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分层,科学配餐”的排课策略
2008-12-24陆云泉
陆云泉
编者按:
2007年秋季北京高中课改启动,作为此次课改最大亮点之一的“自主排课”方案,成为课改推进中的热点聚焦。科学的自主排课方案,可以凸显学校一级的管理创新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高中学校向内涵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期,我们邀请到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四所学校,结合各自学校的课程设置探索,谈谈自主排课的策略性思考。同时,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王海燕博士对这4所学校进行了点评。希望通过本组文章的分享,为高中课改的稳步推进集结更多的教育智慧。
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已完成自主排课、自主会考、校本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初步试验和摸索,积累了一定的校本经验。
一、科学求实的总体设计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北京市课改样本校的职责,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确定自主实验的整体思路是:“实事求是,稳步推进,全面贯彻,自主创新”。同时,明确实验的基本原则为实事求是,重视持续的积累和稳步的改进。
为了保证自主实验的稳妥进行,学校决定在自主实验中做到:高理念引领,低起点切入;高感情投入,低风险推进;高效果培训,低重心研究。
基于学校发展目标和特色创新,学校明确了推进自主实验的工作机制:即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和解决实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办法,从而创造性地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达到实验与验证、研究与探索、启示与服务的目标。
二、自主实验板块一:分年级逐步分层,分学科科学配餐的课程安排
学校在自主课程实验中,不断寻找特色建设的突破口和生长点,为此,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学校不断创新,其中重要措施是“分年级逐步分层,分学科科学配餐”的课程安排。具体课程方案如释。
“标准餐”——高一年级以开设必修课为主,以行政班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标准餐”。
“营养餐”——从高一第一学段开始,某些科目开设选修课,根据学生选课形成教学班,尝试有限制的跨班选修;高二年级为学生提供分层次、有选择的“营养餐”,分理工经济、人文社科两大类,分别有A、B、C三种方案供学生选择。
其中,理工经济类有3种组合。A组合,各方面均衡发展,特别在理科方面具有优势,今后向理工经济类方向发展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择此类组合。B组合,理科较有优势,今后向理工经济类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以选择此类组合。C组合,各科成绩一般,喜欢理科,今后向理工经济类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以选择此类组合。社科人文类组合和理工经济类组合相似。
“营养餐”——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提供的多样化的“自由餐”,由学生自主选修。
在课程安排过程中,系列之间、模块之间、专题之间有递进关系的课程,按顺序开设,没有递进关系的课程则并行开设,以便学生选择。每位教师在一个学段最多只可同时开设两个不同的模块,以保证开课质量。
另外,将地理和历史学科会考安排在高一,将语文、外语会考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这样,学生高二年级会考科目将减为5门,便于安排更多时间进行选修。同时,学校还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会考中,将实验操作部分的分数计入会考成绩,以提高对学生操作动手能力的考核标准。
2008年6月,我校自主命题组织高一年级历史、地理两学科的会考,在题目设置、试卷难度和考试时间上与北京市保持一致,同时在命题上突出考查学生利用课堂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地理试卷中,关于地球运动知识点的考查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北京元代地图,解释北京城市区位的分布原理。学校在自主命题时,充分考查学生的分析、创新能力,这也将成为本市未来高考的出题思路。
三、自主实验板块二:尊重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设计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体现学校的活力和特色,可以说,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安排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通过选修课程模块化、社团活动目标化、德育活动系列化等途径,学校开发了“大文化选修课”、“STS系列选修课”和“荣誉课程”等100余门微型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点菜”,实行“菜单式”的个别化课程管理,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年级或跨年级的走班制。
为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我校组织了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的学生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反馈给每一位校本课程教师,初步达到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实施效果。
同时,学校开展多项校本课程的拓展活动,把课程内容延伸到社会,例如,“戏里人生”课程的教师和学生利用周末听戏、参观戏台后台、与著名京剧演员交流、拜访梅葆玖先生等,真切感受京剧演员的生活和成长的艰辛。再如,“学生公司”课程的师生参加了“走进IBM”职业见习日活动。在位于上地北区的CDL(IBM软件开发中心),学生们与IBM副总裁、院士郑妙勤(CDL的最高负责人)就IBM的历史、现状、发展及计算机的前沿技术进行了交流。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要充分实现这一功能,决定于校本课程开设的质量和课程实施水平,而非简单地归结为校本课程的数量。同时,校本课程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说是教师行动研究的“自主实验田”。据此,一零一中学将在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方面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教师研究和实践成果。
四、自主实验板块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三部分。其中,学校特别重视研究性学习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研究的作用,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研究整理、交流评价等方面适度放开,以记录手册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重点关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习体验、学习行为发生的变化等。
目前,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研究性学习已经完成第一期优秀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全部由学生主持、组织,很好地激发、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随后,在2008年5月,第二期90个课题的研究业已开题,并进入到中期评估阶段,经过第一期的实践后,学生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更微型,更贴近社会与生活。
五、自主实验板块四:求规范,重实效的模块教学
模块教学是此次普通高中课改的一个重要探索,意在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加强调查研究,解决模块教学中产生的包括课时不足在内的问题。
(一)科学安排教学时间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将原来每周35课时,每课时45分钟设计调整为“36+1+3”模式,即每天8节课,每周40课时。其中36课时安排必修课程,每课时40分钟;1课时安排学生社团活动或开展研究性学习;3课时安排校本课程,实行长短课时结合,周总学时不超过1575分钟。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周一至周五上午原则上安排必修和选修Ⅰ课程,周四下午第三节全校统一安排班团队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周五下午安排选修Ⅱ(校本课程)课程。
2.选修Ⅱ课程学生可以跨年级选修,组成教学班,探索长短课时教学模式,尝试不同的学时组合。
3.体育与健康课程采用“2+2+1”模式,即2节必修课程,2节选修Ⅰ课程,1节选修Ⅱ课程。在周一至周四下午第四节课时安排学生选修体育与健康课程,时间40分钟,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4.通用技术课程中的选修部分集中排课,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
(二)课堂教学求规范,重实效
在科学解决模块内容和课时不足的矛盾的基础上,学校提出课堂教学要求规范,重实效,适当把握教学深度,正确处理模块考试、高中会考、高考的关系,不提倡“一步到位”,3年的教学内容要整体把握,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不急于用复习资料上的内容作大量的补充。教师教学中,重在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
在教学管理中,强调“五抓五突出”的基本要求,即抓计划,突出条例;抓备课,突出规范;抓课堂,突出效率;抓训练,突出落实;抓分析,突出改进。
在课堂教学策略上,落实有效教学策略,即清晰授课、任务导向、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学习的成功率等。只有教得有效、学得愉快,才能考得满意。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将继续以激情、责任和行动投身课程改革。在模块教学、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不断探索,进一步积累经验、固化经验、发挥课程改革样本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