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2008-12-29褚远辉辉进宇

中国教师 2008年20期

  尽管这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以课程改革来命名的,但它并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改革的层面上,它实际上是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反映时代和教育发展特点、并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式。在这种背景下,以下几种新的教学方式受到了重视和关注。
  
  一、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并以此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本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内容及要求。
  那么,何为反思性教学呢?理解反思性教学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教学反思。人们对教学反思概念的界定多种多样,但教学反思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要点。
  1.教学反思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又是一种新的教学实践形态。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反思的观念,并用反思的思想来指导和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实践形态,它主要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和体现反思的行为。
  2.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总结和重新审视的过程。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外在形式和特点。
  3.教学反思要求教师要以研究和探索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早已熟悉和习惯化了的教学工作,这是教学反思的本质和核心。
  4.通过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
  5.教学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它应该贯穿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基于此,我们认为,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科学的教学理论和观念为指导,以对自身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和探究为基本形式,以发现、分析和解决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基本过程,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反思性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反思性教学十分强调教师对现代教学理论和观念的学习与掌握。教学反思不是一种盲目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开展教学反思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指向性,它需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作指导。教师也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了科学的教学理论,才能保证自己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和正确方向;第二,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教学改革意识和勇气。开展教学反思的基础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质疑和否定,教学反思的结果就是要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增添新质和新的要素,它无疑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改革的意识和勇气;第三,反思性教学还对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反思总是与改革、改变和突破等联系在一起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大胆地对自己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进行质疑,突破固有的和习惯化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并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第四,反思性教学还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从本质上看,教学反思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思考、探究和分析的过程,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是他们开展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基础。传统传授型教师与反思型教师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他们有无研究和思考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等。
  
  二、创生性教学
  
  在我国,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传统教学的一大问题和弊端就是教师教学中的计划性、预设性和控制性太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和程序,带领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上处于消极被动和从属的地位。从形式上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似乎也有一些自主性的活动和行为,但这些活动和行为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和限定的范围内,为教师的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的,更多的是一种形式和点缀。这种预设性和控制性极强的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目的性和高效性,但它限制了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空间,也阻碍了师生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生性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
  创生性教学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开放、民主、创造、拓展、延伸和弹性等观念;创生性教学又是一种新的教学实践形态,这种教学方式特别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随机性、创造性、生成性、非预设性以及附加教学价值的获得等。从教学理论和实践来看,创生性教学产生的客观基础在于教学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外部制约因素的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等。
  创生性教学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1.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尤其是要改变过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等教学文件对教师教学的过多束缚,真正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2.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观念,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协商对话的师生关系。
  3.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和探究结论。
  4.对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作为对传统控制性很强的教学的否定,实施创生性教学也需要一定的条件,而恰恰是新课程改革中“三维”课程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容“难、繁、偏、旧”状况的改变等,在客观上为创生性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时间、空间、条件和可能性。其实,真正的一堂好课应该是把计划性和生成性、预设性和随机性、预期性与非预期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给教学过程带来更多的内涵和附加价值,从而使教学过程摆脱单纯的功利性目的,而具有生命关照的意义和价值。相对传统以讲授和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而言,创生性教学无疑是一种层次更高的教学方式。
  
  三、探究性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标就是要转变学生过去单一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状况,鼓励采用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此“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于是,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被提出来了。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相对应,也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单一的教学方式。这样,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并受到了很大的重视。
  探究性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要学习形式,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和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性教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指导作用。
  2.确立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对问题的探究为主要形式和过程来具体地展开教与学。
  4.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探究性教学是与传统传授式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应该讲,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优势和局限。采用传统传授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学习和掌握大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的效率较高,但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探究性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和创新的能力等,它的不足之处是不太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它与传授式教学恰好形成了互补,这也是近年来探究性教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赞赏性教学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新课程改革就要求建立更加积极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更多地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充分发挥教师期望在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这些就是赞赏性教学产生的主要背景。赞赏性教学的核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赞扬、欣赏、尊重和肯定的态度和行为来看待和对待学生,并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来实现学生的自我肯定和认同。当然,我们与其说赞赏性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还不如说它更应该是教师应具有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建立和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师生关系的一个关键就是教师在教学和生活过程中对学生的尊重与赞赏。所谓尊重,就是指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谓赞赏,就是指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2]赞赏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也是每一位教师应具有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方式。
  
  五、合作性教学
  
  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交往的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合作与交流也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另一核心理念。合作与交流理念的一个外在表现就是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而与学生合作学习相对应的就是要求教师采用合作性的教学方式。
  合作性教学是指教师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而具体展开教与学的一种方式。合作性教学中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通过师师和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能力等,并以此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合作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合作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的、自发的合作关系,而是一种有组织的教学方式。
  2.合作教学既强调教师的一定组织化形式,又强调学生的一定组织化形式。
  3.合作教学的主体是由两个和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合作教学的实施主要有三种具体形式:主题单元综合课程的教学,课题研究的指导,学习小组的指导等。一般来讲,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小组的组成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班级教师小组,年级教师小组,学科教师小组,全校教师小组和校内外教师小组。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开展合作性教学的独特价值在于促进学生集体性、社会性的发展和完美个性品质的形成等。
  
  六、个性化的备课方式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阶段,是教师上好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备课的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备课方式变革这一问题上,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教师备课的个性化。
  教师备课的个性化是指能够反映教师教学风格和个性心理特征,体现创造性备课成果的一种备课方式。个性化的备课方式主要有以下实施要点。
  1.教师的备课因教师个体的具体情况而异。教师要以自身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教学优势、教学经验、学习方式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为依据进行备课,不同的教师在备课的内容和方式要体现出个体差异,从而做到扬长避短。
  2.教师的备课因教材本身的具体内容而异。由于在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教学能力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求得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另一方面,它也为教师备课教材内容中的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个性化的备课方式就是要求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和改造时,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体现出个性化风格。
  3.教师的备课因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异。学生是教师教育和影响的对象,研究和了解学生也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点和关键。学生集体的差异性和学生个体的主观性、能动性和个体性也在客观上要求教师要采用个性化的备课方式。
  总之,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这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衡量本次课改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只有在理论上深入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注释:
  [1]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8.
  
  (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余晓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