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牌背后

2008-12-29

体育教学 2008年8期

  【编者按】: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军团取得了51金、21银、28铜共100块奖牌,以绝对的优势名列金牌榜第一名。51枚金牌,51名冠军。辉煌和光环照耀着冠军,也照亮了冠军背后的故事。本刊专题我们走近部分冠军,走到冠军背后,揭开冠军的背后故事,了解冠军的成长之路,品味冠军,品味教育。
  
  第1金:陈燮霞
  [举重]女子48公斤级
  8月9日,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48公斤级决赛结束,中国选手陈燮霞以抓举95公斤、挺举113公斤,总成绩208公斤夺得金牌。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并以抓举95公斤、挺举117公斤,总成绩212公斤打破奥运会总成绩纪录。
  10年前,不仅陈燮霞名不见经传,就连教练张菊华自己也是刚从运动员转为教练助理的新手,协助高凯文教练一起训练陈燮霞。在高教练手下的3年多,大家每天训练完毕,就在一起分析当天的收获和教训,在一点一滴中的摸索中,逐步累积起训练技巧和比赛经验。
  陈燮霞四肢协调且力量均衡,肌肉强健而富有弹性,是典型的女子力量型身材。经过几年的系统训练,陈燮霞的成绩逐年提高。2006年,她开始在女子举重界崭露头角。当年10月在福建举行的全国冠军赛,陈燮霞第一次品尝到了冠军的滋味。今年4月份的全国举重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上,陈燮霞再次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以挺举117公斤、总成绩213公斤夺得两金,良好的竞技状态以及出色的发挥,为她奔赴奥运铺平了道路。
  
  第2金:庞伟
  [射击]男子10米气手枪
  北京奥运会首日比赛中,22岁的庞伟成为“黑马”,以688.2环的成绩战胜了所有对手,夺得金牌。
  庞伟小时候爱玩枪是出了名的,家里像武器库一样堆满了各种“枪支”。2000年,庞伟14岁了。一天,一个街坊对他说:“你这么爱玩枪,干脆去练习射击得了。”这样一句玩笑,竟让庞伟兴奋莫名,跃跃欲试。父母看见他这样,便找到了保定市业余体育学校的张广伟教练。“既然孩子喜欢,就让他练练呗。”
  然而,虽然只是“练练”而已,但张广伟发现庞伟是个练射击的好苗子。张教练坦言,和其他队员相比,庞伟天分很高,而且为人老实厚道,很听话。“我训练时非常严厉,但他从不偷懒,能吃苦,总是能坚持完成各项训练任务。”
  2002年,庞伟在全国青少年射击比赛中一举夺得冠军,一下子引起关注。庞伟当年主要训练小口径50米慢射和气手枪,时间是上午8时到12时,下午还要再练上3个多小时,比坐在课堂里苦得多,“为了练习握枪的稳定性,长时间举砖训练,能把人折磨得手脚发麻”,可是庞伟每天依然练得不亦乐乎。2005年,庞伟终于凭借出色的表现进入了国家队。
  
  第7金:林跃、火亮
  [跳水]男子10米双人跳台
  8月11日下午,在男子10米双人跳台决赛上,中国选手林跃、火亮表现出色,无可争议地夺得金牌。可爱的上海小伙子火亮,自小就有股不服输的劲。
  教练们提起不满19岁的火亮,对他的评价是“小脑发达”、“古灵精怪”、“像个小猴子”,在父母眼中,宝贝儿子不光调皮好动,还是个“硬骨头”!
  火亮小时候,动作像闪电一样快!体操队到幼儿园招队员的时候,幼儿园老师立刻向教练推荐火亮。就这样,还在上幼儿园中班的火亮被南市区少体校选走,他的确是练体操的好材料,柔韧性很好,别的孩子压腿压得哇哇哭,他的腿很软根本不用压。
  火亮练了两年多体操,在他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跳水队去体操队挑人(上海跳水队90%的选手都是从体操队选拔的)。教练史惠国和胡燕发现了火亮,胡燕觉得这个孩子很灵活,个子很小,像个小猴子,眼睛很有神。就这样,火亮被留了下来。
  2000年,12岁的火亮去了国家队。刚刚到国家队半年,他在练跳板的时候下巴撞到跳板,缝了七八针,幸好当时反应快,不然可能会伤到脸;几个月后,他又从上10米跳台的楼梯上摔下来,摔在瓷砖上,下巴又缝了十几针,有点发炎,但还是坚持训练;后来,火亮还有过一次脚趾骨折,因此错过了队里的春节大合唱。
  奥运会后火亮将满19岁,但是他直到去年年初还没有发育,力量上不去,国家队很着急,特意把火亮送回上海接受身体检查,检查结果是17岁的他才刚刚启动发育,家里和国家队给他猛加营养,现在的火亮比两年前看起来大了一圈,技术也更完美。
  
