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民主对公民政治心理的负面影响

2008-11-07聂伟迅

江汉论坛 2008年9期
关键词:负面影响民主

聂伟迅

摘要:民主的建立有赖于良好的政治文化土壤,但民主也会对公民政治心理产生某些负面的影响,其所包含的平等诉求使得个人主义在社会上普遍流行,人民主权原则的确立则导致公民个人意志的脆弱和批判精神的缺乏,而过度的政治参与可能使公民政治心理出现异化,多数福利原则会增强公民对国家的依赖性。

关键词:民主;政治心理;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D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9-0076-03

在现代社会中,民主从价值层面到制度层面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绝大多数国家都把民主作为政治发展的目标之一,然而民主并不是一种尽善尽美的制度。在中西思想史上,对民主的反思也屡见不鲜,比如有的人认为民主将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民主制度下决策水准不高,民主会影响效率等等,但从政治心理的角度反思民主的研究似不多见。一般来说,一国的政治制度对公民政治心理的影响虽缓慢但却是最有效的,卢梭曾经说过:“任何民族永远都不外是它的政府的性质所使它成为的那种样子。”①托克维尔也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对其公民的“心理习惯方面”以及“各种见解和生活习惯所遵循的全部思想”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以政治心理为切入点,从民主的核心价值原则出发来探讨民主可能对公民的政治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便为中国民主化的进程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将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平等诉求带来个人主义的流行

在民主社会里,身份平等成为政治体系建构的前提。在“一种平等被普遍接受的根本社会价值的社会”②里,个人基于人格上的平等而获得同等的政治权利,享受法律规定下的自由,受到社会成员的尊重。从奴役关系、等级关系中解放出来的大众对于自身价值有了更清醒的把握,不盲从于他人的指示,也不臣服于政府的暴政。

平等意味着一种政治地位上的均等,会对公民的政治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所有的成年公民拥有同等的投票权,投票的效力相同。这是对公民的个人平等权利的一种尊重。平等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机会上的平等,在民主社会里,提供了进入社会的起点的平等,提供了公平竞争而获取自我利益的平等机会。在平等之中,人们感受到大家彼此相同,身份平等,没有了等级和压迫。平等所带来的好处每天都可以感受到,这是一种从物质到精神的快乐,哪怕没有物质的享受,只要一想到平等,心灵立刻就会感到慰藉。“我们不必追问什么特殊的魅力在促使民主时代的人愿意平等地生活,也不要深究哪些特殊的原因在使他们宁可不要社会提供的其它福利也要抱着平等不放,因为平等是他们生活的时代的最基本特点。”③民主将贵族、平民、奴隶都变为平等的公民,个人不会再因为等级关系而唯命是从,他们开始享受到自主和自由的快乐,人们欣喜地发现自我的独特价值,尽情发挥个人的意志、智能,以及独特的个人偏好,进而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平等社会。

因此,对于公民的个人行为模式而言,平等原则将带来一种个人主义的流行。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同家属和朋友疏远”,它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并随着身分平等的扩大而发展”④。个人主义一定程度上有其益处,平等使个人的存在不再需要依附其他人,因此,平等意味着独立和自主,意味着个人面前展现出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个人主义之下的人们依一己的理性自行判断。公民个人习惯于自己独立思考,沉浸于自我的感受和需要中,习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对于久受压抑的广大民众来说,平等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他们实实在在能够感受到并且乐于接受的。

但是,个人主义也立刻体现出它一些固有的弊端。民主社会建立于贵族制度的废墟之上,大批早已独立的公民,再加上新近获得独立、沉醉于新的平等身份的人,对于公民个体的张扬易让人陷入过分地骄傲和轻视他人;而竞争社会之下的家庭和个人的兴衰使人们变得更加自私,关心自己大过于关心他人,关心亲近的人多过于关心全体公民。公民美德对于深受个人主义影响的人来说,只是一件不必要的奢侈品。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喜欢轻易地获得成功,而不是通过艰苦的奋斗和长期的努力;每个人都忙于关心自己,追求物质的和眼前的享受。概言之,个人主义造成了一个物质主义与平庸化的社会。

二、人民主权原则的确立导致公民个人意志的脆弱和批判精神的缺乏

民主还体现为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政治领袖”以公民的认可为唯一前提;公民不仅有权否决某项公共政策,还可以通过投票等多种政治参与的方式来影响政策制定者或政治统治者。

