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水浒传〉选读》的编选构想
2008-11-28杨和平
杨和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且在附录《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施耐庵的《水浒传》。人教版《语文》在九年级上册中编选了《智取生辰纲》的基础上,又在附录中以《〈水浒传〉: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为题对《水浒传》做了简单的阅读推荐,且又编选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章节。
《水浒传》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文学价值极高,学生又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因此,确实有推荐和指导学生阅读的必要。但是,我们以为,人教版的选文《智取生辰纲》和附录中的指导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阅读《水浒传》。这主要表现在:“选文”和“指导”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水浒传》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架起一座阅读的桥梁。而选用《智取生辰纲》甚至可以说是教材编写的一个败笔:从人物塑造来看,这里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去表现一个人物的鲜明个性;从整部小说的结构来看,这个章节也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能成为解读《水浒传》的一把钥匙(这对于有限的初中语文教材资源来说,是一种浪费);而深入探究,从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背景、目的、过程和结局来看,他们的所为简直就是强盗行径,他们并没有“劫富济贫”,而是“私分散伙”。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决定在校本课程《享受语文》的第四册“小说阅读模块”中编写一个主题单元——《〈水浒传〉选读》。期望通过选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水浒传》的核心情节、主要思想、关键人物和结构特点等,进而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探究《水浒传》的兴趣。
我们准备编选三个部分(以下谈到的选文均以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的百回本《水浒传》为依据),就整个选读设计而言,我们打算采用“选文+导读+探究”的体例完成编写。
第一部分以“宋江”为主线,拟编选两个小部分:(一)第60回结尾部分,从“林冲与吴用、公孙胜并众头领商议……”到“自从宋公明为寨主,尽皆一心,拱听约束”,取名为《宋江谦居寨主位》;(二)第82回节选,从“宋江等却回大寨,到忠义堂上,鸣鼓聚众”到“当下辞去的,也有三五千人”和从“且说宿太尉并御驾指挥使入城”到“后面众多好汉,簇簇而行”,共三个自然段,采用章回名《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编选构想〕
宋江是《水浒传》的核心人物,梁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路线都集中表现在他的身上,其核心主题也是通过他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众多的“宋江戏”中选取有关章节作为解读全书的一把钥匙。但是相对于鲁智深、武松、林冲、李逵等人的戏而言,其艺术性和可读性都要逊色一筹,不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们便采取了“截少”的办法选取了两个片断,作为帮助学生了解全书的一扇窗口。第一,这两个片段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水浒传》的结构特点。以这两段戏为分水岭,可以将水浒戏划分为三个部分:宋江做寨主前(梁山的发展期)、宋江做寨主后(梁山的鼎盛期)、宋江等受招安后(梁山的覆灭期)。第二,这两个片段较为集中地表现了《水浒传》的核心主题。透过这两段,我们便可以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可以说其他的章节就是这两个章节思想的诠释和具体表达。比如第一个片段中宋江的一句话“回心合意,共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和一个行为“聚义厅今改为忠义堂”,充分表现了“梁山精神”由过去的以“义”为主转变为“忠义两全”。第二个片段中宋江用他一段“传令”概括了梁山的发展史,也即梁山的大事记——“王伦开创山寨”、“晁天王上山建业”、“众兄弟推我为尊”、“喜得朝廷招安”,同时,用两面旗帜“顺天”、“护国”表达了忠义之心。第三,就人物形象而言,这两个选段除了充分表现宋江的性格思想特点外,让林冲再次站出来推举寨主之位也耐人寻味(这是不是他“忍”和“义”的双重写照?),李逵再提“做大宋皇帝”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他身上具有一种较为彻底的反抗精神(他是最反对招安的人物之一,他最后能够随同招安也应该是为宋江的“义”字所使)。
第二部分集中介绍梁山人物和“梁山精神”,拟编选《忠义堂石竭受天文》。选文包括中华书局百回本第71回中从“是夜三更时候,只听得天上一声响”到“有篇言语,单道梁山泊的好处,怎见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百二十回本中从“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到“当日歃血誓盟,尽醉方散”部分。
〔编选构想〕
梁山英雄人物都有哪些?这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得出这个结论,源于三个现实,一是市面上流行的水浒英雄万字牌和各种卡片,孩子们争相购买;二是我们曾对十几个孩子做过访谈,他们也渴望对梁山英雄有个整体的了解;三是自己的孩子对梁山英雄有哪些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基于这样一种阅读心理需求,我们编选了这个集中介绍梁山英雄的部分。其次,这个部分与第一部分的选文照应,采用多种手段渲染小说的主题:一是通过石竭上的天书“一边是‘替天行道四字,一边是‘忠义双全四字”表明主题;二是通过“立一面牌额,大书‘忠义堂”和“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来表现;三是通过宋江的一番誓言“但愿共存忠义於心,同著功勋於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鉴察,报应昭彰”来表现,可谓渲染得淋漓尽致。第三,这个部分在《水浒传》中的结构也很重要,这标志着梁山已走向鼎盛时期,是一次全面的大总结。第四,从写法上看,充满着神秘的、浪漫主义的色彩,是中国古代“君权神授”的一个侧影,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红楼梦》等小说中类似的写法。
第三部分拟通过两个故事介绍三个核心人物,编选《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和《武松醉打蒋门神》。第一个故事选文从第8回“当晚三个人投村中客店里来”到第9回“二人只把头来摇,方才得知是实”。第二个故事选文从第29回“武松吃了茶饭罢”到“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
〔编选构想〕
选这两个故事,是对前面较为抽象的选文的一个补充,应该说,这两个故事都能表现梁山英雄所认同的一种“义”,这是其一。第二,就人物而言,这两个故事集中刻画了三个重要人物形象,前一个故事充分表现了鲁智深的“义”和林冲上梁山前的“忍”,第二个故事充分写出了武松的性情刚强和武艺高强。第三,就艺术表现而言,这两个故事在细节描述和艺术铺垫上都做得非常成功,尤其是《武松醉打蒋门神》,作者不惜笔墨反复渲染武松在打蒋门神之前的“喝酒”和“激将”行为,这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第四,这两个故事中都有学生可望可即的探究话题,比如“林冲为什么要忍受难忍之痛”、“武松有没有必要醉打蒋门神”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将很好地帮助学生辩证理解《水浒传》。
〔探究问题〕
1.你认为《水浒传》要表现的核心主题是什么?你的文本依据是什么?
2.你认为《水浒传》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你的依据是什么?
3.《水浒传》在写人方面主要采用了“传记法”和“牵引法”,请问,作者主要为哪些人物立了传?你能尽可能多地列举作者所写的他们的事迹吗?
4.武松有没有必要打蒋门神?为什么?
5.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条件下”和“法制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斗杀西门庆”等类似行为?
[作者通联:安徽宣城市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