利

“为政以德”(《为政》),儒学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前面谈到,儒学讲究维护有秩序的生活,倡导“克己复礼”。但是儒学不维护守旧的秩序,主张根据时代的变化有新的制度适应变革的需要。我们从孔子削夺“三桓”的势力,孟子提出“仁政”的改革主张,明确地提出“民贵”、“君轻”,可以看出儒学主张变革社会,推动法治的民主管理。这里的法治主张不是体罚约束民众,而是“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学而》),用法的规定制约官员的行为,建立和谐的社会:“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礼”的含义是制度,是讲究和谐的法规制度,和谐是大局的根本利益。“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用法规制度节制官员的行为才能和谐,这是法治的原则,由此才能保护民众的利益得到自由的发展。实现和谐,领导者就应该:“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勤于做事,谨慎说话,听取批评意见,纠正错误,“不耻下问”(《公冶长》),这就是讲究民主的为官道德。由于用法规节制才能够和谐,所以约制官员的法治民主,才能让民众有产业,有生存地位条件,成为国家的主人。

6.推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设和谐世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这是儒学开放豁达,交往融通的基本胸襟。墨子《兼爱》、《非攻》、《尚同》三文,其中《兼爱》篇中论述的“兼爱”思想实是墨学之核心,“兼爱”强调的是一种无差别的爱,其潜在原动力乃是突破“人我之别”,以实现永久和平的冲动。墨家“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思想都是由“兼爱”引申而来。具体到国家间关系,墨子认为,战争源于个人只爱自己不爱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别人的利益。诸侯们只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人的国家,于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对他国发动战争。他认为,如果君主们爱别国就像爱自己的国家一样,就不会有战争了。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能够推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设和谐世界。但是处理国家关系,不能“以礼让为国”(《里仁》),应以保护主权利益为绝对原则,否则就会如同李鸿章那样“以礼让”卖国。外交思想建立在国家的治理程度上,国家治理得到人民拥护,国外的朋友愿意来,“近者悦,远者来”(《子路》),才能有条件建设和谐的世界,这才是成功的自主和平外交。

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放思想”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华民族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真正使中国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张吉明)

参考文献:

[1]四书五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4]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社会发展城市建设
浅谈城市路灯设施规划与施工管理
隋唐文字锦与汉晋文字锦的区别及原因探究
促进公正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应有之义
新形式下如何实现房地产档案管理现代化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