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有效沟通的师因性障碍分析与对策

2008-12-29陆春庚

中国教师 2008年20期

  沟通是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过程,而信息则是接收者所理解的信息。[1]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指教师和学生达成彼此的理解与认同,实现预定教育目标的沟通。遗憾的是,师生之间的沟通经常受到“噪音”的干扰,“噪音”主要指妨碍沟通的任何相关因素,在信息的发送者方面、在信息的传递中、或是在信息的接收者方面都有可能产生。[2]可见,影响教师和学生有效沟通的障碍可能来源于教师方面、沟通媒介方面,也有可能产生于学生方面。由于教师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中起到关键作用,[3]因此,师生沟通一旦受阻,教师理应承担主要责任。鉴于此,本文从教师方面分析师生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师因性障碍),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了改善师生沟通的对策。
  
  一、师生有效沟通的师因性障碍分析
  
  1.认知偏见与角色固着
  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见与教师自身的角色固着是师因性障碍产生的关键。众所周知,学校存在很多文化底子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一些教师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所有学生,在和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中容易受到一些偏见的影响。这些认知偏见主要有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它们往往使教师放大学生的缺点,在和学生的沟通中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学生的尊严,从而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教师“抱怨”学生难教难管,学生指责教师偏见武断,师生之间缺少了相互信任与理解的土壤,沟通效果可想而知。
  固守一个角色,不能根据生活现实的需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角色心理的转换就表现为角色固着。教师的角色固着倾向成为造成师生沟通障碍的又一大因素。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中应该扮演着多种角色,如果不分场合总是以“老师”自居,不会转换角色,往往会使学生反感,师生之间的沟通必定受阻。
  2.语义曲解与表达不当
  教师对学生的语义曲解与自身说话的表达不当是师因性障碍产生的基础。一些学生由于能力所限,在和老师的交流中可能词不达意,这就需要老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说话的含义,不要想当然,更不能有意曲解学生的意思,并借以讽刺学生。在师生的沟通中,如果学生的想法不被老师理解与接受,老师将会被学生拒之“心”外。
  一些学生本来认识能力就不高,再加上敏感、自尊心强等特点,教师和他们交流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用词的妥帖与简练,不要给学生造成误解。误解是消解或降低教育质量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