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互助合作方式的思考探微

2009-01-07卢应锋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互助合作组内全班

卢应锋

我在学生学习活动时倡导的“自主-互助合作”这一模式中,在要求学习过程中使用互助合作这一方式,有这样几个前提:一是要求学生自身深入独立思考,那就是“先学后助,超前断后”,二是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最后,带着问题进课堂。当然,不可忽略的是,还需要对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组内和谐关系的协调,良好氛围的营造。

那么,对于合作互助,在实际运用或操作中,必须要避开哪些误区,如何正确引导操作呢?笔者从实践中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重视问题设置(或活动设计)的开放性和多元体验性

如果是清澈见底的小溪,无论谁都能一眼洞穿,当无合作的必要。如果不是容易误入歧途的问题或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容易产生浅深不同层级的理解,甚或有多种角度切入的可能,且每个角度都能自得其理、自圆其说,那么,谁都会对合作不屑一顾的。因此,问题的设置要具备答案的模糊性,让它具有需要辨析的功能,具备表里层次性,让能走得远的学生走得更远;或具备阐释的多角度性让“仁者智者”各得其义。

2.重视独立思考的先导地位

疑问的有无,首先是独立思考,然后是疑问之“有”,寻求合作才有可能和意义。如果未经独立审思、摸索、尝试和碰壁,未处于“愤悱”状态,合作就成为对学生智慧水平、学习能力的削弱,是对大地上初萌新芽的大面积的铲除。有些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动辄互动讨论数十次,看上去学生在动,但只是一种表面肢体的“动”,未能由表及里进入思维状态,甚至由思维积极性的疲软变成一种疲沓的应付,进而会产生学生思维“缺席”的无效课堂,再加上未必检验每个人的讨论所得,反正总是那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发言,由此讨论的效率更低了。这就引来第二个问题——

3.重视讨论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一种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为教师的“教”服务的,它以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为转移,教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引路人,“合作”亦不例外(甚至让“合作”成为作秀的“必要”手段——“让课堂好看点”);而学习方式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它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形成知识、体验、情感、观念为最终目标,对“学”有利则采用,无效就不用。所以,有没有效果,绝不是跟以往一样,换了形式却没有深入其里。比如,往常的课堂是挑几个进入思维较快、把握答案较准的“好学生”回答一下问题,现在变成讨论一下,还是那几个讨论的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在“思而不透”的情况下情绪饱满地进入了讨论,却没有展示的机会,兜了一圈,是“他人的嫁衣”,何苦为之呢?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在观念上,把合作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且让其有获得成果的必要和展示成果的权利。

4.重视组织形式和合作方式

我在让学生学习《江城子 密州出猎》时,设置一个问题:从词中我们领略到了苏轼的少年之“狂”,你觉得“狂”在何处?能不能让我们感受一下。独立思考一分钟后,小组开始合作,然后全组一起展示合作成果。在小组活动的组织中,他们讨论的这样几种组织形式,已经成为定例或习惯了:一是组长为召集人,组员按照组长要求的顺序发言,或者组长就先核定每个人的任务,然后思想交流、碰撞、思辨,再剔除或吸纳,最后以一个中心发言人(这个人不一定是组长)来陈述得到的理解;一是各个层级、各个角度的理解分别阐述,在个人阐述的时候,其他人进行质疑或补充;还有一种是“1+1”两人(组内搭配的师徒对子)互助阐述。学生合作结束前的环节是确定展示的形式。

接下来是学生的“展示环节”,讨论的成果必须展示,且全组上阵,同时接受全班的质疑或补充。有分条、分角度陈述的,陈述完毕后接受他人的提问,或补述;有朗诵的,还不忘将感情比较充沛的语句带全班齐诵一遍;有一人读句子,一人描述画面的;有边描述边草书或草画的,当然多少有些不入行,只是还有“狂”的那份感觉。形式多样,不一而足,但组内人人参与,一组展示又全班参与,这才使学生人人进入思维状态,彼此的思考成为课堂上可贵的教学资源,交换思想、合作学习成了他们学习活动中的享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我们正在努力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这两种重要的环节,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兴趣、自我实现的创造欲望,来改变这种现状:学生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还在教师的主导下,学习自己完全能独立或合作探究学习的知识;缺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主动性;缺乏质疑问题的积极性。

(责编 黄 晓)

猜你喜欢

互助合作组内全班
原因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热爱合作?快乐习作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互助合作学习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
幼儿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全班发言最积极的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