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区照顾视角下的养老服务

2009-01-08杨莲秀

中国名城 2009年12期
关键词:养老保障养老服务

摘要:本文从社会保障和人性化需求的角度,阐述了城市社区中的养老问题。重点阐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比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

关键词:城市社区照顾;养老保障;养老服务

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pension problems in urban communities from the views of social security and humanized demand.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amily support and agency pension service, pension service of urban community service enjoys exceptional advantages and it is the way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Key words:Urban community care;social security;pension service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12-09(6)

作者简介:杨莲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一、养老社会保障有关的概念及内涵

“老龄化”一词是外来语,根据克里斯托夫·威尔森(Christopher Wilson)编著的人口学辞典解释,人口的老龄化就是总体人口范围内中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或青少年人口比例不断递减的一个过程和趋势。

在学术界,特别是社会学界,把因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指标(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后形成的老年人口群体称作老年社会。人们通常把对于老年社会的保障也称作养老保障。从广义的概念上看,老年社会的保障内容应该包括涉及老年人生活各方面的内容,例如经济保障(养老金)、文化保障、政治保障、医疗保险、老年救助等。但是,由于政治、文化等内容在老年作为国家公民的权益中得到了体现,而医疗保险又被涵盖在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与其他社会成员相同。因此,国内外学术界以及政府通常谈论的“老年社会保障”或“养老保障”及其制度都是指狭义的针对老年社会群体的经济保障制度,也就是养老金制度。本文涉及的是广义养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Aging of population)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趋势。1999年,全世界的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已进入了老年型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迁,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根据全国老龄委《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十一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面对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现实,中国的养老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照顾问题将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探寻更加积极有效的新型养老模式成为老年人社会保障的重要课题。

老年社会保障的服务是由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这就是养老保障的服务体系。老年社会保障的服务体系是支撑和维护老年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和发展各环节与各阶段所需服务的总称。(图1)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认识到机构照顾方式的困难和危害,如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社会开始关注机构照顾所产生的一些非人性化结果。认为其容易造成自我照顾能力被削减,对专业人员的依赖性增加,与家庭及社区的接触减少,自我形象变得衰弱,社会疏离、非人性化和科层制管理,也不能实现帮助老人过有意义的生活和达成适应其环境的目的。政府也希望用一种替代方式舒缓机构照顾造成的沉重财政负担。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照顾”理念应运而生,这一理念提倡把需要照顾的人士留在原本居住的社区接受照顾,以种种正规社会服务及非正规支持系统为他们提供照顾。社区照顾这种灵活而人性化的非正式照顾方式逐渐成为欧美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的主流。

可见,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社区照顾,被普遍接受的是英国1989年的《社区照顾白皮书》对社区照顾所下的定义:社区照顾是指提供适当程度的干预和支持,以使人们能获得最大的自主性,且掌握自己的生活。为给老人提供服务的老人家庭成员提供喘息照顾和日间照顾,通过团体之家和临时收容所,以增加照顾范围,直至提供居家照顾。笔者在本文中主要研究社区养老方式。

二、社区照顾和养老的原则

1.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采用灵活的服务方式,摆脱机构照顾的局限性;

2.重视对收入水平较低者的关怀,给予政策倾斜;

3.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居民的经济负担;

4.就近解决社区内的剩余劳动力,增强社区自主独立和自助互助意识,营造和谐社区。

三、社区照顾的优势

1.老年社会保障服务的需求

老年社会的需求内容很多。世界著名的行为科学理论家、心理学家美国人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论”中把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级:第一,对生理的需求;第二,对安全的需求;第三,对感情归属的需求;第四,对地位和尊重的需求;第五,对自我实现的需求。我们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也可以同样把老年社会的需求分为对生理(日常生活的正常与身体的健康)、安全(身体和心理的安静与安全)、感情归属(精神愉悦、亲情和睦)、地位和尊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爱戴)和自我实现(老年社会价值)五个需求领域。这五类需求的内涵十分丰富。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需求表现的是需求的物质层面,是需求的基础和初级阶段;而第三层次处于需求的“中端”,介于“初级需求”与“高级需求”的连接地带,是由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提升的过渡阶段,也是精神需求的起点;第四层次和第五层次的需求则是需求的发展,是需求的高级阶段。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了每一层级的需求具有严格的实现顺序和递进关系,即当第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依次向下一个更高的层次迈进,依此类推。另外,需求具有膨胀性和向上的惯性。每个需求层次的内涵也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加强。人类的生理惯性和社会惯性决定了人们对服务的需求总是呈现出不断外延的“主动性扩张”(Active Expanding),顽强地彰显出人类“贪婪”的本性。只有在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等特殊环境下才会出现对服务需求的“被动性萎缩”(Passive Shrink)。需求产生服务,服务又成为满足需求的手段,服务的内容可以被创造。由于个人物质基础、文化修养、性格、追求等自身条件的不同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差异,不同的人能够达到的需求层次也各不一样。大多数只能徘徊在第一、第二个需求的物质层次,甚至第三个层次的需求都会成为一种“奢望”。

