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道文化对职业院校学生人格形成的人文导向

2008-12-29张小娟

中国教师 2008年20期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在当今新形势下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要求我们要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以创新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学,其基本精神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人。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他们所关心的都是人的发展、人的生活意义。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注重实践能力而淡化人文修养的“工具人”倾向,这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人文教育成了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内容。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人文导向主要表现在形成学生的道德人格、社会人格、自由人格三个方面上。
  
  一、对学生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1世纪对从业人员道德修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而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内蕴和体现。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即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持续的素质,怀有自觉动机的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由于“先天不足”的原因,职业院校学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人文知识缺乏、文化素质较差,价值观念扭曲,价值取向变形等现象,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自然人的陋习和恶习的一面。如贪玩厌学、玩世不恭、自我约束力差、公德意识淡漠、缺乏远大理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至上、对校园主导文化有一种自然的对立心理等,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如何促进人的道德人格形成的问题上,儒家文化中有两方面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1.将人的感性欲望转化为支持道德完成的力量
  在儒家文化中,孔子最为关注的就是个人的修身。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具有道德;这是人的本质,否则人与动物就没有区别。所以在我国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以修养道德为“成人”的重要途径。只有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和“平天下”联结起来,把造就人格看成是建功立业的出发点和先决条件。修身,实际上就是正心,要养成完美的人性。在人性中,有支持“成人”善的一面,也有阻碍“成人”恶的一面。儒家始终坚持将人的感性欲望转化为支持道德完成的力量。人的感性欲望主要指性欲、追求舒适和物质利益的欲望等。儒家认为这些就是人性中的“恶”,是与成人背道而驰的力量。如果不对这种力量加以消除,不把它转化成为对于成人的支持,人就不可能成人,其形成的人格是不真实的,是虚伪的。这样的人是小人。
  儒家将仁义道德定为人的本质,而人的自然本性便成为人性的对立面,即坚持人情欲的自然本性就不是人,而表现出后天修养的人性才是人。它要求人们拒绝自然人的“非人”,崇尚修养的“真人”。所以儒家不仅要求人的理性追求道德,而且要求人的感性也要追求道德,达到“乐之”的程度,即“好德如好色”。孔孟提出的“寡欲”,即不要把满足物欲、情欲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和最大的快乐;荀子提出的“养欲”,即以礼养欲。无论是寡欲还是养欲,最后的目的都是要使人在欲望的满足中,处处体现出对于道德的合理追求。这样人的感性就得到了净化,感性与理性就得到了和谐统一。
  2.以美辅德升华人性
  审美教育,对于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修养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儒家认为,道德人格转化为审美人格,其关键在于对人的感性教育。“诗教”和“乐教”恰好是一种安顿人感性的理想方式,是针对人的感性欲望而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文”就是美育,是一个人艺术修养的感性显现;“质”是一个人的精神实质,是道德与学识的充实。“文”不能脱离“质”而单独存在,脱离“质”的“文”不过是一个空虚的外壳,没有生命的活力;“质”也不能脱离“文”而单独存在,“质”不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它还要表现在一个人的感性显现上,否则“质”就没有了载体。本质和文采对于君子都是同等重要的。“诗教”和“乐教”在安顿人的感性上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即音乐和艺术不是压制人的感情,而是激活、唤醒人的感情。二是“诗教”和“乐教”既为人的情欲提供了泄导的途径,又可以规范和提升人的感性。人的欲望若长期得不到满足,会造成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严重对立。这种泄导不是将人的情感引向实际生活,而是将它引向一个虚幻的、超功利的对象上,将人的感性安顿在人性而不是动物性的层面上,使人的感性从一种反成人的力量变成一种支持成人的力量,以消解这些感情中所具有的反人性、反道德、反社会的性质。
  儒家的修身理论,将道德作为人格的基础,让道德观念弥散整个社会。在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中,强调人性的升华,强调大公无私,强调每个人应该拥有的社会责任。崇尚社会群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应当在追求民族、国家的最大利益中实现自我,完善人性,获得永生。这些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淡漠道德,急功近利的思想,有着理想的纠偏作用。
  
