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艺术专业平台建设
2008-11-27赵扬
赵 扬
【摘要】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选择某一特定行业之前,所有学生都必须有这样一个综合基本能力学习的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把不同专业的主干课程作为选修课。以求学生能掌握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掌握多项职业技能,能具有向相近职业的横向拓展能力。因此,搭建综合艺术教学平台是有其现实的必要性,也有较深远的指导意义。使学生在一年的综合艺术学习,选择特定的学习专业方向通过考试得到选择认可,确定专业目标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充分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有较好的艺术基础知识,对特定专业学习是有帮助的。
【关键词】综合艺术教学 “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模式
教育教学活动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提高国民素质或民族素质,提高学生个体素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全体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注重开发其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要培养学生对己学得的知识敢于“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并能把知识“引入社会主义经济系统”之中。
这里实践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学习方法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升学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它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对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中专教育如何面向社会市场经济培养新型人才、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调整专业结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直以来中等艺术教学课程设计过分强调专业学科体系,忽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1.选择艺术学习
当今社会对受教育者来说,学习是必须的,而且在选择就业时对学历有明确规定。这就决定受教育者在将来步入社会时必须具备相应学历。中专学前是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属基础文化学习阶段,该阶段学习的学生有许多自身特点、特长及兴趣,尤其艺术方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是人们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艺术有很强的互动性,其本质目的相同,而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不能截然把它们分开。形象化和以情动人及表现型是艺术的共同特点。社会的进步对专业门类分工越来越细,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新兴学科不断产生,人们的求知越来越广。各大院校及我校每年都会申报新的专业,以顺应社会的发展。这些专业名称较新,有些需要仔细查询,才会明白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向及内容。
随着边缘学科的不断融合,新知识的不断丰富,各种边缘学科不断出现,艺术与科学,艺术与制造,艺术与工业等学科不断融合,“一专多能”型人才成为市场的新宠。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成为艺术创新的主流,培养既具有对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又掌握其中某一专业技能的学生势在必行。中专艺术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学生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这一现实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综合艺术专业特征被发现并重视。
作为一名刚完成九年制义务学习的学生,除去一些有明确指向的考生之外,还有许多考生仅仅是凭着自己对艺术的兴趣,但对自己究竟能从事何种艺术专业是不清楚的,所以多数考生往往是几所学校同时考,几个专业一起报。这说明考生对报考专业的不确定,专业选择上有许多偶然性,一旦学生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时,在学习心理上就会形成障碍,直接影响学习动机及发展前途。
2.学习何种艺术
每个人都是很聪明的。人们的潜在智能通过以下表格可以发现:人具有一组智力,而不是凭借阅读和计算的能力评价出狭隘单一的智力概念;同时,各种智力之间不是以整合方式存在,而是相互独立。
我们说这个人有点笨,只是针对某件事,但不等于在另一件事也笨。也许他对数学问题反映不尽人意,但在经商理财方面反应敏捷;也许她唱歌不是很好,但她有与众不同的绘画特长。也许她文化课总体不好,但她有较强的模仿表演能力。问题是有些能力自己都没有发现,因为没机会接触和表现,在小学和初中学习阶段是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对自己兴趣发展限制较多。当初中毕业有志报考艺术类专业学校时,对自己又缺乏真正的了解,对专业性较强的艺术职业专业教育有时还缺少自信,把握不准。
解决问题或创造出对于一种文化具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标准是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强调的是一种能力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运用,是搭建综合艺术平台的内在精神。
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阶段性的,中专学习阶段非常关键,该阶段的学习首先是确定发展方向,奋斗目标,掌握专业基础技能,做好继续升学准备条件或社会工作的行业技能,不断增强对选择目标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现代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之事。通过教师的愉快教学,学生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就能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和盎然的学习兴趣,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持久兴趣愈浓,学习动机就愈强,努力程度也会愈高,从而彻底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我们会看到许多艺术类的兴趣班在学生课余时间十分火暴,使学生从兴趣学习转变为一种成就动机。
3.建立艺术基础平台
当今社会越来越表明,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有许多有学历但做着与所学专业不符的工种工作。同时还有许多双学历、多学历的人才。这表明人们对掌握较宽知识面的要求较为突出。美国劳工部提出:在当今技术时代,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五种基本能力”和“三种基本素质”。这份报告实际上也成为美国学生培养的具体目标。
[五种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的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
[三种基本素质]:基本技能;思想能力;各人品质。
这些都是对学习化社会教育的基本要求。有人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信息素质的培养,其内涵有6个目标体系:
(1)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信息的能力;
(2)熟练地评价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时的判断能力;
(3)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不断进行加工、创新的能力;
(5)将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准确、全面、有效地使用信息的能力;
(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中等艺术教育要进行课程改革,要加强较宽的相通基础课程的素质教学,这个基础是所有艺术门类专业学生在选定一个特定专业方向以前都必须学习并掌握的基础知识,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宽基础”。目前,在综合表演艺术专业平台教学中,我们开设表演语言音乐,基训四门专业课和一门文艺学常识,在综合非表演艺术专业平台教学中我们开设,综合绘画(素描、色彩)、透视、构成、速写、音乐、电脑七门专业课。即学生所学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而是针对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政治文化类、工具类、职业群专业类等几大板块。学生通过一年的“宽基础”的学习,对自己智能及专业特长方面,以及在今后发展目标有了明确的方向。
回顾学校教学与发展,我们有许多的专业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专业及考入高校继续学习的专业并非是在学校里所学的这项专业,她们或多或少在学校的大平台上建立的良好的基础。比如说:周迅(舞蹈-影视);顾雷(越剧-舞蹈);刘海波(越剧-舞美-歌手);何赛飞、陶慧敏(越剧-影视);董卿、王海涛(话剧-主持)等等,以上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全国就更多了,刘欢、韦唯、刘晓庆、陈逸飞、章子怡、张艺谋等等,他(她)们最后发展事业与最初学习和从事专业是不同的,正是不断否定自己,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结果。
