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人口与教育”十年研究述评

2008-12-16田宝宏丁丽云

中州学刊 2008年6期
关键词:教育发展

田宝宏 丁丽云

摘 要:“人口与教育”是教育学与人口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通过对1997年至2007年十年来“人口与教育”研究文献的分析梳理,可以发现过去十年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关注人口的受教育问题,研究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教育处于被动的适应角色;从宏观的角度关注教育的发展问题,探讨人口的数量、结构、流动与教育问题。但是,已有研究存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与研究手段等诸多方面的局限,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人口与教育;人口变动;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6—0135—03

教育以人口为对象,人口的发展又以教育为条件,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口和教育是有着各自独特的变化规律而又相互作用的两个社会系统。在传统观念里,人们只注重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因素对教育的影响,而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往往被忽视。但是,人口与教育问题是人口理论研究中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课题,其中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更是长远而深刻。有专家预计,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我国不同学龄阶段人口的增长将分别达到高峰期,随着高峰的后延,我国教育体系则面临着学龄人口数量变动的挑战。所以,人口与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十分现实的问题,更是人口学、教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学界应予以更多的关注。本文意欲对国内“人口与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梳理,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

一、“人口与教育”十年文献组成结构分析

本文选取1997—200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1997—2007年中国硕博士论文库为文献分析对象,以“人口与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搜集到核心期刊文献1558篇,硕博士论文五篇。经过进一步筛选,剔除其中与本选题无关的文献,以篇名中含有“人口与教育”为有效检索结果,有效检索结果为:期刊全文138篇,硕博士论文五篇。在对上述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关于人口对教育作用的研究文献较少。有学者对1994年至2003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发现研究“人口对教育作用”的成果只有72篇。[1]

我们在中国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中共搜集到以“人口与教育”为主题的论文也仅有五篇(见表1)。

在中国全文数据库中,标题中含有“人口与教育”的文献共138篇,其中核心期刊仅为56篇,平均每年仅有五至六篇研究成果出现(见表2)。

从文献发表的时间来看,有关“人口与教育”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并且多集中于2000年以后。以公开发表的刊物为例,2002年以来,共有85篇“人口与教育”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占十年总检索结果的61.59%,这足以表明,近年来“人口与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显性问题,学术界对人口与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在增加。

注:本文献检索时间为1997年至2007年2月,共11年内所有相关文献。检索时,由于技术原因,2007年文献没有登录数据库,故而2007年文献篇数为零,实际检索时间为十年。

二、“人口与教育”十年文献内容分析

人口与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二者的关系极为复杂,教育既可以是人口变化的一个原因,也可以是人口变化的一种结果。[2]它们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见图1):

通过对相关文献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学术界关于“人口与教育”相互作用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因人口因素而造成的受教育问题。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从受教育者的视角出发,研究人口与教育的问题,关注受教育者的受教育状况;二是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研究人口与教育问题,关注教育的发展状况;三是从人口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出发,研究二者的关系,多数从宏观方面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关注人口受教育问题,研究人口与教育关系

在这类研究中,教育处于被动的适应角色,现有文献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讨论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民工潮”,与“民工潮”相伴而生的是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界开始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有学者对此进行了论述,认为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探讨,推动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同时这一问题的探讨也因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而不断向前推进,并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具体体现为:第一阶段为1994—1998年,处于问题研究的初探期。其标志性研究是《天津教育》刊登的华耀龙的文章《招收流动人员子女入学全面普及义务教育》,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特点是进行实际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第二阶段为1999—2003年,处于问题研究的拓展期。主要表现在研究内容的拓展上,学者们在持续调查和提出政策建议的基础上,关注环境与家庭教育、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与行为、民工子弟学校、教育公平、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第三阶段为2004年至今,这一阶段是研究的细化深入期。学者们主要就公平问题、城市学校和教师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心理与行为问题、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等进行深入的细化研究。[3]总之,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研究的重心,学者们关注的是他们的受教育权问题,在人口与教育问题上,学者们的研究重心落在了“人口”上。

(二)关注教育发展,研究人口与教育问题

这方面研究大多是从宏观教育发展的角度探讨人口的数量、结构、流动与教育问题。现有文献主要从宏观方面进行分析。

1.人口数量与教育

有学者指出,庞大的人口数量,既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也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在21世纪,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人口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受教育人口数量猛增的影响,教育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和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加;二是教育费用越来越昂贵;三是尽管发展中国家为了满足教育系统的形态扩张,已投入了巨额资金,但仍然很难提高教育水平。[4]面对人口数量的激增,关键是采取何种科学的方法应对,有研究者指出,良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人口环境,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将人口发展纳入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国家,客观上要求对人口发展做出科学的分析预测,这对于改善人口素质结构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

