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得法才能有效
2008-12-24张金秋
张金秋
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对象,是指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这些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那么,如何实现较高效的管理呢?这就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群体构成和管理者的管理风格而见仁见智了。在当前创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创设和谐校园来实现有效的管理,则是学校管理者重点选择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做举旗人,不当举鞭人,才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学校领导班子首先应该有朝气、有思想、有魄力、有创新精神,是个团结的有凝聚力的领导集体,管理不应是简单地通过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来实现学校的管理,而应有更高层次的思考,那就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做举旗人,而不去做举鞭人,其工作模式如图所示:
通过图(一)与图(二)所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一)管理者做举旗人的工作模式
1.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朝同一方向前进,易形成发展的合力。
2.管理者做举旗人是给群众做表率,当引路人,是群众前进的领航人,因此对管理者群体自身的建设必须是高标准的,是群众认可的。
3.举旗人与群众的关系是和谐的,如果队伍中存在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同志,也会在整个集体的前进中得到正向影响而促其跟上队伍。
4.管理者做举旗人不易形成工作上和人际关系上的内讧,易调动群众的潜在积极因素,促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5.大家在无负面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对创新思维有积极的影响,那么他内在智慧的释放也是主动和自觉的。
总之,管理者以举旗人的姿态出现,就有利于与群众形成和谐的工作关系。有了和谐的工作关系,大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人们常说,“当教师吃的是良心饭”,仅就此层面而言,这句话不无道理。教师在经历多年的国民教育之后,特别是经过若干年教育实践之后,这个群体的整体素质是较高的,因此,举旗人的管理工作摸式更适合这样的群体。
(二)管理者做举鞭人的工作模式
1.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方向相对,显然很难做到同心同德,甚至会出现冲撞和阻力。
2.管理者做举鞭人,使被管理者整天处在心理紧张状态下,在被动状态下工作,不易调动内在积极因素,因而面对领导应付差事。
3.当管理者对被管理者举起鞭子的时候,给群众的内心感觉是领导“黔驴技穷了”。“简单粗暴”的同时,这种类型的管理者自身也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并且惧怕听不同的意见,当然也不会从正面聆听到群众发自内心的意见和建议。
4.这样的管理者肯定会遇到特别惧怕他的人,也会吓跑一些人,同时也肯定会遇上与之针锋相对的人。与这样类型的领导交心的人就会少,当然也就很难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也不会高。
5.对于知识分子构成的工作群体采取举鞭人的工作模式只能压制创新思维,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内在的潜能会受到抑制。
总之,举鞭人的管理模式弊端百出,有时既使出现短时间的“有效”表象也肯定不会维持长久,终会走上穷途末路,成为孤家寡人。
鉴于如上的分析和思考,同时对照分析我们所遇到的诸多管理者的管理经验教训,以及我们自身的管理体验。笔者认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当好举旗人,带领大家齐心协力向前走,这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规律之一。
二、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实现有效管理
“所谓激励,就是创造满足职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过程”——赫兹伯格。激励因素是一种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它包括以下内容: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
使激励机制真正的派上用场,真正让群众亲眼见其作用,并且能让尽量多的有志者体验到成功后的激励。这就对学校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创设多种激励形式,让更多的人体验成功,使师生员工每时每刻都处在成功的期待中,使他们在不懈的努力中走向成功,得到发展。比如,对工作出色的教职工,不一定是以资金形式激励,可以给他们外出参观、考察、学习的机会。我校还设立中考奖、体育节单项奖、艺术节单项奖、教科研优秀论文奖、优秀案例奖、教师基本功大赛奖、优秀教案奖、优质服务奖等数十种奖项,使每一位教职工都有展示自己优秀一面的机会。教职工们常说:“现在咱们学校为大家创造的展示成功的机会真是太多了,真想多长点本事,使自己现在的已有能力再强一些,事儿干得再漂亮一些。”学校还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从各班、各年级、各教研组到全校,举办文化知识性的、文娱体育的、书画爱好特长的、校园环境建设的、班级特色的各种活动数十次。激励方式有口头表彰、物质奖励、外出专邀活动、参观活动、介绍经验体会等,极大地调动了全校师生将事做好,努力做好事,共同促进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实现了学校整体发展中的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三、依靠群众参与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学校始终提倡教职员工和学生要做学校的主人,不要当客人。那么,以什么形式让大家体会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呢?我们选中的突破口,就是通过问卷的形式,请教代会代表、请教职工一起来讨论分析学校的优势和劣势。大家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如何发挥我们的优势,使我们的长项更突出,使我们的劣势得到调整与改善。为了提高大家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学校完善了青年教职工团支部,重新组建了校学生会,让学生领袖们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活动中来。学校还完善了家长教师协会,并由校党支部牵头在课间设立党团员文明岗,督促师生文明行为的形成……这种开放的管理思想极大地调动了师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也积极观察,在校园内发现问题,并出谋划策解决问题。总之,依靠群众参与管理,群众高兴,自身价值也得到了认可。这种管理反映了一个规律,那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众人同心就没有干不好的事。
综上所述,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管理的精髓是“理”不是“管”;“管”不是目的,“理”才是追求。管理,虽然伴随我们事业始终,但却有着很多致命的误区。要么是“管而不理”,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下级、是员工,就必须按照我的规章制度执行,只能老老实实服管,不许说三道四;要么是“重管轻理”,导致强权专断,压制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达不到管理的有效作用。成功的管理经验是超越“纷繁复杂”,提纲挈领地抓住“人”的核心,精于管,重在理。理顺关系,理清职责,理和气氛,理畅情绪,依情而理,使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使工作环境既有规章的严肃,又有人情的温馨。只有这样,管理才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和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中学分校)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