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课堂上“语文味”的彰显策略

2008-12-29张玲初

中国教师 2008年20期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在笔者看来,语文味具体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如何让这浓浓的“语文味”在课堂上飘溢,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语文味”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真正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境界呢?笔者根据个人及同事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彰显“语文味”四个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生活的鲜味透出来
  
  生活处处是语文。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动力。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先“悟”后“练”出来的,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生才能真正悟出文中蕴涵的深意。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以再现文中、文外的生活情景。
  如课文《搭石》的教学设计。从教学实效来看,本设计注重了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既有语言的训练,又有情感的升华,张弛有度,节奏明快,进展有序,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巧妙而不露痕迹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味道。
  (课件出示语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前面的——(生3:抬起脚来)后面的——(生4:紧跟上去)
  (速度再渐快)前面的——(生5:抬起脚来)后面的——(生6:紧跟上去)
  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生组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教师又引导学习了画面的美,将这段文字点击成诗歌的形式,和着轻轻的音乐和学生一起美美地朗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教学中,老师精心创设走搭石的情境,让学生与老师逐渐加快地交替轮读。师生之间默契地“引”与“接”,精妙地体现出“协调有序”。学生在轮读中身临其境地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体会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的默契,更深入地理解了“协调有序”的意义。接着,让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的诗一般的画面,在想象中丰富了“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美感;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在学生的眼前展开,达到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二、词句的真味品出来
  
  词语是构成文本的基本单位。因此,品词析句是学生阅读文本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品出词句的真味就是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品出语言的张力、品出语言的穿透力、品出语言的表现力。其间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品出词句的真味,如还原情境、诵读体悟、联想触发、填充补足、潜心涵咏等,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请看课文《庐山云雾》中的一个句子教学。
  师: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它的瞬息万变?
  生:我从“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这句话中感受到庐山雾瞬息万变。
  师:你从这个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刚刚”和“转眼间”说明时间很快。
  师:你能读出它的变化快吗?
  生读。
  师:呦,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你的心情,你感到很惊奇,是吗?
  生:是。
  师:同学们,你们能加一个感叹词读这个句子,表达自己的心情吗?
  生:啊,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生:咦,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生:哇,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生:瞧,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师:庐山雾真是太神奇了,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变化可真快啊!
  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以上多种的教学策略,还原情境给了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身处美丽的庐山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让学生通过感悟以自己的经历填充并补足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而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了浓浓的语文味,使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三、文章的情味读出来
  
  读,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序、文趣,都可在铿锵的朗读声中还原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读是要有层次和目的的,需拾级而上,在读中内化言语表达之妙。在文本的含蕴处读,在重点内容处读,在内容的矛盾处读,在内容的变化处读,把文章蕴涵着的浓浓情味读出来。
  如课文《我是您的儿子》中的教学,首先通过变式阅读和整体感知来读出图画。
  师:你从哪句话里读出了一幅画?
  生:焦裕禄迎着大风雪,向前迈着大步,棉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忽闪忽闪地抖动。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幅特别的画吧!
  师: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生1:冒雪奔走图。
  生2:感人的图。
  然后进一步通过感受画面和感动人物来读懂画面。
  师:你能看到这幅画的背景吗?
  生:一片白茫茫。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一脚深一脚浅的。
  师:茫茫雪海,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你再用心听听,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听到“呼呼”的风声。
  生2:仿佛听到艰难的喘气声。
  生3:听到了耳巴抖动的声音。
  生4:我听到了远处隐隐传来的哭声。
  师:再读读课文,焦裕禄忍着什么?
  生:他忍着肝痛。
  师:肝痛是一种什么样的痛?
  生1:我想是一种钻心的痛。
  生2: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
  生3:还有他忍着心痛。
  师:心怎么会痛?
  生:想着最困难的群众,他心里就会痛。
  最后通过化抽象为形象来读活人物。
  师:你从这幅画中,看到一个怎样的焦裕禄?
  生:我看到一个不怕寒冷、关心群众的焦裕禄。
  师:所以,兰考的父老乡亲忘不了那一场雪,更忘不了在雪中奔波的焦裕禄啊!
  在这个教学中,教师通过“读出画面、读懂画面、读活形象”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把“一句话”转化成“一幅画”“一个人物形象”。从语文素养的角度看,教师把句子感悟、语言转化、思维想象、情感体验等诸多要素都
  有机地融合在了这个教学中,既有“语言点”的突破,又有“内容面”的联系,还有“情感线”的贯通。
  
  四、语言的韵味留下来
  
  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学习的起步阶段,也是掌握语言规范与规律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注重语言的积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厚实的语言积累。在儿童的记忆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因此,我们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积累下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
  
  例如课文《花钟》从词语积累迁移到写话迁移有如下教学过程。
  1.盘点词语
  师:除了时间写得好,开花写得好,其实课文中还有很多词写得很好。让我们合拢课本,在脑中想想,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指一名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也来盘点一下这些词语(师出示词语要求齐读)。
  争奇斗艳艳丽
  芬芳迷人暮色
  含笑一现苏醒
  绽开笑脸左右
  欣然怒放大致
  舒展花瓣
  2.老师根据课文第一节内容,已经做成了一个花钟,但要请大家帮一个忙,在从早到晚的每一个时间段旁给注上花名,能行吗?
  学生罗列花名,师随机在一边点击花名)。师:凌晨四时。(学生接——牵牛花)
  ……
  花钟真美,可是有一些遗憾,知道什么遗憾吗?(还有三个时间段旁没有花名)
  老师在课外查找了一下资料,你们看(出示图片和花名):(蒲公英、茉莉、荷花)这些图片的下面有时间介绍。
  3.小练笔
  师:让我们也来过把作家瘾,让我们也来写一写什么花在什么时间开的。如果你能用上刚才我们盘点的词语来写写它的姿态、颜色,或者香味,甚至用上自己的词语更好。
  师:哪位小作家愿意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也来欣赏一番。生交流自己的小练笔。
  生1:上午8点(时间在前)左右(时间表达得准确),荷花欣然怒放(运用词语盘点上的词),向人们展开了美丽的笑脸(自己独特的句子)。
  生2:婀娜多姿(自己独特的词)的荷花在上午8点(时间在中间)绽开了笑脸。
  生3:心旷神怡(改为沁人心脾)。
  这里,老师让学生在充分欣赏花钟的奇妙,感受课文第一段花名、花时、花开等各种美的同时,抓住了不齐全的遗憾,让学生补写,学生的兴趣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而且老师提供的图片正是这三个时段缺的花卉,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强烈填补的表现欲和成就感,写的积极性非常高涨。总之,学生学习文本,并不是单纯地感动一番,了解一下内容,在学习了文章的言语技能,言语形式之后,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运用语言文学技能。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独特本色,它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底色。有了这种底色,情感的熏染、思维的绽放、对话的展开、活动的延伸、资料的引入,等等,才会有一种依托,也才会锦上添花,靓丽动人。“语文味”还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底气,这种底气表现为语言的芳香,文字的醇味,语言和情感共生的魅力。底气十足,语文课才能凸显踏踏实实、大大方方的基本风格。“语文味”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底线,守住底线,语文教学才有可能焕发出生命活力,源源不断地突破创造,追寻“随心所欲,不犯规,不越位”的教育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江东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