民主社会中,“主权”被视为客观存在的实体性权力,具有绝对、永恒、至高无上的特性,并由一个人格化的主体(整体意义上的“人民”)集中掌有。民主从封建的君主和贵族手中夺过最高权力,而将其赋予公民全体,民众因此也上升为权力的主宰。民主颠覆了以往的政治权力来源于神秘力量的各种信仰,将最高权力的合法性奠基于大多数的民众。

人民主权原则得到承认与实行,既意味着人民掌握了最终的权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将以往集中的权力分割成无数的小份额。人民主权原则以多数人的意见为政治合法性的来源,却往往容易造成公民个人意志的脆弱,丧失批判精神。民主制度以“公意”为重,对公共事务的过分热衷以及公共事务的无限扩展,容易使个性淹没在一种“整体化的社会”之中。民主社会的个人,其身份平等,财富亦大致平等;他们有着同样的权力和权利;而且随着教育日益普及,智力也日渐相等。在民主制度下,参与公共事务构成了社会成员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这就无形中使多数人在公共事务上的意见成为每个个体的生活准则和塑造个人人格形象的标准;每个个体从属于整体的权威,在这个强大的整体面前,个人的独立意志显得微不足道,甚至会失去存在的根据。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抑制自我创造的冲动以求使自己溶于社会整体之中。所有这一切,都极有可能造成公民个人意志更加脆弱,缺乏社会批判精神和独立判断能力。

在历史上,政治权力以多数的名义来影响乃至压制社会中某个人或一部分人的做法实屡见不鲜,个人针对“人民意志”、“公共利益”的任何挣扎都将是徒劳的。大众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成为个别公民价值观的导向杆和坐标轴。而实际上,最大多数人的意志并不一定是与最大的理性成正比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决策特别依赖于人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历史实践表明,在很多情况下,专家、权威人士的意见可能比大多数公民的决定更接近正确⑤。社会一旦对某一个体的反对意见或对某种“不和谐音”失去兴趣和耐心,就可能通过社会强制的方式施加惩罚。

即使社会中存在一些强有力的政治精英,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但在大众的力量面前,也会愈发变得软弱,他们会丧失坚定的自信,趋向于迎合大众,变得日益渺小和无力,最终使个人完全丧失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而依附于社会大众的见解,其结果可能是国家决策的流俗化和平庸化。“民主制度不愿意冒精英独裁的风险,就不得不以降低政策水平为代价:把政治决策的权威性建立在民众的现有认知水准上,就难免使政策流于平庸、肤浅,缺乏远见和谨慎。这是民主制度所作出的无可奈何的抉择。”⑥

身处于大多数群众之中的公民个人,也往往还没有开始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被人群中的多数人的见解所吸引。勒庞即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⑦ 群体中有意识的人格为某种难以抗拒的冲动所取代,公民的意志和辨别力很容易地丧失于多数的影响下。在迎向公众的价值观的时候,公民个体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我的审美情趣和自己独特的批判精神。

三、过度的政治参与导致公民政治心理异化

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公民的政治参与。在民主体制下,公民获得了一种自我参与的认同感和骄傲感。权利意识的觉醒,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群众们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手上也握着一份与以往的帝王将相一样的权力,自己手中的选票能够对国家大事产生影响,甚至决定政治领导人的人选,他们热衷于投身于公共事务,繁忙而愉悦地履行着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

如果这种政治参与受到制度的有效约束,政治权力将会从中获得稳定的支持,从而提升它的合法性。但是如果整个政治体系的制度化程度不高,参与渠道紊乱的话,政治参与反而会成为政治不稳定的根源。特别是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过程中,过度的政治参与往往会对社会秩序产生严重的冲击,直接表现就是会使公民的政治心理发生异化。

在民主政治转型过程中,无论其国民平均富裕程度和教育程度如何,一开始大都会出现“广场政治”的痛苦骚动,即公民的参政意识的空前高涨,出现各种超越现有制度的政治参与行为。政治领袖热衷于发表激进而有煽动力的见解,群众则充满激情又容易冲动。在原有的制度下,社会矛盾缺少足够的合法释放通道,在长期压抑后突然释放,会使这种矛盾变得比事实上更尖锐,更容易被激化。在专制或者威权体制下,人们在心理上普遍感到孤独和不安,对他人抱有警惕和怀疑,整个社会缺乏有效的信任机制。在民主转型的初期,当一部分人发现自己的意见只是属于少数者这一方时,大众绝对的权威让他们意识到自我的渺小,特别是他们严重依赖现有的体制时,会对一切新的观念抱有敌意,激烈反对一切新的变化。而大多数主张变革的民众,也由于急切改变现有体制,特别是在受到激烈反对的刺激下,容易求快求全,试图短期内彻底消除旧的体制。在这种情况下,保守的愈加保守,激进的愈加激进,政治妥协变得格外困难,社会共识难以形成。而现有的体制并不能提供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来规制和满足公民的参政热情,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被强行压制下去,或者就会冲垮现有体制,进而出现频繁不断的政局动荡。因而在极高的政治参与热情之下,民众迎来的却是政治的挫败感,由此,公民也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即对政治生活的极度冷漠。

