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音乐与政治关系脉络的简要梳理

2008-11-27李兰晶

大舞台 2008年4期
关键词:相互关系

李兰晶

【摘要】作者通过理顺自古至今音乐发展的主要脉络,即音乐形式和内容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传承是如何反映在政治范畴之中,为音乐与政治自始至终的密切联系,给出证据。

【关键词】古代音乐 近现代音乐 社会政治生活 相互关系

柏拉图曾经说过“诗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于国家和人生有效用,诗不但是愉快的,而且是有益的。”[1]其实,这正是柏拉图对艺术的基本要求,即文艺必须服从哲学和政治。而音乐作为艺术的主要载体,在中国从古至今也和政治息息相关。

(一)从整个古代音乐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以钟磬为代表的上古先秦音乐,以歌舞大乐为代表的中古伎乐,和以戏曲为代表的近古音乐。上古时期,人们是极为重视音乐的,说诗歌用以激发人;礼仪用以立足社会;而音乐则是最终成就。国家的盛衰,完全可以从音乐的好坏来判断,所谓“治世之音安,乱世之音怨。”因此,西周的音乐教育重视乐德、乐语、乐舞(即六代之乐[2])三个方面,“以乐礼教和,而民不乖。”[3]所以当时的音乐一般是在宫廷中演奏的雅乐,讲究的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的用乐方式,是不能随意僭越和破坏的。这一时期的“雅乐”是反映古代特定时期的宫廷郊社、寺庙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后来,历代的君王相继模仿,以自己的丰功伟绩为题材来创作雅乐,以显示自己的功成是正宗、正统的延续。礼乐制度实际上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制度。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音乐持一种肯定的态度:“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5]也就是强调音乐要执行它的社会功能,要“礼乐治国”,从中查知一个国家的政治面貌和风土人情,并进一步认识到音乐、诗歌等艺术不仅是人们思想情感的表现,而且反过来也起作用于教育和政治,这样才能达到和谐。这种礼乐制度作为统治者的一种政治统治手段,对中国近三千年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崩乐坏”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封建社会的确立与稳定,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到五代时期,歌舞乐成为宫廷的主流音乐。汉代乐府的建立是歌舞大曲形成的先决条件,乐府主要采集民间歌谣,虽然在汉哀帝时期撤销了乐府机构,但是仍保存了许多民间音乐,后来的相和歌就是汉代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但这也同时打破了地区音乐的局限性,促进了各民族音乐的大融合。各民族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充实,为其后隋唐音乐达到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时期著名的宫廷燕乐(又称宴饮之乐),反应了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是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的大规模输入的结果,燕乐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的精华,是一定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但是到唐朝为止歌舞大乐仍然只是供宫廷享用的奢侈品。从宋代开始,市井文化繁荣发展起来,人们对音乐美的看法也有所改变,由大曲向宋词元曲转变。由于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市民音乐的发展,被宫廷垄断的音乐文化开始下移,宋词当时就是符合市民的审美需要,宋代的戏剧戏曲繁荣,是因为它有着繁荣的都市经济,有理想的表演场所,川流不息的市民观众,这些都为它创造了条件。而在南北方也都有其各自特点的地方戏剧戏曲形式,比方说南戏,它是在南方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演唱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保留了浓厚的民间戏曲色彩,很多作品都是抨击社会的丑恶现象,反映民间呼声的,也反映了宫廷雅乐与民间音乐共存,但逐步倾向于民间音乐发展的文化现象。这一时期也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的安定以及政治言论上的自由,音乐的发展空间也在逐渐的扩大,开始趋向于全民化、社会化,它不会单单以宫廷音乐为主流音乐了,更多的是要达到整个社会共同的和谐与审美需要。

元代杂剧的兴盛也是与元代的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元朝统一中国之后,蒙古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充满各种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社会生活,便成为当时杂剧艺术作品的重要主题,并以其进一步的戏剧化的发展来适应特定的时代的需要。戏曲到了明清可谓发展到了高潮,四大声腔的兴起形成了这一时期戏曲音乐绚丽多彩的局面,开创了以南曲为主题的戏曲传奇时代。特别是改革后的昆腔,曲调细腻婉转,轻柔舒缓。《浣纱记》是改革后戏剧史上第一部昆曲剧本,还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著名作品,至今为止这些作品不仅是戏曲的作品,其故事情节等方面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与大众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任何音乐都离不开政治的范围,《乐记》当中一个主要观点是“乐与政通”,笔者认为,“乐”与“政”两者的关系即是指音乐要跟随着政治的步伐前进,要为政治服务,为的就是要以“礼乐治国”,从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巩固统治阶级自身的统治,达到“通”即和谐。

如果说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过分强调音乐对政治的功力作用,那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与政治的牢牢相扣则更多反映的是通过音乐的教化作用起到的鼓舞大众的目的。

(二)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满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封建统治已经腐烂到了极点。在这样一个政治背景之下,一批有志之士就想从发展新式教育和改造国民素质来改变中国的落后现状。当时学校的音乐歌曲授课形式已经适应时代的需要,加入了军民和谐一致的思想内容,“每一歌终,师复略略弄琴,作他歌之琴声一句,学生皆举手。师择一生问之,答是某歌,又弄琴,又问而又答之,所以令其辨音也。歌声十分雄壮,十分齐一,其气远吞洲洋,令人生畏。余心大为感动,毛骨悚然,不料海外鼓铸人才乃若此。”[6]通过音乐给予的巨大精神震撼来鼓舞学生的昂扬斗志。