目前,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的现实是老年社会具有很大的服务需求,也有了购买服务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正在不断加强),但是我们还没有创造出足够的适合这种需求的服务产品,大部分老年人正在忍受着缺乏服务的痛苦。

真正能够满足老龄人生活和精神需要的,还是一种家庭式的社区关怀机制。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决定了这种养老方式的价值。在社区养老方面,通过探索,加强社区建设,通过增加对社区养老资源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机制,应该是解决城市老龄问题的重要方式。如:在城市社区建立各种服务中心,大部分费用由政府的公共财政计划内承担,其服务范围包括医疗护理、心理咨询、家务服务等。建立老年生活护理援助中心,为请不起保姆、住不起养老院、生活又不能完全自理的低收入老人,推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立“社区网络呼叫系统”、“老年互助服务”及“时间银行”等,真正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区服务机制。

社区养老或者社区照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

2.社区照顾的优势

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的各个方面比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法律权益服务

法律服务是养老保障服务的中心内容之一。这里的法律权益服务主要指在养老保障制度之下维护老年人各种合法权益的服务,既包括涉及养老金的法律服务,也包括医疗保险、伤残保险、老年人护理以及文化和消费权益等关系到老年人日常生活各方面的法律服务。涉及的法律范畴包括老年人作为普通社会公民的各项法律以及作为老年专门群体受到专门保护的法律。中国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显示了社会保障中“保护丧失劳动能力者以及全体公民基本生活权利”的人文理念。社区照顾和养老就是在落实老年人的权利。

(2)医疗保健服务

这里的医疗保健服务主要指围绕着医疗和健康保险制度为老年人提供的医疗保险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服务以及医疗护理服务等。医疗保险已经成为了一项以现收现付财务制度为主要形式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成了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补充。目前,大多数老年人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享受的是常规的社会医疗卫生服务,这与老年人具体的医疗保健需要有很大的差距。随着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国家和社区可以逐步发展到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医疗和保健服务,实行医疗保险与医院的多项挂钩,开展对老年病的专门研究,建立医治各种老年疾病的专门医院,研发出治疗各种老年病的药物以及老年保健用品,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3)生活护理服务

生活护理服务就是为老人提供的在日常生活中涉及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需要的照顾和护理服务。生活护理服务是养老服务中最基本、最普遍又必不可少的服务方式,是维持老人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服务的必要手段。传统社会老人的生活护理服务责任完全由家庭承担。随着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家庭主要劳动者的集中外出工作,家中缺乏有效的劳动力和服务人员,尤其是在大城市,只有老年人的“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居家老人的生活护理问题日趋严重。另者,虽然现有的集中养老的机构提供了专门的生活护理服务,但是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普遍不高。因而,在这方面社区照顾和养老可以从膳食、起居、衣着、活动等多方面加以改进,更好地、更方便地增加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和科学性。

(4)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服务是养老服务的高级阶段,也是当今社会服务需求增长的重点与核心,更是现今家庭和机构养老服务中普遍缺乏的重要内容。由于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造成了环境恶化、人口密度增强,生活空间缩小、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人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和精神伤害,导致了心理与精神的疾病。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患心理疾病的程度就越严重。整个社会,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长期以来受东方国家传统文化观念和习俗影响的社会,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往往是极为浅薄、充满偏见的。中国人在现代化的改革中既丧失了传统文化的理性优势,又没有很好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来形成一种自己的健康、豁达、开明、宽容、合作与进取的新民族文化。面对日益增多的显性或隐性心理疾病患者,我们的社会表现得十分无奈与无策。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相对比较脆弱和敏感的群体。每个老人都经历了人生的风雨与坎坷,基本走完了他们精力与活力最旺盛的阶段。他们创造了许多的成就与辉煌,也留下了众多的教训、遗憾与悔恨。同时,他们还要面对社会变化带来的生活方式以及观念的变化,应对晚年经济贫困、健康状况不佳以及亲情缺乏的挑战。因此,当代社会的老年人如同其他人群一样,迫切需要科学、正规、良好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服务。做好健康服务的首要任务是在社区培训大量合格的心理服务人才。可以近距离地重点做好老年人早期的心理维护。很方便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检查,制定不同的心理处方,分别进行心理诊疗,保障他们的健康与幸福。

