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有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

2008-12-16刘小丰

中州学刊 2008年6期
关键词:生产关系市场经济体制

刘小丰

摘 要:所有制改革是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改革,也是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所有制改革历经风雨,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对30年来所有制改革进行历史性的回顾和经验总结,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所有制的改革方向,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所有制改革;生产关系;市场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F1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6—0013—04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部分,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中,所有制的改革是属于深层次意义上的改革,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所有制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和探索贯穿于整个改革进程。通过对30年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性回顾和经验总结,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所有制的改革方向,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健康发展。

一、30年所有制改革的历程回顾

30年来,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立足基本国情,不断深化对所有制的认识,大力推进所有制改革,在所有制结构和实现形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突破与创新,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我国所有制改革,首要的、重大的突破是从农村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就是对农村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重大改革。这一由农民发起、党和政府所推动的所有制变革,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成功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巨大的成功不仅是对所有制改革尝试的肯定和褒奖,更为重要的是,它坚定了党和政府推进改革的信心和信念。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改革实践的需要,在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进一步探索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被着重强调。《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首次出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提法,并且指出这是“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的来说还比较低,又很不平衡”的原因所决定的。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将私营经济视为“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从而实现了我们党在所有制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的转变与飞跃,私营经济发展的“合法性”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政治保障。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私营经济已形成一定规模,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显现。在这一时期,以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也全面展开。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决定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随后,承包和租赁等多种“两权分离”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被广泛推广。审慎而又大胆的所有制改革打破了公有制经济的一统天下,而且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但由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没有在理论上解决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改革所能允许的空间和它所能解放的生产力也就十分有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内国际政治风波的影响下,我国改革面临着方向性的抉择,在所有制改革上出现了徘徊与困惑,姓“社”姓“资”的问题使改革者顾虑重重。在这一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再一次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澄清和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的认识问题,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所有制改革也得以向着更深和更广的方向发展。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模式,主张将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这为所有制改革提供了根本的理论依据。同时,报告也指出,“在所有制的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指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从此,作为公有制实现形式改革核心内容的中国国企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问题上又实现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在十五大的报告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而并非仅仅作为“方针”被正式确立下来。在这一报告中,公有制为主体的科学内涵得以明确,即“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于非公有制的地位,十五大报告也突破了将非公有制经济视为公有制的“补充”的观念,而将其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同时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在十五大之后,我国所有制改革力度明显加大,步伐明显加快,国有资本加快了从中小企业退出的步伐,民营资本迅速进入。据全国工商联统计,“十五”期末,全国民营经济(即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65%。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同时,《决定》还把国企改革作为今后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并肯定了“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强调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对所有制的认识基本上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原则设想和一般性描述,并在实践中基本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把公有制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生产关系上只允许公有制存在。经过30年的改革,我们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中国化和当代化,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社会主义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从国家经营到国家所有、自主经营,从指令性的计划安排到市场机制的引进和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从国营、集体两种公有制形式到股份合作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公有制经济形式,从非公有经济的“补充”角色到“重要组成部分”地位的确立,从计划经济的“国有资产”到市场经济的“国有资本”,这一系列所有制认识上的突破带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由世界第10跃居世界第4位,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实践不但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向世界展现了社会主义的活力与生机。

二、30年所有制改革的经验

所有制一般而言指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它“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②。对于所有制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中国30年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光辉典范,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其基本经验主要有如下几点。

1.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科学内涵,是所有制改革得以成功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为了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在无产阶级夺取革命政权以后,要同以往的所有制作最彻底的决裂,要使“生产资料受联合的工人阶级支配”③,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必须要从精神实质上、从总体上加以把握,僵化和教条式的理解只能导致灾难。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改革所有制的目的正是为了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人的解放提供条件。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科学内涵。我们以往在此问题上没有清醒的认识,就在于我们没有把所有制理解为发展社会主义的手段,而是把它作为目的,把它同社会制度简单地等同起来,把“纯洁”生产关系,建立“一大二公”式的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改革开放以前,从所有制的结构上来看,我们搞的是“标准”的社会主义,然而那时的中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错误和挫折使我们头脑逐步变得清醒起来,当理想的乌托邦破灭之后,改革就成为了唯一的出路。在所有制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离开了这两个标准,“用抽象原则和空想模式来裁判生活,只能败坏马克思主义的声誉”④,只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看法。在生产关系问题上,必须自觉地把所有制改革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解放联系起来,更加注重从功能和效率方面来看待所有制。所有制要体现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本质”,而不是相反。

2.在所有制问题上,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社会主义是现实的运动,必须将其“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认清国情是认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切问题的根本依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任何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不能脱离这个基本国情。很显然,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的设想做简单移植,而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况和现存的条件加以应用。在对我国所处社会阶段的认识上,我们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作出错误的过高的估计,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曾经抛开了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为地加快所有制变革过程,大搞所有制的“穷过渡”和“升级”,试图通过一个或几个运动,“用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建成”社会主义,再“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事实也证明,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单靠一次或几次突然袭击来实现全面公有化“都是唐·吉诃德行为”,代价极为惨痛。对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我们要把握的是它的一般原则,而具体的应用则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所有制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在此问题上有着清醒的认识,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必然性。

3.所有制改革必须要尊重实践,大胆创新。改革本身就是一场新旧观念、体制的大碰撞、大调整过程。在所有制的改革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或明或暗的阻力。从改革初期的“单干”和雇工问题的争论,再到后来的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争论,一直到反思改革浪潮中对改革取向问题的争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几次大的争论无不是围绕着所有制改革展开的。所有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实践的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所有制改革的探索、认识和评价,应该坚持实践的标准,不搞无谓的争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用实践、事实、结果去统一思想,去说服对所有制改革有疑虑的人。

4.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也可以采取同一种实现形式。因此,就公有制而言,它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曾经错误地将所有制的实现形式等同于所有制本身,从而将所有制问题泛意识形态化,将许多原本属于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性东西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加以拒绝。公有制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体现,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符合人民利益要求和客观实际的,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大胆实践,不合法的可以使它合法起来。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深化所有制改革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所面临的改革任务更加艰巨,也更加复杂。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这也为我国所有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所有制改革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随着所有制改革的深入,在是否仍然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问题上,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些人或明或暗地提出完全私有化的主张,认为公有制为主体的框框必须被打破。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做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方向。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决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才能使国家掌控可以用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经济基础,才能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加快把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从整体上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形成不同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促进的新格局。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除了仍然存在思想上的顾虑与误区之外,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性、政策性的障碍。如在切实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方面,在维护非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方面,在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促进、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法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的力度,切实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注释

①陈文通:《我国所有制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9页。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2页。

责任编辑:浩 淼

猜你喜欢

生产关系市场经济体制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思想的理论延伸
关于新时期人事管理机制的思考
建筑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
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
黑龙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及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