由于清末社会的急剧变革,面对列强入侵、欺侮程度的加深,爱国救亡逐渐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主旋律。“为中国造一新音乐”,即反映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等爱国主义要求的学堂乐歌应运而生。新式学堂逐步设立,乐歌开始在学校中流传,学习西方逐渐成为潮流。这股潮流成为20世纪初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沈心工、赵元任、肖友梅等一大批海外归来的作曲家、音乐家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创作出了《扬子江》、《卿云歌》等具有时代气息爱国救亡歌曲,一方面起到了鼓舞大众反抗外敌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需要。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多处领土沦丧,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一个复杂的政治背景中,“新音乐运动”如火如荼的在国统区和解放区展开了。从期间涌现出的聂耳、冼星海等左翼作曲家所创作的《自卫歌》、《黄河大合唱》等抗日爱国歌曲来看,这一时期,音乐所起到的作用是作为激励民族意识、争取民族独立、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有效的精神武器。使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相结合,作为起到鼓舞大众,争取为中华民族独立的武器而存在。

解放之后,在国家独立,政治昌明的欢乐气氛中,正确的文艺政策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创造了先决的条件。这一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在声乐、器乐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性的开拓;无论是贺绿汀、马思聪等等的抗战时期的老一辈的音乐家,还是新中国建立后的新一代年轻的音乐家,无论是汉族的音乐家还是边疆少数民族的音乐家们都写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时代歌曲。例如贺绿汀《人民的领秀万万岁》,王莘《歌唱祖国》以及女作曲家瞿希贤《全世界人民心一条》等等的音乐作品都有力的表现了新中国诞生这一令人欢心鼓舞的音乐主题。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政治氛围相对比较宽松,歌曲以乐观自信、昂扬豪迈为基本格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乐观向上的情绪以及奋发积极的精神面貌。

文革期间,中国的音乐事业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和灾难,大多数的音乐题材都过多的依附政治因素从而倾向于畸形发展。虽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样板戏这一新的音乐形式,也创作出一些经久不衰的好作品,但是总的来说,此期间创作的音乐作品总体水平不高,很多作曲家的创作激情没有得到发挥,几乎完全被语录狂潮以及政治因素给埋没了。

“文革”结束之后,新时期的歌曲又逐渐焕发了蓬勃的生机。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人们的真实情感又重新回到歌曲中来,音乐作品的题材又有了明显的扩展,经过了10年 “浩劫”音乐家们深刻的体会到了‘真情才是根本。音乐的题材比文革前更为广泛,长期遭受禁锢的爱情歌曲也以较新的面貌出现了,例如施光南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王酩的《妹妹找哥泪花流》等歌曲,还有田丰曲、张东辉的《云南风情》的合唱组歌,以及徐景新等创作的交响音画《大江东去》等多种题材的音乐作品。中国当代音乐就是在这样的进程中不断的摸索,不断的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之后,流行歌曲也从港台卷土重来,在经历了文革期间粗糙、喊叫式音调的模式下,表现人们爱情、友谊内容和题材的流行音乐一经在大陆传播,就被人们所接纳,并迅速地在全国蔓延。大陆的作曲家也开始学习新的作曲技法,创作出了很多内容丰富、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例如《军港之夜》、《小螺号》、《乡恋》等等。新的作曲技法的诞生以及各种唱法的异彩纷呈,也与我国不断的开放政策以及改革的深化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氛围,我国的艺术工作者才有机会在各自的舞台上展现最全面的自我。当然,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在我们能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了糟粕。一些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改变,艺术与金钱画上了等号,一些毫无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经过炒作之后,流窜于市场,毒害了人们的思想。虽然这仅仅是音乐艺术领域里的一个小小的毒瘤,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最大限度的来抑制这颗毒瘤的生长与蔓延。

如今,随着党的正确政策的指引,一些曾经有争议的音乐家也逐渐被音乐界的学者提上了议程,例如音乐家吴伯超,曾因他的派别等历史局限性忽略他在中国音乐史方面的贡献;黎锦辉,也一度因为他的所谓“黄色歌曲”而把他的音乐作品禁锢等等,一些在以前那个时代不得不回避的话题和人物,现如今音乐界的史学家们都把他们提到唯物史观的历史维度中来看待,对他们尽可能用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

从古至今,通观中国音乐是不断的螺旋式前进的,当音乐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时候必将经久不衰;反之,则会被时代所遗忘。同时,我们也看到,音乐不应该是政治的附属品,音乐也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单行发展,音乐与政治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仅有政治图解的歌曲是不足取的,艺术来源于生活。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的音乐艺术必将走向灿烂辉煌的明天!

注释: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理想国》

[2]《云门大卷》(黄帝)祭天神;《大咸》(尧)祭地神;《九韶》(舜)祭四望;《大夏》(禹)祭山川;《大濩》(商)祭先妣;《大武》(周)祭先祖。

[3]出自《周礼·地官》

[4]出自《左传·鲁隐公五年》

[5]出自《孝经·广要道》

[6]曾志忞《乐典教科书·自序》,1904年石印本。

参考文献:

[1]冯长春著《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2]吉联抗著《乐记译注》,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版。

[3]居其宏《20世纪中国音乐》,青岛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4]居其宏著《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5]刘再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89年12月第1版。

[6]梁茂春著《百年音乐之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7]孙继南《黎锦辉与黎派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8]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9]修海林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9月第1版。

[10]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

[11]曾志忞《乐典教科书·自序》,1904年石印本。

[12]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5月第1版。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相互关系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关系研究
辅导与创作的关系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之间的相互关系
谈谈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相互关系的探讨
女性参政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