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林匹克教育是应景,还是长远?

2008-12-29王晓虹

体育教学 2008年8期

  随着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用“无与伦比”一词为奥运会打了高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满载着赞誉成功地闭幕了。如今公众的奥运热情也正在逐渐消退,热闹之后的平静往往让人有了更多的思考。北京奥运会从申办成功那一刻就一直备受关注。而从2005年开始奥林匹克教育才大密度、大声势、有组织地展开。其丰富的活动一时间成为媒体关注和追逐的焦点。然而,如今奥运会结束了,奥林匹克教育是否就成为政府履行当初承诺的一个应景之作,奥运会后奥林匹克教育是否还能继续,在教育领域究竟还能发挥什么作用?事实上,《“北京2008”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中早已对奥林匹克教育遗产进行了五个方面的预期:“一是培养一代理解奥林匹克精神、了解奥林匹克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文明礼仪风尚的青少年学生;二是建立一批以奥林匹克教育为特色的示范学校;三是形成一套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机制;四是留下一批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研究的机构;五是留下一批纪念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学生和教师作品。”而且这5个方面的遗产如今也历历在目。奥林匹克教育遗产在教育领域究竟是作为静态的存在,还是作为动态的传承,目前未见教育部门出台任何有关发挥奥林匹克教育遗产作用的具体办法、计划或规定。
  
  应景之嫌难避免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当初《主办城市合同》中要求:“奥运会组委会应努力宣传包括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倡导的社会、教育、美学与道德方面内容的奥林匹克主义,以及奥运会这一国际体育盛会的运动成绩的发展。”而北京也在《申办报告》中承诺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将举办一系列的传播教育活动,从而使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4亿青少年中得到最广泛的普及。”而直至2005年才逐渐见到节奏紧密、声势浩大的奥林匹克教育以各种形式出现。何况556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中就有200所是北京的学校,除去北京全国范围仅有356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相对于整个中国这个数字似乎有些微乎其微,另外210所“同心结”学校也全部是北京市的学校。这其中难免不让人感到奥林匹克教育是政府一哄而上的应景之作。
  事实上,正如当年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一样,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的开展也要依据实际情况,也没有可以完全套用的模式,尽管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一些具体做法可以借鉴,比如:在中小学开设每周1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