(5)老年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是当代老年社会保障服务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学习、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团队建设以及老年社会价值观念的培养等内容。国家和各地政府举办的老年大学、社区建立的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站都为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服务,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但是,随着老年社会需求的提高,社区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老年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社区可以建立团队和培养老年社会价值观,引导和宣传,帮助营造健康的老年文化。

(6)事业发展服务

事业发展就是老年价值的实现以及开发老年社会生产力。这个服务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被看做是老年社会对自己价值“自我实现需要”的诠释,这也是老年社会保障服务的最高形式。那些虽然年迈但仍然存有“梦想”的老人,即退休的科学家、医生、教授、学者、政治家以及任何有一技之长的老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梦想和实际,在退休后较长的生命历程中有所作为。社区可以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服务舞台,以保

障老年人在自己的成就感面前获得满足、健康与幸福,还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

四、我国社区养老的条件逐步具备

1.市民社会发展和社区养老相互促进,为社区养老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民社会”进入学者话语的范围,成为讨论的热点。业主委员会的不断建立,社区居民自治维权行为的不断出现,以及负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其的推动和帮助,建构了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基础,向我们呈现出社区发展的美好前景。例如,1999年的沈阳模式回答了“社区是什么”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2000年的江汉模式回答了“怎样保障社区自治”这样一个关键性问题;而蔡若焱、舒可心、陈幽鸿等学者组建的北京市和谐社区发展中心及他们对社区问题实践性的帮助,已经给我国市民社会和社区的发展提供许多用武之地。总的来说,社区的完善发展,客观上需要发展社区养老;而社区养老的发展,正是社区完善发展的一部分。

2.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当人们的需求以最便捷的方式得以表达和实现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就提高了。对于老人而言,社区照顾从机构照顾对老人心理上的不良影响中超脱出来,以老人最熟悉的居住环境为其被照顾的环境,以非常灵活自主的方式由老人自己选择被照顾的方式,使老人充分感受到子辈对其的关心,并得到最方便的服务。这显然是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对于青年人而言,社区照顾减轻了其养老护老的压力,而且相对于机构养老,由于其身在社区的特性,给养老的细节工作(例如接送、交流)带来了方便。

3.社区养老是和我国的孝道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基础

我国的孝道文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不仅形成了敬老养老的传统文化,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养老制度。从敬老为核心的敬老养老的内涵上讲,传统孝文化强调以下内容:

(1)敬亲。孝道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

(2)奉养。要赡养父母。

(3)侍疾。衰老是人生的必然过程,是自然规律。人老了,必然会病多,生活上要照料。

(4)立身。要有敬业精神,报效国家。给父母带来荣耀。

(5)谏诤。父母并不是完人,对于父母的过失,不应一味顺从。

(6)善终。事生是始,善终是仰。

社区养老和照顾是可以真正实现年轻人孝道的途径,也是和谐社会实现的微观基础。

(责任编辑:张吉明)

参考文献:

[1]雷雯.社区照顾框架下的老年人服务:从制度分析层面看社区照顾及其制度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9).

[2]佚名.构建孝道文化的新理念[EB/OL].2004-6-1.http://www.gmw.cn/02lrtd/2004-06/01/content_70307.htm.

[3]王石泉.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与服务体系重建[D].上海:上海复旦大学,2004.

[4]杨团.葛道顺中国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新范式[J].管理世界,2002(2).

[5]王静,范绮萍,李雪霜.我国养老模式发展与探索[J] .现代护理,2005(11).

[6]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2004(6) .

[7]吕宝静.老人照顾:老人、家庭、正式服务[M].台北:五南园出版社,2002.

[8]苏姗·特斯特.老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9]陈树强.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的另一种选择:支持家庭照顾者[J].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3(4).

[10]史柏年.老人社区照顾的发展与策略[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1).

[11]钱宁.社区照顾与中国福利改革的改革[J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3(1).

[12]孙莹.现阶段我国社会福利的提供模式及其分析[J ].中国社会工作,1997(3).

猜你喜欢

养老保障养老服务
城市失独老人养老保障问题分析
浅谈中国人口老龄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河北省阜平县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研究
烟台市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我国失智老人群体养老保障研究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模式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