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生存写作到生命写作的跨越
2009-01-07冯加祝
冯加祝
【摘 要】 反思我们的传统作文教学,大都是为应试而教,充满了功利色彩,即“生存写作”;只有让写作成为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其本身所需要的发自内心深处的自然流露,即“生命写作”,这才是作文的本真所在。在写作运用十分广泛,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必须还作文以本真,实现生存写作到生命写作的跨越!
【关键词】 还作文本真 实现 写作 跨越
在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写作运用十分广泛的今天,必须还作文以本真,实现生存写作到生命写作的跨越!
一、繁荣与遗憾:30年作文教学改革的反思
近30年的中国作文教学改革是一部成绩辉煌的历史,确实涌现出了许多颇具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
1.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 上世纪初,美国现代修辞学家希尔为代表的“文体学”传入我国后,作文教学基本上以“文体为序”、以“文体为中心”,其结构基本上是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并相对应于初、高中作文教学。至上世纪80年代,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等又以“文体中心论”为指导,创立了“模仿——创造”的作文训练体系。另外,湖南特级教师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也是这一流派中有影响的教法。
2.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 针对“文体中心,模仿为主”效果不佳的实际,全国著名写作理论家常青提出了“作文分格训练教学法”,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胐胐和首都师大教授高原提出了“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北大附中章熊提出了“语言与思维结合”的作文训练模式。
3.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 上世纪80年代,许多有远见的语文教师又意识到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不重视“写作过程”的结果,于是又出现了以北京景山学校周蕴玉和上海于漪为代表的以“文体为纬,过程为经”的训练模式。
4.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 “兴趣作文”教学法,是上世纪90年代中央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室申报的“农村兴趣作文教学训练体系研究与实验”课题。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题型作文”也是这种训练模式中的一种。
除了以上四大流派之外,1998年上海“新概念作文大赛”组委会提倡的“二新一真”:“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真体验”——真爱、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这一模式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先声”。
二、唤醒与校正:灵魂拯救的秘方
1.针对畏惧写作的学生方法是“唤醒”与“解缚”
(1)唤醒。最近几年,我在职业中学任教高三语文,针对学生“能躲就躲”的作文态度,讲评时先公布“亮点”和“秀文”。(2)解缚。作文,其实就是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顾虑型学生有自己真实的生活和思想,可就是不敢写。为此,我先做作前承诺:无论写作的内容如何,都不批评、不公开、不宣传。这样,学生放开手脚,作文越写越长。除规定上交的作文外,还忙里偷闲进行课外创作,写诗、写小说、编剧本,真正把写作当成了生活的需要。
2.针对背叛写作的学生方法是“校正”与“调适”
(1)校正。校正第一步:“你快回来!”这是对心灵迷失的孩子最深情的呼唤。我常告诫学生:写作只是平常事,是自己的事,不是拿来炫耀的资本,也不是获取高分的工具,你平平淡淡对待它,作文便会成为你知心的朋友。有时,我还在班级讲自己从畏惧、讨厌作文到向往、爱好作文的经历,让他们意识到作文是赖以倾吐心声,交流思想的载体。
校正第二步:“请跟我来!”近些年来我通过《初涉海边》、《九华山奇遇》、《操场上的笑声》、《阅读中的苦与乐》等一些下水作文,让学生知道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真诚的、质朴的。
(2)调适。有些学生投机成瘾,一下子让他改变抄袭的毛病会无所适从。于是,我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了不同的目标,通过仿作的诗句比较,让他们了解抄袭与模仿的区别,知道抄袭可耻,而仿写是可以提倡的。并通过仿作大赛,看谁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最多。结果,仿作训练佳作频出。
3.针对灵感缺失的学生方法是“催生”与“激发”
日本的作文教学非常重视指导学生观察和联系生活,尽量把学生放到非写不可的情景中,或参加本地运动会,或去调查本地水灾,写向社会报告的记录文、生活文、感想文……为此,阳春三月,我们带着学生去古老的废黄河大堤,听黄河涛声,到洋界桃花园寻找春天,感受黄河两岸丰厚的文化底蕴;金秋十月,我们带着学生来到马家荡,让学生领略水域辽阔,河网密布,鱼美蟹肥的荡区特色,每次回来学生都能写出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佳作。
救救孩子!作文教改的历史在昭示着我们,数字化信息时代在呼唤着我们:
——还作文以本真,实现生存写作到生命写作的跨越!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