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2008-12-29董大肆

体育教学 2008年8期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无疑对于促进和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它不但明确要求将实施情况纳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和评估指标体系,并作为对学校进行评优、表彰的基本依据,同时明确了核查、反馈的要求,公布各地实施情况,所以各级学校领导较为重视,参与测试的教师、校医等也能够积极配合、认真执行测试,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一、在实施新《标准》中出现的问题
  
  1.增设项目难以落实
  新《标准》减少了必测项目,增加选测项目,使得新《标准》更加灵活,测试内容也更加丰富。但这些项目由谁来选定成为目前争议的焦点,新《标准》规定“选测项目每年由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在测试前两个月确定并公布。选测项目原则上每年不得重复”。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测试多是以学校为单位,项目的选定由学校统一选定,具体说是由学校体育组教师商讨确定,选取的都是那些易操作、易组织及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比如,在同类项目中,50米或立定跳远项目会成为首选,而跳绳、篮球运球、足球颠球、排球垫球等新增设的运动技能项目,由于操作起来相对较为麻烦、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差异较大,难以成为一个单独的测试项目等原因而难以实施,致使《标准》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初衷丧失,也使本可通过选择擅长项目达标的学生无法达标,影响学生达标成绩和测试积极性。
  2.数据真实性令人担忧
  新《标准》在实施测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数据不准确。例如,很多学校肺活量测试是刚开学体检时由校医负责的,由于没有事先告知学生肺活量也要算入《标准》测试成绩里,在测试时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对待,导致肺活量成绩偏低。测试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也是数据失真的另一个原因,许多参与测试的教师对项目设置、评分标准、项目测试规范及要求等都是一知半解。另外,由于测试时间较为紧张,许多学校都是拿起来就测,学生对于测试项目的要求缺少必要的了解和练习,技术动作规范没有掌握,造成测试数据不准确,甚至还出现了伤害事故。还有的学校担心成绩不佳在上级的检查评比中受批评,人为地将真实数据改成虚假的数据。
  3.缺少测试后的反馈与指导
  新《标准》要求在具体的组织实践中,树立不以测试为最终目标,而应把测试结果作为指导体育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实际上,很多体育教师不了解测试的目的和意义,大多都是为了测试而测试,能够完成数据上报就万事大吉了。对学生缺少必要的成绩反馈和引导,许多学校测试成绩根本不公布,更缺少对“困难生”的过程追踪指导,这些学生等到下次测试还是困难依旧。众所周知,制定《标准》测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最终归结到: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检验体育锻炼效果。由于缺少了必要的反馈与指导,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测试成绩,也难以进行比较,无法有效检验体育锻炼效果,迷失努力的方向,不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不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策略和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4.对测试成绩不够重视
  《标准》明确规定“测试成绩达到‘良好’以上者,方可参加各级三好学生(优干)评选”。促使学生重视测试并加强平时的体育锻炼。然而一些班主任老师不了解情况,甚至还有的明知故犯,根本不把测试成绩当回事,还存在着“学习好一切都好”的思想,看重的仅仅是文化课成绩,很多“三好”“优干”生都是体育测试成绩没有达到标准要求的学生。对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毕业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不到50分者要按肄业处理”的规定,一些学校校长也特别关照:“凡是出现不及格的学生要和教务处、班主任商量后再定。”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数据的水分,从某种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测试的积极性和日常锻炼的自觉性。
  
  二、针对实际问题采取的对策
  
  1.组织好《标准》的学习和培训
  培养业务素质高的测试人员队伍是顺利实施《标准》的根本保证,参与测试工作的教师应认真领会和掌握《标准》的精神,掌握各项测试操作的要领,保证工作质量。并要求测试人员掌握各项目正确的测试方法,培训材料可以使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中介绍的测试操作方法进行培训,同时要求结合实际操作进行反复演练,不断熟练;了解仪器使用中的常见问题,掌握常用的处理办法,并及时记录在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2.测试项目应贯穿于体育课堂教学中
  体育教学内容应与《标准》相结合,要将《标准》中的各个项目怎样练习,怎样测试教给学生,使学生全方位认识《标准》。在教学方法和游戏安排上把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与《标准》有关的内容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准备活动中可以安排一些练习身体柔韧性的压腿、立位体前屈、俯腰等内容;进行一些模仿动物跳的游戏;进行一些拉过线、掰手腕等角力游戏。这样,在学生热身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学生的各项素质,同时,这些小游戏有趣易学,学生在课外也能进行锻炼。
  3.做好反馈与指导工作
  在进行《标准》测试的过程中,测试成绩应及时向学生公布,以利于学生的补考和调整锻炼方案,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体育教师还应向家长和班主任及时反馈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创造并形成促使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合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困难生”档案制度,并将“困难生”承包到人,其所在班级的任课体育教师负责指导此类学生日常体育锻炼工作。根据测试情况,体育教学内容应结合《标准》测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对于达标薄弱项目可以适当增加课时。
  4.增设项目应划为一类
  增设项目可谓是新《标准》中的一个“亮点”,然而如何实施却是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应该将跳绳、篮球运球、足球颠球、排球垫球等新增设的运动技能项目设为一类,并和其它几类选测项目区分开,其它几类选测项目由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提前两个月确定并公布,对新增设的这一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可以任意挑选一项进行测试,每位教师负责一个项目的辅导与测试,这样才能达到《标准》和体育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目的,不仅解决了学生完全没有自主权的问题,并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禀赋能够获得充分的发展。
  5.加强对“三好”“优干”的检查
  对于达不到体育标准的“三好”、“优干”评选问题,除了多和班主任沟通,使其了解情况之外,还应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体育组要协同教务处,报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严格把好检查关,对不符合条件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坚决退回。对测试成绩的重视,不仅涉及到《标准》能否顺利实施,还关系到平时的体育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体育成绩只有体育教师自己重视了,学生才有可能重视体育科目和加强体育锻炼,某些班主任老师才不可能乱来,有的时候的确需要体育教师“较真”与“争取”的意识,以提升体育学科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