  第15金:陈颖
  [射击]女子25米手枪
  8月13日,在女子气手枪25米决赛中,已过而立之年的陈颖凭借自己的出色发挥,终于用实力打破了“魔咒”,将奥运金牌揽入怀中。
  1990年,长相清秀的陈颖还是一个初中生,活泼、淘气。拿枪的感觉让她觉得“很酷”,于是,她开始了射击训练。慢慢地,她爱上了射击,爱上了枪。17岁时她进入了北京市射击队。据教练王金富介绍,陈颖平时训练起来非常刻苦,同时她特别聪明,什么东西一点就透。“我们当教练的就喜欢这样的运动员,教起来不费力。”王金富说。
  小时候,陈颖是一个顽皮的女孩子,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女枪手,她强迫自己沉着镇定,研究心理学书籍。但她的内心却不平静,比赛中总有一股“狠劲儿”。她说,自己喜欢开枪前“那种能够抑制住自己一些想法,又觉得很惊心动魄的感觉”。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陈颖怀揣梦想,希望冲击金牌,但最终还是与奖牌擦肩而过。尽管遭遇了人生的低谷,但是好强的陈颖没有气馁,此后她在挫折中历练成长,终于在北京奥运会上收获了一枚金牌。
  
  第16金:王峰、秦凯
  [跳水]男子3米双人跳板
  站在冠军领奖台上,29岁的老将王峰潸然泪下。作为中国跳水队年龄最大的队员,他每坚持一天,都在续写着不老的传说。
  为了实现奥运夺金的梦想,王峰不断推迟自己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学业。给国家跳水队上过专业课的人大商学院副院长李平这样评价王峰,“他对事业、对学习都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热情。”
  在雅典奥运会上,王峰只获得了第四名。他对父母说:“再给我4年时间,我一定要拿到奥运会冠军!”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重回跳水池,即便是比年轻人投入更多精力,而且还加上腰间盘突出的代价,他还是选择了坚持。
  王峰的坚持给了秦凯极大的触动。为了备战奥运会,秦凯每天都要备战十几个小时。2006年开始,王峰和秦凯配对,“峰凯”组合所向披靡,揽下了几乎所有男子双人3米板比赛的胜利。
  
  第18金:刘子歌
  [游泳]女子200米蝶泳
  2分04秒18!女子200米蝶泳的世界纪录被一位年仅19岁的中国姑娘打破了!在为中国游泳队摘得首枚金牌的那一刻,刘子歌那从容的笑容,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
  8岁开始学游泳,15岁进入上海队,18岁入选国家队,如今更是站到了世界之巅。谈到刘子歌的成长历程,刘爸爸说,子歌“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坚强,小时候不管发烧还是感冒,到医院输完液马上又回到游泳馆训练”。
  “你们也许难以想象,子歌今年已经19岁了,但她直到今天还没有一部手机、一台笔记本电脑,她的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怎样把自己的成绩提上去。”上海游泳队领队秦斌透露,业余时间,子歌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学习英语。
  奥运会开始之前,刘子歌的训练只能用“玩命”来形容,所以她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成绩,并最终获奥运会游泳金牌。
  
  第25金:陆永
  [举重]男子85公斤级
  214公斤,陆永举了两次。尽管之前的试举被意外改判为无效,但陆永没有气馁,反而斗志迸发,在最后一次试举中,他以无可置疑的技术动作奋力一举,成功了!中国举重队的第八枚金牌稳稳地落入了这位侗族小伙手中。
  
  
  1986年,陆永出生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村。出生时陆永就比别的孩子个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很快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
  10岁时,正在读小学的陆永被招进了三江县业余体校,成为一名举重小队员。“这个孩子很努力,也舍得下力气。”陆启玉说,每天早晨5点钟,他便出去跑步,不管刮风下雨从未停止过,他在训练中也比任何队员都努力、勤快。
  2003年元月8日,陆永进入广西举重队。开始时是试训,举重队没有包伙食,家里每天只能提供5元的伙食费。陆永没有因此觉得委屈,反而更加努力的训练。半年后因为成绩突出,正式成为广西举重队的一员,家里这才御下供养陆永的重负。从此陆永在举重生涯上突飞猛进,直至成为今日的奥运冠军。
  
