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不是怠慢教育的理由,落后岂能扼杀腾飞的希望
2008-12-29余昕
中国教师 2008年20期
距遵义72公里,人口不足48万的湄潭,虽然以“中国西部茶乡”闻名全国,但始终没法卸掉“贫穷落后”的帽子。至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7362元,农村人均收入仅2754元。但是,他们没有因为贫穷而怠慢教育,没有因为落后而束缚希望,而是在全省率先通过了“普六”“两基”“普实”的达标验收和复查。这一成绩,虽然是在“软件从严,硬件从实”的低标准下实现的,却让全县孩子提前沐浴到了教育公平的阳光,体验到了人人都能接受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也为湄潭教育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举全县之力,优化育人环境
2000年,刚举债攻下“两基”“普实”达标复查的湄潭县还在债务中挣扎时,“义务教育人民办”向“义务教育政府办”的教育经费投入制度改革开始了。新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让湄潭县委县政府承受着沉重的财政压力。“两基”“普实”是在低标准下实现了复查达标,现在迫切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经费还没有着落。此时的湄潭,不仅财政严重亏空,而且初中和高中分离办学后,高中教育坠入低谷,引发的群众不满还没有平息。
湄潭县委、县政府经常委会决定,以前所未有的坚定决心,把教育优先发展摆上重要的战略地位。
“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很大,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每年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由300万元增加到了近900万元。2004年以后,在县委县政府的主动突击和大力支持下,全县争得了‘危改’‘校改’‘寄宿制’等专项资金4277万元。其中,境内外资金518万多元,本县匹配资金362万元。完成中小学工程项目74个,总建筑面积77367平方米,拆除危房25181平方米。”采访中,湄潭县教育局长杨德志感慨地说。
几年来,湄潭教育在以县委县政府为后盾、教育局为先导的长效机制保障下,“义教”“危改”“寄宿制”等工程拔地而起。陈旧的校园、开裂的楼房没有了踪影,新建了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围墙,在农村构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整合教育资源,确保协调发展
整合资源,各类并举,是教育协调发展的核心。当人们更多地感叹湄潭育人环境变化时,“普职教”和“公民办教育”的协调发展也悄然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迹。
随着学校布局调整日臻完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加上“寄宿制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两免一补”工作的深化落实,入学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辍学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2003年至2006年湄潭共发放免费教科书74392人次,金额达382.69476万元;初中寄宿生补助7274人次,金额达72.74万元。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已达了99.09%,小学在校生辍学率由2002年的1.2%下降到了0.25%,初中下降到了2%。
规模和质量并举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可取之路。湄潭的高中教育,曾在高初中分离办学后的一段时期内陷入了低谷,部分优秀教师纷纷外出另谋高就,大批学生舍近求远到外地求学……回想起那段历史,县委书记田刚在2006年全县的中学教育教学座谈会上感慨地说:“四年前,我们召开有关教育工作的会议时,大家心情都很沉重,县委、县政府的压力非常大,但是我们没有气馁……”
县委及时调整思路,召开县委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教育发展的决定,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同时,县人大、县政协也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了教育专题调研、视察等,给予全县教育更大的关注和支持。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决定,2002年、2003年湄江中学、湄潭中学分别恢复了高中招生。之后县政府又将湄潭求是高级中学1400万元的债务剥离,由县政府偿还。求是高级中学轻装上阵后,于2006年6月,一举跃入“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的行列。
职业教育是服务“三农”、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为把职业教育与服务“三农”有机结合起来,《湄潭县职业教育中长短期发展规划方案》应运而生。根据规划方案,2002年全县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及各类社会资源启动了“普职合并”“合作办学”的新思路。在办学模式上,通过实地考察,与经济、文化、教育发达地区在形式上实现了“校校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订单培训”等联合办学模式;在内部管理上,对在校学生实行了“双证书制度”。这不仅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实现了内外互补,也确保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出路。近年来,全县职校毕业生,直接就业率均达到了90%以上,2006年还突破了95%。为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2006年,湄潭县政府做出了职高整体搬迁的决定。目前,占地面积达136亩的贵州省湄潭县高级职业中学正在紧张的建设中。
民办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缓解政府办学投入相对不足的重要手段。为了积极鼓励、扶持和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湄潭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教育的暂行办法》。在该办法的推动下,全县的民办学校已发展到了50多所。2005年引进了投资额达1200万元的乐乐中学落户湄潭。民办学校的兴起,既缓解了政府办学投入相对不足的困难,又解决了社会就业矛盾和部分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成人教育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发展方向,把为“三农”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近几年来培训达数万人次,构建了一座连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的“立交桥”。 同时,由县委县政府牵头,争取到了价值500万元的设备,全县所有的学校实现了远程教育,其中4所达到“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标准。
三、狠抓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改革
队伍建设是一切建设的核心。2002年,湄潭县政府对教育系统提出了“任职必考、凡进必考、进城必考”的人事
任用制度。同年,对教育局长和一名副局长职位进行公开招考。次年又把全县中小学校长和县城学校缺编教师的增补也纳入了公开招考的范围。“用公开招考的方式选拔教育局长、校长,足以见得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几位曾报名参加公开招考的同志感慨地说。
局长是方向,校长是希望,教师是顺着方向,实现希望的力量。通过招考,不仅使湄潭人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还增强了校长的责任感和教师的紧迫感。由于受低谷时期教师外流的影响,师资队伍还是处于紧缺的状态。为尽快组建好这支队伍,让更多有志于为湄潭教育奉献力量的人能积极参与进来,湄潭一边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外出后又想回来的教师,一边由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带队到各高校选聘优秀毕业生。通过努力,从2002年至2006年,全县新增了教师547人,其中高中教师156人、初中教师166人、小学教师225人。为提高教育系统各岗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教育局还确立了“师德标兵”“十佳园丁”“优秀校长”等评选活动及奖励方案,从而使全县教育系统的各个岗位形成了人人争优、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从2002年以来,湄潭教育以优化育人环境为先导,整合教育资源、确保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核心,从育人队伍建设着手深化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2003年开始,中考成绩名列全市前茅;高考成绩和录取人数逐年攀升。2007年高考重点上线人数达到了132人,本科上线人数458人,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到了98人和317人。这些成绩为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湄潭却没有止步不前。“湄潭教育的发展,纵向比,可以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横向比,和教育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还需要加大力度,通过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努力实现把湄潭建成遵义东部文化教育中心的目标,造福湄潭人民。” 湄潭县政府分管副县长赵建亮说。
(作者单位:贵州省湄潭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梁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