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初级钢琴教学应予以重视的几个问题

2008-11-27

大舞台 2008年4期
关键词:情感表现幼儿

李 臻

【摘要】在“学琴热”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幼儿开始学习钢琴。幼儿有着年龄小,身体处于成长阶段,心理发展不成熟等特点,因此在钢琴教学中也有着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就幼儿初级钢琴教学应予以重视的坐姿和手型、读谱习惯、弹奏法、音乐表现和音乐情感这几个问题逐一展开论述。

【关键词】幼儿 初级钢琴教学 弹奏法 情感表现

在当代中国社会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分广泛的钢琴学习热潮。这股热潮,不再局限于大中城市,而是向着更广的范围辐射开来。习琴者的年龄层也由幼儿、学生、成人扩大到中年和老年人。其中,幼儿习琴者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钢琴教育教学中也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为了他们在钢琴演奏中有长久的发展,引导幼儿进入规范的钢琴学习尤其重要。本文分四个部分阐述了钢琴学习中幼儿习琴者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良好的坐姿和手型

1、坐姿

坐的位置要与钢琴距离远近合适,坐位本身的高低适度,良好的坐姿能使演奏者更好的对琴键全面控制和驾驭,同时也为身体,特别是双手,双臂在键盘上的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它是发展、发挥正确技术的前提之一。

正确的坐姿应当注意三个部分:(1)脚部及腿部。双脚踏实着地,置于踏板前。幼儿习琴者由于身高局限,脚够不到地面,可在脚底放置一个板凳。要注意板凳的高度,一般的使大腿与小腿的角度略大于直角为好。脚部要刚进入键盘下面为适中,不能太过往前或往后。(2)臀部。臀部坐在琴凳靠近钢琴一侧的半部或前三分之一处,不要坐满琴凳。幼儿在初学时为了调整高度,可在琴凳上放置坐垫,但坐垫不可太软。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配合手指移动。(3)大臂小臂。大臂和小臂是钢琴演奏中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大臂自然下垂,小臂与键盘基本保持水平,手腕平稳,不可过高或过低,以免防碍手指正常活动。”[1]

2、手型

良好的手型是钢琴演奏者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帮助演奏者成功的将大臂小臂的力量传递到手指上来,使声音听起来流畅而有力。幼儿习琴者可用“握苹果”、“握鸡蛋”、“握球”等方法强调手心的空心感,以及手指的弧度问题。具体到每个手指,二、三、四指处于手部的中心位置、力量稳定,因此比一指和五指容易训练。弹奏时要注意指尖立于键面,第一、 关节要稳定,像拱桥一样,不要塌陷。大指应用指尖的外侧触键,指型应呈现向掌心之外的弧线,掌关节突出来,与二指握在一起像一个鸡头的形状。大指因其天生不灵活,训练时应多在独立性与灵活性方面下手,幼儿习琴者初学时就要强调掌关节的突出,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大指的运用打下基础。小指位于手的最外侧,是五个手指中最细最小的一个,因此在训练上也有自己的难度。小指的触键点和二、三、四指一样,都是指尖部位。不应用指头的外侧弹奏,这样会引起手部的重心不稳定,影响弹奏的效果,幼儿习琴者应明确五指的触键位置,切勿养成用指的外侧触键的不良习惯,因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手指的发育,造成手指向内侧长弯的结果。

二、培养正确的读谱习惯

读谱是初学者通向钢琴弹奏的必经之路。初学者往往都是先接触乐谱再接触琴键。教师往往先从中央C教起,先让学生记住几个不同音区的C。再根据五线谱识谱规律一线一间的让学生读谱。与此同时,写音符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方法,幼儿应强调其动手能力,往往他们对自己写过的东西印象比较深刻,这样也会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不要把训练只集中在读谱上,使他们不会感到学习的枯燥。

1、音高和音准

音高和音准是习琴者音乐素质的反应,是学习钢琴的初级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初学者,特别是幼儿可能对音高没有形成意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给以逐步的训练。首先,先训练其听的能力,使其学会全神贯注的听声音、听音乐。其次,可以运用钢琴模仿一些自然界的声音,让学生识别,可高可低。最后,让学生模唱教师弹奏出的单音甚至双音,看学生是否能摸唱出来。音准方面,教师可先让幼儿习琴者唱一首儿歌,看其对音准的把握,其余的工作要放在他们演奏的过程中,教会他们以听自己弹奏的声音为主,不要只顾看谱,会辨别自己所弹奏的音符中有没有错音,培养其判断音准的能力。

