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职业中专语文课堂教学新平台

2008-12-29

中国教师 2008年20期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以人为本”已成为我们教育的主旋律。人才的“柔性加工”“绿色教育”等理念的提出,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使命,被喻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更当身先士卒。职业中学语文何去何从呢?
  多年来,由于职业教育“先天发育不良,后天营养不足”,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备受冷落,这与普通中学的关注程度反差很大。事实上,中职学生大多属于文化上断层、精神上匮乏的弱势群体,语文素养不高,对学习不感兴趣。而中职阶段是他们完善自我、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
  随着职校生就业形势好转和单招规模逐年扩大,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普及与不断深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在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下,为了改变中职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在语文课教学中,笔者试从激发学习兴趣、语文教学生活化、以专业为本三个方面搭建职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平台。
  
  一、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部分中职学生由于长期属于“学困生”,语文水平和能力普遍较差,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但语文教材与其他课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课本中每篇精选的文章,都是以它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产生共鸣,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感情变得更加纯洁、高尚。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与情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情是景的基础,景是情的表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会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对景物作出了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再如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荟萃的泰山奇观(《雨中登泰山》)。这些课文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真是沁人心、怡人情!
  教材内容的美,是经作者的审美处理将自然美与社会美有机结合,比现实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能给人以美感。语文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而且要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同时,更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亲自欣赏自然美,感悟社会美,领略艺术美。培养和训练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即由欣赏课文中的美景到自己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美景。使中职学生完成由厌学到好学的心理蜕变,达到以趣促知的目的。
  
  二、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显然,就语文教语文不能完成语文教学的使命。语文教学应力求贴近生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
  所谓“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这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并由此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在这样的教学中,自然也就萌生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语文教师是学生寻求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针对中职学生冷落学习,回家迷恋电视的现状,笔者引导学生注意电视节目、广告、标语等,并要求学生上语文课的前5分钟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从此,学生不再保持沉默,争相发言。他们谈到了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新闻工作者的播音口误,广告中的新词,标语中的丽句等。像这样,教师对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进行适当地点拨,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中学到语文知识。总之,广阔的生活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资源。只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使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并使其萌芽生长。
  2.营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这就给语文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为此,笔者在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积极参与,气氛非常活跃。原因就在于笔者不是一开始就分析课文,而是利用投影仪放映林黛玉进贾府的动态路线图和相关人物的视频剪辑,接着启发学生说出“全文是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然后借助视频剪辑和课文中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另外,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停留在小说本身,而是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后再次拓展内容,让学生从自身生活体验分析自己以及他人的性格特点,并对照反省,扬长避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欣赏小说的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修养。
  3.抓住契机,在生活中深化语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基础学科,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外,还应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懂得“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为此,在语文活动课上,笔者曾给学生读过关于洪战辉的报道,讲过《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信念,最近给学生讲抗震救灾中大爱不死的精神,把一个个扣人心弦的鲜活报道摆在学生面前,组织学生讨论,并联系自己及周围的实际生活谈体会,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可见,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以专业为本
  
  中职语文教学以专业为本,就是要落实职业岗位对语文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为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提供良好的语文基础。然而,有一部分中职语文教学却忽视了教学对象的专业需求。如旅游专业忽视文学常识教学、美术专业忽视书法训练、幼师专业忽略普通话训练等;服装专业、旅游专业、家电专业、烹饪专业、幼师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同一年级中,使用一个语文本本,教师使用一式的教案、一致的教学进度、一样的语文试卷,甚至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要求都是相同的。
  以专业为本,就是语文课教学要贴近专业需求,符合本专业学生需要。这不仅包含毕业就业学生的需求,也包含毕业后升高职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语文课教学,无论是目标、内容、课时、教材,还是教法、考评机制,都要以专业为本。教材内容应采用模块组合形式,根据不同专业需求,灵活拆卸组装,确保不同专业、不同水准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实实在在的提高。在语文课程结构中,要体现让学生各学所需、各补所缺的特点,打好基础、增长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借助一定的语文能力,顺利地学习各项专业知识,获取各项专业技能。
  以专业为本,还应让学生从学习为了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还要摒弃原来的考评体系。这就要求中职语文考试要着重专业化能力,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上。试想,如果幼师专业的学生,没有一手好字,没有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这能说语文教学成功吗?而职业能力差的学生,用人单位是不欢迎的。可见,评价教学效果不是看高分,而是评能力,不是单看一张标准化试卷,而是要从阅读分析、听、说、读、写、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搭建“以趣促知、教学生活化、以专业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平台,可以使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永葆生机,充满活力,并以此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专)
  
  (责任编辑: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