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课程解读学校
2008-12-24王莉萍
王莉萍
课程是人们整理、继承和传播精神文化的载体。学校通过课程的设置、实施、评价以及课程建设来实践办学理念,追求教育理想,传承学校文化。课程是学校特色的突出体现。
一、尊重传统,探寻学校教育的特色
学校的优良传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需要以一种敬畏的态度看待并且珍视它们,如果抛弃学校传统和历史资源,人为打造、突出创新的所谓的学校特色,最终将导致学校的平庸。纵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百多年的历史,坚持“全人格教育、勇于创新、善于包容”成为学校教育最为突出的标记。
二、在传统中前行,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高中实验课程
(一)构建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体系
今天我们秉承历史传统,实施“全人格、高素质” 教育,即“培养身心健康、有社会主义道德、有宽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优秀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有个性特色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中学生。学校要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成才、服务社会和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校的课程可分为教学课程与德育课程。教学课程分为国家、市、区必修课程,校本必选课程和校本任选课程。国家、市、区必修课程是北京市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学生修习合格后达到国家对北京地区学生所要求的中学学业水平,体现北京特色;校本必选课程是我校学生必选课程,分为全体必选(《英文写作》、《鲁迅专题阅读》、《体质健康》、《音乐与戏剧》)和部分必选(侧文学生必选的《科学》、侧理学生必选《社会》),学生完成修习后能够体现本校的学业特色;校本任选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代表的是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德育课程根据课程形式分为: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课、德育主题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教学课程与德育课程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品德素质的全面发展。
我校的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突出学校传统德育特色,形成我校特有的“德育课程体系”,使“品德”成为学生发展的根本。
2.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高中起始年级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作为“校本选修课”内容;在高三年级加设一节“体育”必选课,使 “健康”成为学生发展的保证。
3.在高二年级设置“科学课”与“社会课”,侧文学生必选“科学课”,侧理学生必选“社会课”,使“全面、均衡”成为学生发展的基础。
4.提供种类多样的校本选修课程,使学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色,最终实现学有所长。
5.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学生创设成长和发展的生活根基与人文轨道,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实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
(二)打造彰显学校特色的课程内容
1.在继承中发展——锻造 “人生基石”的德育课程
在继承我校优良德育传统的基础上,学校依照高中新课程的德育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传统德育活动内容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按年级进行切分,以突出重点并形成关联,初步形成了由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构成的各年级德育课程方案,其核心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为人”。我校将在未来的三年之内形成《北京师大附中德育课程纲要》、《北京师大附中德育课程素材》以及《北京师大附中德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切实做到“德育”课程化。
我校现阶段的德育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成长教育:使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清楚自己的发展需求,知道现阶段该做什么,如何为下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锻炼自理自立的能力。
科普创新教育:使学生发现身边的科学、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培养“现代人”的科学素养。
人文传统教育: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北京、热爱祖国。
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强身健体的兴趣与习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情感疏导、意志品质培养。
时事政治教育:追踪时政热点,使学生关注社会,并推进正确的人生观、义利观、享乐观教育。
艺术美育:在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中提升学生美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
社会责任教育(高中阶段设置):使学生在为学校、社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现状,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为学生今后“服务于社会”奠定基础。
2.创新实施国家课程,设立“必选课”,使课程更适于学生学习
创新是一种“行为”,勇于创新的学校才能培养出敢于创新的学生,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针对我校学生基础较好的情况,我校将高二的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提前至高一学习,在高二阶段对侧理学生化学模块学习中加入更多的化学实验训练。语文学科推出必选的《鲁迅专题阅读》模块,此模块教学内容来源于语文课程中必修系列的《阅读与鉴赏》,选修系列的《小说与戏剧》、《散文与诗歌》以及《文化论著研读》,我们选择了其中的鲁迅作品进行专门研读,使学生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感受、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
物理学科推出必选的《物理应用》模块,分为《物理学史与前沿》、《生活中的物理》、《探究性实验》、《物理学法指导》等专题;数学学科针对新课程人教版教材特点,在教学中突出“应用计算机技术学习数学” 的方法和“数学建模”的思想,推出必选的《数学应用》模块;为了使学生具有一定国际视野,我校特聘请美国外教为我校学生开设必选的《英文写作》模块;为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魄,高一年级全体学生每周增加两节体育必选课,高三全体学生必选3课时的体育课;为陶冶情操,调节身心,同时提高学生艺术修养,高三全体学生必选1课时的艺术课。
3.开设丰富多彩的“任选课”,为学生展现世界与人的多样性
知识结构和学科思想影响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为了使学生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同时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校设计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校本选修课程。
我校开设的“任选课”有:为弘扬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使更多的学生了解附中而设置的“校史教育”课程;为帮助学生发展自己喜爱的健身活动、形成终身锻炼习惯而设置的“健身类”课程;为发展学生的学科潜力或弥补学科发展不足而开设的“学科特长类”和“学科专项技能类”课程;为在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文学艺术鉴赏类”课程;为拓宽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多种求知需求而开设的“博知类”课程;为让学生了解机构经营的相关知识,并体验机构经营过程的“实践模拟类”课程。在未来的三年,我校将构建出比较完善的《北师大附中校本课程体系》。
(三)提升学校发展内推力,通过课程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人力资源,他们是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若要实现有内涵、高品质、可持续的学校发展,必须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首位。为此,我校特别在2007年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在调查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作出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我校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各学科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在此基础上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和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使个人发展、团队发展与学校发展和谐统一。
1.完善制度,保障教师专业发展
为发挥教研组在校本教研中的核心作用,学校出台了《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指导意见》、《教研组工作评价制度》、《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条例》等制度;备课组是日常教学研究的实体,为加强备课组的工作,出台了《备课组开展备课活动的指导意见》、《模范备课组的评选条例》,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日常教学教研能力。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为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教科研能力,出台了《在外发表或获奖论文奖励制度》、《资助教师著书立说的办法》、《教学成果奖励办法》。
2.有重点地开展校本研究,落实教师专业发展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各教研组要将本学科教学的优秀传统与新课程的理念相结合,力图形成本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特色,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开展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开展不同版本课标教材的比较研究;积累教授国家课程中选修模块的教学经验;加强对探究性教学、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完善学业成绩的综合评价方案;建设和开发新课程资源,诸如多媒体课件、教案集、题库、网站等;做好学科内的新课程校本培训。
3.积极搭建平台,为教师创造与专家交流的机会
学校聘请特级教师成立了“北师大附中教育教学专家顾问组”,专门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负责青年教师培养;学校积极申请或参与各级课题,使教师能在专家的引领下做教科研;学校鼓励学科教研组积极承担新课程的研究课,使学科教师在实战中得到同行与专家的帮助。□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