2、节奏、节拍

(1)节奏

“音的长短关系,叫做节奏。节奏以音的长短关系组织音乐,节奏是曲调的骨架,是构成音乐的重要要素之一。”[2]人类最初的音乐就是只有节奏或以节奏为主的。在现存的民间音乐里,甚至还保留着只用打击乐器创造出来的音乐。这说明,节奏本身就存在着美感,它可以独立成形,在大多数的乐曲里,作曲家往往是通过变化多端的节奏来展现乐曲的情绪、风格、情趣的。节奏对一个接触音乐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幼儿习琴者来说也是如此。它反映着他们先天的音乐素质、节奏能力。那么,节奏能力应怎样培养呢?其一,让幼儿习琴者明白节奏的普遍性,像是心跳的声音、海浪的声音、蟋蟀的叫声、下雨的声音等等,养成他们观察身边节奏的习惯,使节奏的抽象性变得具体而又容易理解。其二,可以运用击掌的办法,从慢到快,然后再慢,让他们体验节奏的变化,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其三,进一步加强练习,可引入不均匀的节拍,让他们体验节奏的不平衡,然后说出感受。节奏的能力是强化练习的过程,要坚持训练,不能够操之过急。

(2)节拍

“乐曲中强(重音)弱(非重音)音有规律的反复,叫做节拍。节拍中的每个单位,叫做节拍单位。有重音的单位叫做强拍,非重音的单位叫做弱拍。”[3]在每首具体的乐曲里,拍子与拍子之间的时间距离,或者说每拍的时间值都是相等的,但各拍的轻重并不相同。节拍用记号表示出来,就是我们常见的2/4、3/4、4/4这类标记。教师为幼儿习琴者讲授节拍时,先要使其明确节拍的定义,告之节拍标记的意义,如2/4拍,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有2拍,并让他们学会自己解释。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休止符的时值。休止符和音符在钢琴音乐中同样重要,莫扎特说过:“静默在音乐里有莫大的效果。”这些大音乐家能用音乐使广大的听众心旷神怡,是由于他们明了音乐休止的高度重要性,有时休止符可以达到比音符更高的效果,它能引起听者的注意,并给以思想上的准备。所以一定要使幼儿习琴者认识到休止符的重要性,在训练的初期,可以让他们大声读出空拍,以达到给他们提醒的目的。

三、培养良好的用力方法——重量弹奏法

力量是困扰幼儿习琴者的一大难题。对他们来说,刚刚接触钢琴学习,在弹奏的过程中往往不清楚哪些地方应该用力,下面就分三点说明一下。

1、肩、大臂、小臂

肩膀,大臂小臂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是放松的三个部分,它们的放松可以使力量流通到手指上,弹出流畅的声音。肩膀,在演奏过程中应该保持自如,随意感,还应有下沉的感觉。在幼儿习琴者的初学期可能会出现歪肩膀、架肩膀问题,这都是由于不放松而产生的。要克服肩膀的紧张、用力感。弹奏前先活动一下肩部,再保持这种状态到弹奏中,这一问题就会得到改善。

大臂小臂在钢琴演奏中也是疏通力量的环节,力量应该是自然下沉的。幼儿习琴者往往感受不到下沉的感觉而出现架高肘部或小臂紧张的现象。教师可让学生把手臂高高举起,教师用手托住学生的手臂,待其完全放松,松开手,使学生的手臂自然落在钢琴的键面上,然后告知学生,这就是放松的状态,弹奏时就要保持这样的状态,用“垂下来”“落下来”的力量弹。

