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知己岂独飞

2008-11-28周兆梅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0期
关键词:钟子期伯牙弹琴

周兆梅

《人琴俱亡》出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伤逝》,它内容简短,却意味隽永。教参明确指出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表现兄弟情深。我则认为《人琴俱亡》的主题思想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兄弟之情,而是更有知音者的倾心及独特的情感。

王子猷(徽之)、子敬(献之)兄弟出身名门望族、诗礼之家。优越的物质条件、浓郁的文化氛围、民主开放的家庭生活,既赋予了他们超人的才气,也分别造就了子敬举止文雅、情趣高洁和子猷的卓荦不羁、率性而为的性情。

《晋书·王徽之传》中记载:二人“俱病笃”,时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在生命的尽头,子猷还想以己之死换取弟之存,手足情深,天地可感。

然而,子猷对子敬远非兄弟之情,而是视其弟献之为知己,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其一,子猷因率性而为,放浪形骸,而倍数世人指责。一般人很难理解他。例如,他的顶头上司桓冲同他讲话,他竟不屑一顾,初不酬答,直高视,以手版柱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耳。”其“傲达若此”!再如他的典故“骑曹不记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等等,自由洒脱的名士习气让他毁誉参半:“时人皆饮其才而秽其行。”这说明子猷生命的形象造型犹如一缕清风,他追求生命境界中的绝对自由,显然,不被众人所理解。在茫茫人海中,子猷显得曲高和寡,如清风明月,遗世独立。

其二,子猷、子敬兄弟二人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吟诗作赋,弹琴“讽啸”,其乐融融。在《晋书·王徽之传》中有明确记述:徽之尝夜与弟献之共读《高士传赞》,献之赏井丹高洁,徽之曰:“未若长卿慢世也。”与子猷的清风般无羁无绊相比,子敬则是一轮明月,尽管二人推崇的人物及品格各异,但不妨碍他们二人惺惺相惜,一个是“梨花院落溶溶月”,一个则是“柳絮池塘淡淡风”,明月与清风、琴瑟和鸣。

其三,子猷在弟弟子敬亡故后,采用了独特的悼念方式,他知道子敬“素好琴”,“便经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他是想弹一曲为子敬送行,还是弹琴表其内心?这分明是伯牙与钟子期的再现。“弦既不调”,子猷由此感伤子敬“人琴俱亡”,想那琴乃无生命之物,尚有如此灵性,而自己与子敬一生相随相知,岂不如一琴耳!子猷思绪万千,“因痛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真是:泪眼问琴琴不语,兄弟情深深几许。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其四,古有伯牙与钟子期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没有人比钟子期更懂他的音乐。伯牙的行为体现了“士为知己者用”,做出了纪念知音的表率:伯牙掷琴,从此不再弹琴,以告慰知音,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古高风说到今。而子猷则将知音者的关系更推进一步:士为知己者死。这无疑向世人昭示了子猷作为知音一族之后来居上的生命姿态:一生知己岂独飞,天涯同命伴弟归。

综上所述,子猷正是视献之为知己,而且洞察了知音有超越生命般的珍贵和独特,才因子敬之死而身心俱衰,“月余亦卒”。因此,《人琴俱亡》不仅体现的是兄弟情深,而且更是知音者的倾心和独特情感。

[作者通联:湖北房县门古中学]

猜你喜欢

钟子期伯牙弹琴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知 音
会弹琴的沙丘
高山流水
用腿弹琴的孩子
弹琴
教爸爸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