  第28金:邱健
  [射击]男子50米步枪三种姿势
  8月17日,邱健在男子50米步枪三姿比赛中爆冷,为中国代表团射落第28金。
  邱健在初三时才被选入江苏省淮安射击队。他的启蒙教练朱朝亮说,邱健十分酷爱射击,刮风下雨和节假日,他都坚持训练。除了上课,邱健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射击场。正是凭借刻苦的训练,邱健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训练5个月后,邱健便在首次参加的江苏省青少年射击比赛中,以绝对的优势夺得冠军。1993年他进入江苏省队,业余时间里,队员们外出休闲、游玩,而他总是扛着枪到靶场练动作,反复体会要领,练稳定性。他还细致记下训练笔记,并向队友及教练请教疑难问题。之后,他在全国射击比赛中3次获得冠军。
  2000年,邱健进入国家队。2001年慕尼黑世界杯射击总决赛中,他一举夺得男子气步枪冠军。“能参加北京奥运会,是他靠自己的实力争来的,这源于他对射击的执著追求,对训练的反复探索和琢磨,对教练员教导的理解和运用。”朱朝亮说。
  
  第10、31、41金:邹凯
  [竞技体操]男子团体、男子自由体操、男子单杠
  8月19日晚,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的男子单杠决赛中,中国选手邹凯以出色的表现夺得了金牌。这是小将邹凯在本届奥运会中夺得的第三块金牌,也是体操队在本届奥运会中获得的第九块金牌,这使体操队成为中国奥运史上夺金最多的队伍。
  邹凯是四川泸州人,也是目前男队主力成员中最小的一位。在泸州体校的林教练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邹凯时,他害羞得不敢说话。林教练在训练中喜欢让孩子们疯玩,好玩耍的邹凯因此乐得合不拢嘴。邹凯当时在队员里不是最突出的,但却是协调性最好的一个。
  邹凯很热爱自己的家乡,并以家乡人民为荣。获得金牌后,他以“拼出了四川人的作风”为题,在博客中这样写道:“最后,还是想对我的家乡四川说几句,真的是这样,现在每当面对压力和挑战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想到家乡父老勇敢、顽强、坚韧、不屈的性格,都会想到我是你们中的一分子。我也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拼出四川人的作风,拼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第32金:肖钦
  [竞技体操]男子鞍马
  8月17日晚8点,在国家体育馆进行的奥运体操单项决赛第三场鞍马角逐中,“小马神”肖钦捍卫了自己的荣誉,以15.875分夺得冠军。
  “那时我们每天早上6点出操,在去体校的路上还没睡醒,都是闭着眼睛被家长送来的,然后训练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家。”肖钦儿时的师兄、现任南京市中山东路体校体操教练的蔡晓磊回忆说。
  蔡晓磊告诉记者,那时体校里就数肖钦绕山羊做全旋连续时间最长。小肖钦和队友比试其他动作也很少“失手”。除了过人的天分,自身的努力与刻苦更是肖钦今天取得骄人成绩的坚实基础。
  肖钦16岁在世锦赛上一战成名,但在之后的两届世锦赛及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都以惨败告终。2005年世锦赛上,他获得了鞍马的金牌,并在随后的两届世锦赛上以高质量的动作和无懈可击的表现力获得冠军。
  
  第40金:李小鹏
  [竞技体操]男子双杠
  8月19日晚,在国家体育馆进行的男子双杠决赛中,李小鹏得到16.450分,以完美的发挥获得了金牌。北京奥运会是已经27岁的李小鹏奥运生涯的最后一站,带着今年这两块奥运金牌,李小鹏的夺金总数已经超越了前辈李宁,成为中国体操界的第一人。
  小时候,小鹏在训练中非常认真、刻苦,接受能力特别强,布置的任务很快就能完成。他是个特别好动的孩子,训练后,特别爱玩一些运动的游戏。“小鹏作为体操男队主力,已经拿到了团体冠军,我希望他在双杠上能放下包袱,搏一搏,拿出最好的表现!”这是李小鹏在长沙市体操学校的启蒙教练邱琦赛前对记者说的话。如今得知小鹏双杠夺冠这个好消息,邱教练非常高兴并向小鹏表示祝贺。
  
