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如何引述材料

2008-11-28卢文锋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0期
关键词:图画语句观点

卢文锋

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考的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写法,一般来说,都要引述材料。因为材料似树之根,水之源,是作文观点的来源,材料的引述需要简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笔者在参加高考阅卷时,却常发现有相当的考生在引述材料的时候未能达到简洁的要求,甚至出现了观点与材料扣得不紧、油水分离的现象,使评卷老师觉得作文有观点与材料无任何联系的感觉,实际上是不明白不同的观点宜从不同的角度去引述材料的道理,从而使作文受到很大的影响。如以下的例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领导人迅速赶往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7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个小时、196个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 时28分举国哀悼。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幸存者之所以在灾难里活下来,是因为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生命就像茺地里的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我们去尊重、珍惜生命吧!

这个考生显然是号召人们去尊重和珍惜生命,最后一段是作者从材料里得出的观点,粗看起来是符合材料的,但认真追究起来,就会发现这个观点的得出显得笼统而勉强,忘记了本次作文也是材料作文的共同要求,即“选择一个角度作文”。这位作者没有选择一个“角度”,而是全文引述材料,从而使评卷者看起来有观点与材料分离的感觉,而且易套题作文,实际上该文也被判为套题作文。这种不分角度的引述材料,在高考作文中有相当多的数量,从而影响了作文的质量,使评卷老师甚为心痛,应该引起学生注意。其实,从不同的角度,这次作文材料的立意有所不同。从党中央的表现看,可称颂党的爱民护民;从解放军等的表现看,可歌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从老师的表现看,可歌颂他的责任精神等。立意角度不同,引述材料的角度就不同,以上的例子就忘记了“角度”这一要求而不分重点的全文引述,故文气就不顺畅。这样的例子与下面的例子有明显的不同:

5月12 日,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不可阻挡地迎面扑来,几十万人在毫无防备之下顷刻坠入灾难之中。但在这灾难中,有的人却在废墟下顽强地用双手挖掘出一条生存的通道,有的甚至靠喝自己的尿而生存下来。尽管灾难是那样的沉重,可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其实,生命就是与苦难的抗争,只有不屈不挠,永不言弃,才能找到生命的出路。

这个开头,材料引述简洁,与观点紧扣密切,完全符合材料作文的要求,和上面的例子明显不同。分数自然高一个档次。因此,材料的引述一定要服从立意的需要。即同一个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出不同的几个观点,那么,引述材料也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能笼统地全文引述;反过来讲,引述出的材料要使观点的得出显得自然,顺理成章,不致于生硬,牵强附会。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得其法。

如何得其法?

一、突出原因

即材料中事物间往往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立意也是从这点上提炼出来的,那么,在引述材料时就宜从因果关系这个角度来简洁地引述材料。要弄清哪是“因”,哪是“果”。要突出其中的“因”,即分析产生“果”的原因,因为这个“因”正是读者从材料中得出观点的根本所在,所以一定要着重简述它。

二、突出关键语句或关键词语

材料中每一个角度都有一个关键的句子,观点就是从这关键语句或关键词语中提炼出来的,那么在引述材料时也要以引述这关键语句或关键词语为主,或摘抄这关键语句,其余的可不理睬或少涉及。关键语句即表明“因”的句子,或是写人的心理活动,或是写人的行为表现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方面都应包含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管从哪个角度来引述材料,都必须分析产生论点的原因,即对材料中的“因”进行分析。如以下例子:

画家黄幼吾有一手作画的绝招,能把有墨污的纸画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有一次,他对观众说:“请哪位观众上来把纸弄脏,我立刻能把脏纸画成一幅图画。”说毕,一位观众上来在纸上抹了两抹墨水。只见画家自信地握笔在手,先是就着墨迹画了两个圆圈,接着又画了两个葫芦,最后添枝加叶,三抹两涂,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葫芦小鸟图便画了出来。观众看后,报以热烈的掌声。

根据材料提炼的观点:

(1)由有墨污的纸联想到社会上的“污纸”——失足青少年,对待他们也宜像画家对待污纸一样的态度——正确对待。

(2)由材料而得启发,做思想工作或做其他事情,也应像作画一样,因势利导。

学生根据上述观点所写的开头:

(1)材料说的是画家能把有墨污的纸画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结果得到了观众的好评。由此,我们可联想到社会上的失足青年,对待他们,也应持正确态度。

(2)画家有一手能把污纸变成图画的绝招。一次当众表演证实了他的这种高超技艺。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即在做思想工作或其他事情时,应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

上述开头粗看起来,似乎可以,细究起来,对材料的引述都是不符合要求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观点和材料扣得不紧,观点的得出、联想显得生硬。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不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引述材料。

上述材料中,画家黄幼吾之所以能把有墨污的纸画成栩栩如生的图画(果),其原因就在于画家没有把那污纸看成是毫无利用价值的废纸,而是认为它还有可塑价值即能正确看待它,对它持积极的态度(因),因此能画成一幅生动的图画。由这个事例,可联想到社会上的一些青少年,他们涉世未深,难免发生错误甚至犯罪,要转变这些“污纸”,也应如画家对待污纸一样,持积极、正确的态度。因此,观点(1)显然是从材料中所包含的因果关系这个角度来提炼的,那么开头的材料引述就宜从这方面着手,要以引述产生“果”的“因”为主,即要突出“因”——对污纸持正确的态度。而观点(2)显然是从画家作画时的技法上来说的,即是从材料中“先是就着墨迹画了两个圆圈,接着又画了两个葫芦,最后又添枝加叶,三抹两涂”这句话提炼出来的,这句话可以说也是材料中的关键语句,那么在引述材料时也应以突出这句话为主,或摘抄这句话。根据以上这些要求,下列开头就比较适当:

(1)画家黄幼吾之所以能把沾有墨污的纸画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是因为他对这有污点的纸能正确看待,即不把它当成毫无再利用价值的纸。由此,我们可联想到社会上的那些失足少年,他们涉世未深,难免发生错误,可以说是沾有“墨迹”的“纸”。如何把他们转变过来,黄先生对待污纸的态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

(2)画家黄幼吾在一张涂有墨污的纸上作画时,先是就着原来的墨迹画圆圈,然后添枝加叶,结果画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能根据墨迹原有特点,按照其原有形状,因势利导而成的。这说明,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按其事物中原有规律,因势利导,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改动过后的这两个开头很显然与前面的两个开头有明显差别,其原因就在于后者抓住了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引述材料,从因果关系方面,从关键语句入手,因而是符合材料作文开头对材料引述的要求的。

按照以上方法,2008年的作文,在材料立意时就应分清因果关系,从不同角度入手,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引述。如歌颂受难者的顽强精神,“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就是关键语句,它包含“果”,也包含“因”,“因”即受难者的各种行为表现,是蕴含在这句子里的,引述时就应把它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要求。

[作者通联:广西昭平县昭平中学]

猜你喜欢

图画语句观点
重点:语句衔接
观点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