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08-12-29李少雄初云宝
中国教师 2008年20期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一项基础性工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直接体现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就业指导的国家。分析美国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开创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全面推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特点
1.就业指导历史悠久
美国是就业指导的发源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生产的固有矛盾使就业、择业日趋困难。1901年,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波士顿设立了公民服务机构,帮助失业青年和移民制订寻找职业的计划。1908年弗兰克•帕森斯在波士顿建立了地方职业局,从事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活动,并设立了职业指导所(Boston Vocation Bureau),沟通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1909年,帕森斯在专著《职业选择》中首次提出了“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的概念,提出帮助人们正确选择职业的三因素理论,确立了职业指导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标志着职业指导理论的创立。1911年,美国哈佛大学在大学生中率先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1913年,美国成立了职业指导协会(NVGA)。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有会员三千余人。
2.就业指导机构健全
在美国,最早的大学就业指导机构是“职业介绍中心”,或称“职业发展中心”。如今该类机构分布于全美许多大学及社区学院中,承担着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
在美国政府系统,联邦一级有教育总署的指导与人事服务司,州一级有相应的州与地方学区的指导及人事服务处负责;在议会系统,设有国家情报协调委员会,各州相应设有职业情报协调委员会;在社会方面,设有全国性的职业指导组织;在高校内部,设有职业指导机构,各校叫法不一,有“大学生生涯服务中心”“生涯中心”“生涯教育中心”,等等。[1]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一般实行一级管理,其办事机构为学生事务部门(Division of Student Affairs),院系层面不再设立相应的机构。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业指导中心大部分也仅在校级层面上设立办公室,由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直接领导,学院里并无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承担这一功能。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学校和学院都会在院级层面上加强工作,以期针对不同的专业提供更广泛、更有效的帮助。[2]
3.重视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
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有几个特点。其一,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特点。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的就业顾问,一般也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其他人员也需获得过学士学位。其
二,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并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其三,就业指导人员有明确的岗位分工,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其四,就业指导队伍配备足量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一般根据学生规模有10多人到40多人,就业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在1∶200左右,这一比例使得每个毕业生都能得到一对一的就业指导。[3]
4.指导内容全面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职业指导。包括职业的知识、性质、特点、发展前途、意义及经济收入、工作环境、晋升机会、就业难易程度、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等。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定与调查、个性心理品质与职业适应程度判定等。
第二,信息指导。这是指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传递有关就业方面的消息和情况。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通过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资料室,召开校园招聘会和职业交易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第三,咨询指导。美国高校重视对大学生的咨询指导,并贯穿在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中。美国许多学生愿意同工作人员单独会面进行咨询。咨询内容包括专业的就业状况、就业前景、从业人员的要求,同时还包括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心理素质、职业兴趣等。在咨询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利用计算机系统、职业信息库等,帮助学生进行过程规划。
第四,培训指导。培训内容包括面试面谈要领和技巧、求职信的撰写和回复、求职申请表格及有关资料的填写整理与使用、仪容仪表、就业心理等。
第五,创业教育。美国创业教育的历史有六十多年了,最早的要数哈佛大学,开始于1947年。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开始于1949年,百森学院的创业课程设立于1967年。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有着良好的基础与条件。一是美国从小学教育开始就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个性,这为大学的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不少美国大学设有创业教育基金,基金来源一般是企业或校友捐款、学生创业成果的转化等,这些基金有力地支撑了创业教育的开展。三是美国大学重视创业教育,积极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条件,如到孵化器进行辅导等。四是美国大学与企业的联系密切,企业乐于接纳学生到企业中开展项目研究,学生的研究成果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5]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一整套体系,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性、兴趣和专长,参加相关活动,最终选择好专业;第三年要帮助学生收集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选择职业有直接感受;第四年指导学生进行如何写求职信、参加面试等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收集需求信息,举办各种规模的就业市场活动。就业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全校学生,也有已经毕业的校友。
5.法律制度保障完善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其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1965年制定的《高等教育法》规定,政府要给面临失业危机的学生以帮助;1971年制定了《紧急就业法》;1973年制定了《康复法》;1976年制定的《均等就业法案》,规定公民(包括毕业生)有均等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招聘录用时不得有性别和种族上的歧视;1978年制定了《充分就业和经济平衡增长法》;1980年制定了《综合就业与培训法》;1982年制定了《工作培训伙伴法》;1983年制定了《职业恢复和教育规定》;1984年通过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规定必须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辅导服务;1986年制定了《就业年龄歧视法》;1988年制定了《家庭支持法》;2000年制定了《劳动力投资法》。美国这种以立法促进长效就业的做法,从立法的角度来保障充分就业,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也使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沿着法制化道路蓬勃发展。
二、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启示
1.树立全程就业指导理念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是发展培养人的过程。全程就业指导,就是从大学生一进入大学校门,就进行有关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并将这种教育和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这样可以让大学生自始至终关注就业前景,在职业生涯中充分展示自我,形成健全的职业概念,并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实施自己的成才计划和就业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实行全程的就业指导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普遍缺乏系统性,多数就业指导是引导大学生获取职业的手段,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而对非毕业生则比较缺乏指导与帮助。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就业指导。一年级的就业指导与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内涵、就业前景和社会地位,帮助学生消除疑虑,增强对所学专业的学习信心,使学生确立一个初步的专业发展方向;二、三年级的学生要增强其学习专业的自觉性,打好专业基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发展个人兴趣特长,逐步形成适合本人特点的就业目标;对四年级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同时让他们掌握就业技巧,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进行模拟面试等。
2.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就业指导的地位
就业指导工作机构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外部硬件保障。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指导机构的设置还不太完善。虽然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基本上设立了学生就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