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摸底 分组 教学 评价

2008-12-29

体育教学 2008年8期

  我校位于城区,学生人数较多,目前各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60人左右。为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让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充分的个性张扬,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从2006年第一学期开始,我对所任教的四年级学生进行了分层教学尝试,现将自己的做法表述如下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摸底
  
  由于学生个人兴趣爱好、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家庭背景等不同,导致学生体育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开学初,我对所任教的四年级各班学生的体质及运动水平进行了大致摸底。发现:有的学生因从小参加过舞蹈班训练,身体的协调性、韵律感较好,课堂上学习韵律操、集体舞往往先于其他同学学会,且动作优美;有的同学喜爱球类活动,课间、课后常常球不离手,经常看到他们三五一群的在一起玩球,课堂上进行各类球的教学时,往往他们悟性好,动作掌握较快;有些学生因家离学校较远,上学时要走很长一段时间的路,且在家经常帮助父母劳动,不怕苦、不怕累,课堂上进行耐力性项目学习时,他们往往坚持时间较久,表现出体力充沛的神情,中长跑常常跑在其他同学的前头;有些同学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爱调皮,但是爆发力较强,在短跑、投掷等短时间内完成的项目学习中常常显出他们的优势;等等。在初步摸清了各位同学的基本情况之后,我对四年级各班同学进行了体育学习基本情况登记。(表1)
  
  
  二、分组
  
  在摸清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基本情况后,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对不同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同,课堂上所要教学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不同,对学生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分组。
  1)按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同分组。在今年9月份推广的校园集体舞教学中,因有些学生有一定的舞蹈基础,所以集体舞学得较轻松,所教动作一学就会,跳出的舞蹈也很优美;而有些学生因平时很少接触舞蹈,缺乏舞蹈基础,跳起舞来就显得别扭,动作较笨拙;还有一些学生跳集体舞时害羞,动作放不开,导致所跳动作缺乏协调感、韵律感。于是在教学中,我就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将学生分成了提优组、学习组和需努力组。
  2)按课堂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分组。进入冬季以后,每年我们都要安排“冬锻三项”练习,课堂上有些学生擅长跳绳,有些学生喜爱踢毽子,而有些学生对跑步情有独钟。于是在进行“冬锻三项”练习时,我就将学生分成了跳绳组、踢毽子组、跑步组。
  3)按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不同分组。作为体育教师我们都知道,课堂上在教学同一个学习内容时,由于种种原因,教师若想让全体学生都达到一个统一的学习标准,那是有很大困难的。如在400米跑教学中,第一个100米以内,大部分学生还能大致处于同一个团队,还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但当进行到200米、300米时,学生之间的差距就逐渐明显起来,甚至当耐力好、速度快的学生冲过终点以后,落在最后的学生都会与之相差有100米之多。所以我就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将同一学习目标的学生放在同一学习层次,进行分层教学,并将各个组分别命名为冠军组团、亚军组团、季军组团。(表1)
  
  三、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提出: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充分说明新课程注意到了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分层,正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体育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参与体育锻炼所带来的成功感。日常体育教学中,我根据学生不同的状况,实施了以下教学方式。
  1)教学前不同层次学习目标的制定。由于将学生划分了不同的学习组,所以每种课型、每节课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都制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
  2)教学中不同层次学习策略的运用。在一次400米跑教学比赛中,我观察到:当冠军组团同学甲冲过终点以后,亚军组团同学乙距离终点相差约20米,季军组团同学丙距离终点相差约35米。注意到这种情况以后,我是这样做的:在起跑时将三个组团设定不同的起点,冠军组团同学的起点在原处,亚军组团同学的起点离原起点向前推进20米,季军组团同学的起点离原起点向前推进35米。当再次组织400米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