2、手腕

手腕是力量疏通和辅助钢琴演奏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首先,先要让学生了解手腕的能力。(1)手腕可以指导手指从高于手腕的空中随心所欲向下触键的能力。(2)手腕本身具有主动、自如的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移动的能力。(3)手腕具有弹性。我们通常会用手腕完成一些跳音的演奏。(4)手腕具有一定的支撑能力。如果我们在钢琴演奏中要完成一些强有力的重音,这就要求我们的手腕具有支持手部的能力。在初学阶段,常会出现“颠手腕”的不良习惯。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手腕的僵硬造成。手腕的僵硬,不仅使手腕本身失去灵活性,还会使手指头失去灵活能力,使前臂的筋肉也跟着紧张起来。幼儿习琴者出现这样的现象,多半是手指不主动而又要弹出较大音量所致。在调整时,一方面要强调手指的积极主动。另一方面,不要强调力度,用较小而均匀的力度做基本练习即可。

3、手指

在钢琴演奏活动中,手指是唯一应该具有力量的环节,手指是演奏的工具,也是表达思想的灵魂,手指要具备独立性和灵活性,要也具备支撑手部的能力,独立性和灵活性是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一点一滴的积累的,不是短时期的训练可以达到的,因而在训练中也不易形成难以改掉的坏习惯。但手指的支撑能力是初学时期就开始强调的,它需要坚固的指形做基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缺点是不容易改掉的。许多幼儿习琴者也因为第三关节支撑不住困扰,我们常称这种现象叫“折指”。产生折指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手指下落时的指尖方向没有垂直于琴键,造成指尖以向前倾斜的角度触键。二是座位较低,虽然手指垂直落键,但手的力量和重量方向不是垂直的,而是向身体的方向倾斜,造成落键的瞬间是站住的,当重量与力量放下来时手指就站不住了。解决此问题时要注意收回手指,使手指以垂直于琴键的方向下落,同时要调高座位,将手指放在琴键上自然垂下手臂时,手臂的肘关节水平方向不低于钢琴的白键。

四、培养幼儿习琴者的音乐表现和音乐情感

1、音乐表现

“所谓音乐表现,就是指我们手指弹出的音符之外,我们还给自己和听者带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存在于乐音之间、乐音之中、乐音背后。”[4]在教授幼儿习琴者时,教师就应当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培养其自我表现的欲望,同时也要养成他们弹奏曲子时翻查音乐词典的习惯,了解并积累一些音乐词汇,这会对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大有帮助。此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加强语言训练,音乐是一种语言,而语气就相当于乐感。语气的训练就是要让学生把弹琴变得跟说话一样,要有明确的说话对象,每一个音符都要说的很清楚,很明确,这样,弹奏的曲子才会有抑扬顿挫,才会给人美的感受。

2、音乐情感

情感,笼统说就是喜、怒、哀、乐之类的心情。作曲家将各种各样的感情经过集中、提炼、升华并凝聚到乐曲之中,就成为了音乐的情感。我们想要了解一首作品表达的音乐情感,首先要了解它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这就要求教师要耐心的讲解给学生听。而剩余的感受工作,就必须靠学生自己了。学生的感受必须从心里在发出,只有心里感受到,才能够真正的表达出来。对于幼儿习琴者来说,音乐情感是要慢慢培养的,要让他们尽可能多的聆听优秀的钢琴演奏,从中得到启发;要让他们进行情感训练,比如讲一段故事,听完让他们叙述心中的感受;要多让他们接触其它音乐表演艺术和其它艺术形式,锻炼他们对音乐情感的多种认识。

幼儿时期学习钢琴,存在着多种利与弊,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引导和把握。要说明的是儿童都有活泼好动的天分,不要茫目的让孩子“死弹琴”,给他们规定过多的弹琴时间。要科学的克服“坐不住”的问题,家长应该配合老师共同培养幼儿的兴趣,让他们每天自觉自愿的坐到琴凳上去。引导他们集中精力,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的练习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具有耐心,在孩子练不好琴,或者是产生厌烦情绪时应当给予鼓励,而不是责骂或打退堂鼓。此外,家长还应与老师保持联系,在孩子练习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或儿童心理问题时,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使他们少走弯路,成功的引导幼儿习琴者走进规范的钢琴学习之路。

注释:

[1]留钕铜 著.《钢琴十步训练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p9.

[2]周复三 著.《音乐基础理论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p45.

[3]同[2]p47.

[4]魏延格 著.《钢琴学习指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p254.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情感表现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论声乐作品演唱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从幼儿绘画作品分析幼儿色彩情感
浅议琵琶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及音色变化
歌唱技巧和情感表现在声乐艺术中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