综合艺术专业平台学习阶段实施无方向专业分班,目的为了更好的贯彻综合平台学习的指导思想,使学生真正做到真实本意的选择学习,使综合艺术平台真正体现教学计划设定的实际意义,使之完善,从而达到平台的科学建设。不同专业方向的同学入学按学号的奇数和偶数分一、二班,简称表演一班;表演二班。第二年按考前专业方向分班,需改变专业方向学习的学生还需按专业方向申请手续考试执行。进入所选专业学习,达到表演艺术平台建设的本意。
学生通过该专业的考核,进入该专业的必备学习,这种选定建立在一个“活”字上,我们暂且把它叫做“活模块”。指所学内容为某一特定专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第一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对第二年的选择专业影响学习非常有好处。
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选择某一特定行业之前,所有学生都必须有这样一个综合基本能力学习的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把不同专业的主干课程作为选修课。以求学生能掌握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掌握多项职业技能,能具有向相近职业的横向拓展能力。因此,在中等艺术学校开展“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搭建综合艺术教学平台是有其现实的必要性,也有较深远的指导意义。使学生在一年的综合艺术学习,选择特定的学习专业方向通过考试得到选择认可,确定专业目标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充分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有较好的艺术基础知识,对特定专业学习是有帮助的。艺术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加快了特定专业技能的学习,也有利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观愿望。学生自己选择专业学习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认识转变。全面的艺术素质学习,更有助于特定专业的加强。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宽泛的职业适应性高素质人才,超越了传统的一技之长的人才理念,也超越了那种仅限于课程更新或开辟新专业的狭隘办学思路;职业教育追求素质目标,具有比其他类型教育的更多优势基础,也具有更直接的社会适应性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种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为受教育者走上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使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这种改造最贴切地满足了趋向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想。
通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应当把无论何种职业的或专业的知识技能训练都作为培养其基本品质的素材或手段,而不是终极的目的。在学习化的社会中学习是终身的,无法分为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学习在各种环境与机构中进行,学校只是学习的场所之一;各种形态的学习与学校教育相互整合,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意,重视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成员的不同思维方式;强调以终身教育的方式、协助个人接受现代思潮,建立历史观、科学态度与相对意识。学校教育必须把拓宽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后继发展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4.充分体现了“宽”、“活”的特点
相关、相近专业的课程的选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文化基础学习,有利于学生接受终生教育,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专业“活”:学校不但可根据已开设的专业来建设一个职业群,确定几个或十几个相关专业,在每学期或每年还可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和本校实际,推出新专业,组成新模块。能真正按市场经济需求,灵活变化专业。
层次“活”: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能力的差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实施的教学方法。模块层次可分为升学模块及就业模块。
课程“活”:高新技术的发展,决定了艺术学校的课程内容必须更新,新的课程不断产生,充实着模块的内容,陈旧的教学内容也相继在模块中消除。只有在这种不断地淘汰与更新中,才能使艺术学校的毕业生跟上时代的步伐。
主体“活”:学生可以根据本人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个性特点及个人的学习基础、精力、求职意向等选择模块,也可以在学校为本届学生推出的模块组合中任意选择,“活模块”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权利,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管理“活”:由于职业群汇总相关专业模块的增多,多层次教学的出现,选修(必选和限选)课程和课时的增多,学校在教学计划、授课安排、成绩考核、毕业分配等方面都在形成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也逐步走入现代化、科学化,充满生机和活力。
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使受教育者可以真正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学习专业,改变学习关系,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提高职业艺术素质教育,探究职业艺术教育的有效方法,锻炼及培养掌握发挥综合艺术的技能。同时,建立一整套评定艺术素质的专业考核标准。
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最重要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上已有不少好的方法和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中,新的信息快捷获取,已成为当前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的重视。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思想上加以正确引导,注重对学生人际关系知识、人际交往技巧等诸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进入社会时在心理上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增强涉足社会的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
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的发现的确不容易,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只要把学生放在心中,以学生为本,要善于去发掘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不要一味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和“保姆式”的管理方法,否则很难有效地发掘和开发。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加强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并有效地融合起来,开发他们适应社会的潜能。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给学生有更多拥有展示自己个性空间与技能的机会,可以让学生特别让那些在某一方面有潜能的学生给他们更多展现自己潜能的空间。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显示自己的同时,能够得到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正确引导,使学生某一方面的潜能得到锤炼。并通过这些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的潜能的开发,使我们的学生潜能都能够得到有效、平衡的发展。以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为准则,调整并确立人才评价体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正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改变过去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己有的水平上提高和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
引导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使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评价实验具有可能性和可操作性,达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提高,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