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创编介绍
2008-12-29马鸿韬
体育教学 2008年8期
*专家介绍*
《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创编工作,在教育部体卫艺司的领导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组织、协调下,于2007年底开始启动。创编委员会从全国部分高校和中小学校中选出14名专家组成动作创编组。为了创编出符合广大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喜闻乐见的广播体操,吸引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培养他们良好的锻炼习惯和集体主义精神,动作创编组全体成员对“创编委员会”制定的创编方案进行了认真学习,全面把握和贯彻创编指导思想,遵循教育性、健身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创编原则,制订动作创编方案,明确创编要求、特点和时间。
一、创编要求
1.符合学生学习和锻炼实际
广播体操的实施对象为全体中小学生,因此动作的创编首先要简单易学,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易掌握,易普及;其次,要具有时代特征,动作内容要包含符合现代青少年儿童中蕴涵的阳光、积极、乐观的性格因素,根据实施对象身心发展的实际,定位创编思路,确定动作、音乐的风格与内容。
2.合理设计每套操的动作时间
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学校实际,每套操的完成时间要科学合理。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应属于中等运动强度的有氧代谢运动,过长时间的动作练习将会增大锻炼的强度负荷,不利于获得有效的锻炼效果;另一方面,长时间的动作练习,易导致动作内容繁多,使整套操的动作不够精炼,给学生的学习和锻炼增加不必要的难度,还易影响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兴趣。因此,从学生在校参加广播体操锻炼的时间、条件等实际情况和锻炼的实效性等方面来考虑确定成套动作的时间为4分27秒到4分33秒之间。
3.形成每套操独特的风格特点
每套操的动作风格,在纵向上要保持层次性、渐进性和必要的衔接性,同时还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特点。音乐的创作风格要与整套操的动作风格相匹配。在保持基本体操风格的基础上,着力体现规范、现代和广场效应等风格,做到“四好”:好学、好教、好练、好看的风格特点。
二、整体风格特点
本套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以基本体操为主线,动作简单易学,方便普及,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它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来确定每套操不同的动作、音乐的内容与风格。小学的两套广播操以体现童趣、童真、活泼、阳光、活力的特点为主,中学两套操以体现青春、向上、健美、竞争、拼搏的特点为主,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精神追求。整套操的动作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在结构和动作设计方面,突出了基本体操的特点和功能,充分考虑学生进行锻炼时运动负荷的适宜性和身体部位锻炼的全面性,属于中等运动强度的有氧代谢运动,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体发育的实际和有氧代谢的特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有效地达到锻炼目的。
和前两套中小学生广播体操相比,新的广播体操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大肌肉群活动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充分活动为主,身体活动幅度较大,容易做得整齐,动作结构和设计,健美大方、舒展顺畅、简洁明快、力度感强,注重对中小学生良好身体姿态以及身体灵敏性和协调性的培养,体现广大中小学生在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健康成长,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时代风貌。
三、教学注意事项
根据以上创编要求和风格特点,为方便教师在学校更好地推广、实施该套广播体操,提出以下教学注意事项,供老师们在教学中参考。
1.合理选择运用教学方法
广播体操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应在了解和掌握各种具体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根据广播体操运动的特点、教学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各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恰当合理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这对于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各套操的教学一般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动作速度由慢到快;先学单个动作,再进行组合练习;较复杂动作先分解教学,再进行完整练习。
2.重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自身表现和主导作用的发挥,对调动学生学习广播体操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广播体操锻炼效果的直观感受有着重要作用。
3.重视基本动作姿势的训练
正确的身体姿态是表现广播体操锻炼效果和风格特点的关键。在广播体操教学中,教师应熟练掌握广播体操的基本动作术语,加强身体基本动作姿态的教学和练习,使其符合广播体操的要求。
4.重视动作和音乐节奏感的训练
广播体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身体练习。动作和音乐的节奏感好,可以保证身体动作的舒展、协调、省力,会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锻炼效果和广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