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教师惹的祸
2008-12-29王家骝郭丽
中国教师 2008年20期
学生害怕写作文,作文成绩不理想,一直是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也是小学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这是谁的责任?难道全是学生的过错?其实,作为老师,首先应该对自己的作文教学进行一些反思。
一、反思作文教学经验
总结本人多年的作文教学,成功的经验不多,失败的原因却不少,主要有三个方面。
1.作文指导眼高手低
每次作文课,我总是要作一番作文指导,先帮学生审题,再给学生选词语,有时甚至规定分几段,还强调要写足多少字,一共两节课的时间,我说了很多,自以为是经验传授,其实往往是无稽之谈。
我的一己之见,框住了几十个学生的认知和想象,耽误了他们思考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我的指导未必上乘,因为我自己没有亲历亲为去写一篇让学生拍手的范文,反而认为这也容易,那也简单。山高水远地讲一通,虽有道理,可学生听后还是无从下手。
有一次作文课前,我心血来潮,自己动手写范文,结果三易其稿,仍不满意,原以为手到擒来的事情,真正具体做起来却相当困难。我指导学生时“眼高”,自己写范文时“手低”,这对于学生的作文,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是干扰。
2.作文批改事倍功半
学生作文,教师头疼。批改学生的作文,花去了教师很多时间,教导处要抽检作文批改的进度,查眉批,抓总批,教师忙得不亦“苦”乎。学生则只看分数,至于教师在作文本上写了什么,许多学生不知道,有的不认识老师写的非正楷字,有的看后就忘,有的认真看了,可还没来得及思考,老师又催交作文本了,等等。尽管我批改作文“事倍”,可学生的收益“功半”。
3.作文要求空洞乏味
作文课上,教师常常谆谆教导学生:要认真审题,精心选材,平时要观察生活,注意积累……其实教师的这些语言,学生根本就听不懂。他们知道什么是“审”?他们知道怎样“观察”“积累”?教师往往忽略这些关键的具体问题。
小学生的生活往往很简单,许多孩子都没什么经历,他们不知道观察什么,也找不到可以积累的东西。教师的要求虽然很规范,但远离了小学生的认知结构。面对教师那些空洞、抽象的“要求”,学生感到很“乏味”,作文往往无从下手。
二、优化作文教学指导
鉴于以往作文教学失败的原因,在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强化字、词、句、篇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以下三点改进。
1.加强自身文学修养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平日要多读多写,在给学生命题时,自己一定要多读和命题相关的范文,最好是先写一篇“下水文”,用自己的亲身写作经历和学生探讨。教师平时语言要规范、准确,以自己良好的文学素养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以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情趣,催生他们写作的欲望。
2.开展“美文”推荐活动
利用早读的时间,经常开展美文推荐活动,即学生们将自己在课外读到的美文拿到早读课上来朗读,看谁推荐的美文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讨论写作技巧,如学习别人是怎样描述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记住别人是如何描写可爱的小动物;别人是用什么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另外,在作文评讲时,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最为得意的细节朗读出来,供大家欣赏,还要邀请“听众”点评,学生们互评互学,共同提高。
3.鼓励学生自我修改
学生的作文当然要批改,批改过后要有时间让学生消化老师的意见,要给学生机会质疑,要为学生营造二次完善作文的氛围。学生的每次作文,不要急于交给老师,要自己先大声朗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他们会在朗读中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加以修改。还要鼓励学生就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向老师提问,请求帮助。
教小学生写作文就是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表达,把自己美好的情感、痛苦的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不能立竿见影,需“积沙成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巢湖市含山县陶厂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