2.人口结构与教育

人口结构变化与教育的关系也是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生育率的变化引起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此,有学者探讨了这种变化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在生育率下降时间早、下降幅度大的地方,小学、中学、大学适龄人口开始呈现倒金字塔形态,出现低阶段教育供过于求、高阶段教育供不应求的局面。[6]而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也呈现老龄化状态。

有学者认为,2000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占人口总数的10%,未来将以很快的速度增长,这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7]

3.人口流动与教育

人口流动和迁移是一种普通的社会现象。而我国的人口流动和迁移则带有特殊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一是流量规模大,20世纪80年代约有8000万;二是流向集中,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三是流动对象年轻,多为寻求新的职业。[8]流动学龄人口是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学者已认识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流动儿童数量急剧增加,规模巨大的流动儿童能否顺利完成义务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贯彻落实,更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实现。[9]

三、“人口与教育”问题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已有的研究存在很大的不足和局限,我们必须正视“人口与教育”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的研究空间。

第一,研究对象的局限。教育与人口是相互制约的两个因素,已有研究仅从人口受教育问题的角度出发,忽视了教育或者某一阶段的教育问题。这一视角的研究具体表现为:一是研究者仅关注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忽视教育的积极发展,更没有关注人口变动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诸多问题,教育仅仅成为被动的应对;二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是宏观教育问题,比如对流动人口与教育问题的研究,学者关注更多的是受教育一方,从流动人口的受教育问题出发,宏观上提出基础教育的适应对策,而较少从教育发展的视角去关注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的冲击,特别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影响的研究就更少;三是研究者视“学校教育为一整体”来研究人口对教育的影响,较少关注到教育的具体某一阶段,如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阶段。所以,从微观视角关注人口对教育的某一具体阶段的影响是学界所忽略的研究领域,此方面研究今后应予以加强。

第二,研究视角的局限。关于教育与人口问题的研究,涉及教育学及人口学两个学科。从研究视角来看,已有的研究多为人口学视角,较少从教育学的视角或教育人口学的视角分析问题。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学术界,对流动人口问题的研究始终主要是在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管理学领域中进行的。迄今为止公开发表的文献中,约有98%的文献是由经济学者、社会学者、人口学者撰写的。[10]即使是人口学界,对于人口与教育关系的研究也是相当薄弱的。以1994年至2003年为例,人口学界对“人口与教育”问题的研究投入精力十分有限,仅有的一些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现象描述上。因此,跳出单纯的人口学或教育学视角,从教育人口学的视角,发挥学科互补的优势,审视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这应是一个新颖的研究视角与课题。

第三,研究手段的局限。关于教育与人口问题的研究,研究手段存在两个偏向,一个偏向就是倾向于宏观的现象描述。人口激增对教育的影响是相当复杂而深远的,而对它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浅层和比较片面的阶段。比如仅从“宏观的战略规划”或“受教育权”出发,泛泛提出一些教育规划,其中鼓励人口合理而有序的流动,保证流动人口和移民子女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实行人口流出地政府、流入地政府和受教育者家庭的利益和义务分担原则等均比较空泛而具有局限性。[11]另一个偏向则是注重人口学中的实证手段,倾向于纯粹的数据统计分析。宏观的描述与实证的数据统计分析是教育研究中的两类分析手段,各有优势与不足。但对于教育与人口这一“宏大而复杂”的研究领域,应运用多种手段才能达到“透过现象找本质”的目的。所以,关于“人口与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倡导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如引入人类学研究中微观深描的方法和手段,剖析人口与教育的问题,将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作用——国内研究综述[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2).

[2]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3.

[3]刘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演进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2).

[4]吴莉.人口压力下的教育困境[J].甘肃理论学刊,1996,(2).

[5]何湘东.人口问题与教育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03,(3).

[6]石人炳.中国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人口研究,2003,(1).

[7]许珍.终身教育与人口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03,(5).

[8]谈松华.当前我国人口流动、迁移特征及教育政策的取向[J].上海高教研究,1997,(6).

[9]段成荣.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5,(1).

[10]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11]谈松华.当前我国人口流动、迁移特征及教育政策的取向[J].上海高教研究,1997,(6).

责任编辑:随 园

猜你喜欢

教育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发展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实施对于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透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谈中英中学教育差异
浅谈美国教育的发展
揭开“如何突破教育发展中人本原则”之瓶颈
浅析我了解的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