  第43金:何冲
  [跳水]男子3米跳板
  21岁的广东小将何冲,在8月19日水立方的比赛中展现了优雅与力量的完美结合,在北京奥运会上称王三米板,也为中国跳水队拿到了本届奥运会的第六金。
  何冲够猛,这是中国跳水界的共识。在何冲的启蒙教练钟权生的印象里,何冲是那种第一眼就看得出骨子里透着猛劲的人。在刚进广东省跳水队的时候,教练让几个小队员上新动作,所有人都胆怯地躲在教练后面不出来,只有何冲一副毛头小子满不在乎的样子,大声对教练说:“我想试试!”从那一刻起,钟权生就知道,这孩子生猛。
  跳水对关节的柔韧性要求很高,特别是在注重入水美感的今天,但何冲的肩关节天生很硬。这一缺点会导致他在起跳时,双臂带臂不足,影响上升力。为了弥补缺陷,何冲曾经在每天训练结束后,压肩部韧带。他往地上一趴,双臂向前伸展,然后让队友坐在他肩上,压得他豆大的汗珠和泪珠滴落到地板上,就连身边的教练们也会心疼地不忍多看一眼。然而,不管多疼,何冲都会强忍住不说半个“不”字。
  
  第46金:陈若琳
  [跳水]女子10米跳台
  8月21日晚,凭借最后一跳的完美表现,一度落后的陈若琳成功逆转加拿大名将赫曼斯,以447.70分摘得金牌,在水立方为中国跳水队收复了女子十米台单人金牌。
  中国跳水队女子十米台的当家花旦陈若琳,因为与“跳水女皇”高敏在相貌上有几分相似,使她获得了“小高敏”的美誉。中国跳水队在悉尼和雅典两届奥运会上都丢掉了女子十米台单人的金牌,在北京奥运会上弥补这一遗憾的重任落在了“小高敏”的身上。
  不过陈若琳在备战奥运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首先遭遇的是体重增长的烦恼。十米台项目对运动员入水的效果要求很高,为了更好地完成动作,控制体重成为重中之重。为了减肥,首先要加强运动,陈若琳成为队内训练量最大的选手,她每天都是最后一个走出训练馆。刻苦训练还不够,还要控制饮食。
  8月21日晚,凭借最后一跳的完美表现,一度落后的陈若琳成功逆转加拿大名将赫曼斯,以447.70分摘得金牌,在水立方为中国跳水队收复了女子十米台单人金牌。
  
  第33、47金:张怡宁
  [乒乓球]女子团体、女子单打
  在8月23日晚上的乒乓球女单决赛中,卫冕冠军张怡宁再次获得女单金牌。王楠、郭跃分获银、铜牌,中国队包揽前三。
  张怡宁1994年从北京什刹海体校转进队里,在队里的生活非常固定,基本上是每天6点出操,跑3000米,做体能训练,练半小时的发球再吃早饭,除了上文化课,每天上午下午都是在队里进行技术训练。“张怡宁一进队,进步就很快!”北京什刹海体校教练周树森说:“别看张怡宁训练时不吭声,但是接受能力、实战能力都特别强,打球有灵气,手感好、反应快,是个打乒乓球的天才!”
  张怡宁的一鸣惊人是在1997年的第八届全运会上。当时北京队有很多有名的队员,让张怡宁打主力,是因为相信她的实力。16岁的她首次参加重大比赛,却让乔红、李菊等众名将纷纷败北。这匹黑马立即被国家队盯上,当年11月,张怡宁就被调进国家队。
  “后来,张怡宁带着北京队南征北战,很有大姐风范。”周树森说,在她的带动下,北京队士气很旺,在2003年、2004年、2005年的全国锦标赛上,北京队都夺得了冠军。
  
  第48金:孟关良、杨文军
  [皮划艇静水]男子双人划艇500米
  孟关良、杨文军这对水上“神话组合”在2004年以黑马横空出世,经历了分分合合的沉浮后,在8月23日下午的皮划艇男子双人划艇500米决赛中,以1分41秒025成功卫冕,为他们北京奥运会的征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中国男子皮划艇队里,孟关良有着“老大哥”的头衔。长在钱塘江畔的他,自从出道以来便在亚洲多次包揽男子1000米和500米单人划艇的金牌。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后,孟关良回到浙江家乡结婚生子,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2006年,他重新回到那叶承载梦想的小艇上,开始了2008年北京奥运的征程。
  杨文军与孟关良既是搭档又是对手。在中国皮划艇队,孟关良进入国家队比杨文军早8年,属于中国划艇队资格最老的运动员之一。而杨文军自从17岁进入国家队以来,就希望能够超越孟关良。
  在雅典奥运会前夕,中国划艇队在检测训练用的肌电图中发现,孟关良在完成一桨动作时肌肉放电比较均衡,也就是说他能够比较合理地把自己的肌肉力量都使用出来,而杨文军是一个爆发型选手。这次测试,促使外籍主教练马克决定把中国最优秀而类型不同的两个划艇选手组成双人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