在成熟的民主社会内部,由于政治参与的渠道较为健全,公民对于事物的认知总体而言更加趋于理性。但由于民主社会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社会,它力图包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对公民个体的生活给予最大程度的尊重,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政治的看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在这种鼓励下,经常会有一些公民为了达到一己的政治目标,或是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做出许多出格的举动,甚至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而在某些社会问题特别突出的情况下,一些和民主本身不相容的思潮,比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以及一些邪教等等,往往会滥用民主社会提供的自由,挑战民主的基本价值。由于它们契合了特定群体的心理状况,并通过种种宣传和组织手段放大某种极端情绪,也会赢得一定的支持,进而影响其信众的政治心理。

四、多数福利原则会增强公民对国家的依赖

民主意味着权力站在多数的一边,它能够照顾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权贵的利益,故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的真正好处,是为最大多数人的福利服务⑧。

一方面,民主希望保障大多数人的权益,另一方面,民主所带来的公平竞争也导致贫富不均和失业等社会矛盾,穷人和失业者站在平等的政治权利的基石之上,基于自身的不利境遇对国家提出福利的要求。而现代民主理论也认同这一点,即为那些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福利是社会正义的要求,这不是任意的施舍和恩赐,而是国家对于个人应尽的义务。为了解决诸多的社会问题,迎合民众对于政府提供广泛的福利保障的要求,民主国家出台的福利政策也越来越多了,这些政策的大量出台也促成了福利国家的形成。至20世纪60年代,建设福利国家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共识。

民主制度将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完全建立在公民的选票之上,各党派、各种政治人物在参加竞争选举的时候,为了争取公民手中的选票,往往对其给出许多的政治许诺。社会上的多数实际上是由多种少数构成的,工人、妇女、失业者等不同的群体拥有自己独特的利益,都倾向于对政府提出更多的利益诉求,而民主制度提供了公民意志转换为国家政策的可能性,参选的政治人物既需要用承诺来吸引选民投票给他,也需要在当选以后兑现他当初的承诺,以获得稳定的支持。

民主社会在普遍建立形成福利国家后,对社会一体化起了巨大的贡献作用,增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凝聚力,使福利国家成为了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缓冲器。但是福利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负面效应,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福利国家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并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之中。福利国家的财政来源在于高比例的税收,而高额的累进税制严重地削弱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并且,福利国家中失业保障制度顺利运行所需资金的最终承担者是在职的就业者,这无疑增加了劳动力的雇佣成本,使原本热情锐减的雇主尽量减少雇佣人数,致使社会中就业机会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失业保障费用的增加,这样便形成了失业保障与就业之间的恶性循环,导致福利国家失业率常年居高不下。严重的失业问题不仅使原本严峻的财政问题雪上加霜,更增加了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因素。

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就是国民“福利依赖”情绪的普遍滋生。民主福利国家奉行一种高福利、高补贴的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曾经使欧洲各福利国家引以为荣。而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却发现,这种福利体制严重地滋生了人们的“福利依赖”情绪,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白吃福利阶层,社会上“福利妈妈”和不愿意工作的懒汉越来越多,高额的失业保障金减少了失业者再次寻找工作的热情,更严重的是这些原本旨在保证社会公平的政策却产生了“奖懒罚勤”的消极社会效果,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上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⑨。福利国家在解决公民基本生活问题的同时,也形成了部分公民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为人性中本有的懒惰提供了发展的温床。

综上所述,民主由于其本身内含的价值存在某些局限,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从而对公民的政治心理产生了诸种负面影响。它需要其他的政治价值和政治机制对其进行制约。在现代社会中,自由、宪政、法治对于公民政治心理的塑造与发展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民主的缺陷,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注释:

①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

② 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64页。

③④⑧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21-623、625、266页。

⑤ 罗素:《权力论》,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页。

⑥ 燕继荣:《论民主及其限度》,《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4期。

⑦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⑨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责任编辑 刘龙伏)

猜你喜欢

负面影响民主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中国式民主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尼日利亚 民主日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谈中考体育考试对初中体育课标水平教学的负面影响
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由“媒介审判”困境带来的思考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及对策
再说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