  二、对学生社会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社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道德人格的基础之上的。形成社会人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公与私、正直与邪恶之间的关系。现阶段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中,有反社会人格的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些学生行为受原始欲望支配,脾气暴躁,情感冷淡,不诚实,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漠,对是非善恶缺乏正确判断,常常违反社会规范。儒家的入世观,更多地强调了做人的社会意识。如对于他人的爱心,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等,恰好与之相对,这其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养成学生的浩然正气,是形成其社会人格的重要因素。
  1.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儒家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入世哲学,其社会人格首先表现在人生事业上。孔子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从孔子的“何有于我哉”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的满足感。孟子也说过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的三乐中,没有考虑个人私欲之乐,综合起来其实只有一乐,那就是以积极为封建宗法社会服务,完成个人对于宗法社会的道德义务为乐,除此之外,君子就不应该再有其他的志趣和快乐。儒家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而淡化了社会对于个人需求的关注,提倡丧失自我,将“私心”看做是“成人”的最大障碍。从儒家的角色人格和谐世人格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群体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其次,儒家的社会人格还表现在思想意识上的完全克服自我。“四勿”和“四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但是只要我们合理引导,它对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融入主导文化,提高社会责任感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2.引导学生善养浩然正气
  儒家的浩然正气,就是正义感以及由正义感而带来的自豪感的高尚人格。“生益于人,死闻于后”,是儒家关于人生价值和人的生命意义的具体概括。孔子以“仁”作为儒学道德的核心,同时也是儒家人生观的核心。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扬仁道,就是儒家人生的最高使命和最高价值。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仅是为了自我完善,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理想社会。孟子说:“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孟子•告子下》)孟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宁可“饥而死”但“必以礼”。这是儒家高尚的人格,它要求人们要将自己所认定的真理放在个人的幸福甚至生命之上,随时准备牺牲生命而捍卫真理。孟子还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构成了儒家人格刚毅的一面。为了真理,儒家可以“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
  
  今天的社会人格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倡导中华民族精神,强调个人应该对社会、民族、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点上,我们今天所持的义利观与儒家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引导学生善养浩然正气是解决学生的信仰危机,引导学生明确活着的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三、对学生自由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在职业院校中,关注学生道德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模范遵守社会的共性原则,许多内容是建立在功利基础之上的。关注学生自由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宽容、和谐、超功利的人性,这对于培养注重合作意识的21世纪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
  无论是儒家的入世思想,还是道家的出世思想,都非常关注人的自由人格的形成。儒家重视对人进行“包容万物”“和睦共处”“豁达宽厚”等教诲,告诫人们要善于团结,宽厚处世,与人为善。这对于提高学生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无疑是有着积极作用的。但儒家的自由人格是建立在角色人格和偕世人格的基础之上的,对社会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孔子主张“仁爱”,孟子宣扬“亲亲、仁民”,荀子强调“善群”,它所营造的和谐的人际关系,都是为了维系君主的统治,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从功利性角度评判儒家的自由人格,就显得不自由了。
  道家的自由人格是建立在超功利基础之上的。在《庄子》中,经常出现“游”的概念,所谓“游”,就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世界,它的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没有功利目的。庄子认为,“游”是人的一种本质活动,它高于人的其他一切目的性活动,表现出生命的一种真实的本质状态,是对于生命的重视与珍惜,它不允许任何功利性外在的因素来破坏它,如金钱、名利等,这是对自由人格的一个重要的规定。道家给我们描绘了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的理想社会。有了宽容之德,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就能真正做到豁达大度以容人。庄子还认为,自由人格还应该是无为而又自然而然的人格。他对于一切功名利禄从不有意识地去争取,总是以宽容、和平的态度,对于万物和他人,没有任何的侵害性。任何的有为,都是不自由的,都受着身外之物的制约。不惜以戕害自己的生命来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对自己实施“内刑”。自由人格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至乐无乐”,即至乐的快乐在于无乐,任何具体的快乐都不足以充分地表达它,它包含着所有的快乐却又远远地高于它们。
  “无为”“不争”“宽容”是“和谐”的重要因素。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就是告诉我们远离功利。因为只有超功利,才会出现真正的和谐,才会有真正的自由。要形成这样的人格,虽然带有某种乌托邦的性质,但它作为一种以超功利为价值目标的理想境界,对于引导人们追求以人际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远景,有着积极的作用。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儒家思想是积极的、快节奏的,主要影响学生道德人格、社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道家思想是超功利的、慢节奏的,主要影响学生自由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道家文化,它们都是关注人性的完善的。道德人格、社会人格、自由人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矛盾之处,但它们却是互补的,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不可缺少的。儒道文化的这一特质,对于如今在职业院校中存在的人格扭曲、是非颠倒、道德滑坡、文化失范等现象,以及“先工具理性,后价值理性”的发展误区,都具有潜移默化、积极有效的治疗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工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