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2008-10-16李晓燕
李晓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出自《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它主要记述了一次孔子与其诸弟子在一起各言其志向的过程。因其不但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主旨,而且如实清晰地反映了孔子一次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所以此文在《论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到宋、明两朝,此篇中“吾与点也”之志一直为思想家们所称赞与追求。
文章内容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虽然年长于你们,但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你们平时总说:‘我不被人所知啊!假如有人知遇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
子路第一个出来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国内又常闹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义。”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华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他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仲由(即子路)第一个站出来说出他的志向:做一个政治家,治理好国家,又使得本国与他国和平相处。使人民既懂礼又勇敢。孔子问到冉求,冉求讲其志在让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国民生活富足,但不能使其国民执礼好德。孔子又问公西华,公西华说自己不足以治国,只是能在祭祀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其实在古代,祭祀是与军事一样重要的国家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曾参(孔子重要弟子,后世尊称之为“曾子”)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此三人各有所见,虽然观点不一,但在思想上与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宗旨并不背离。所以孔子在最后的评价当中说他们三人是“各言其志”,其实就是基本肯定三人的观点。
至于曾皙,则要特别注意他此时的行为。老师正在问他们各自的志向,同学的三人也都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可是曾皙这时正在干什么呢?他正在弹瑟。也就是说,老师和同学的问答都不能影响他专心致志地弹瑟。老师问他有何志向,他才慢慢地把瑟停下来,说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人的志向不同。如果放在今天,这样的行为多半是要被老师严加批评的。孔子则不同,他不但不生气,而且说“何伤乎”?到这里,我们不能不说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确实与一般的教师有所不同。他在心态上的平和与宽容,确实需要我们学习。而“吾与点也”之志,也正是这种平和的、宽容的心态在处世、行动上的反映。
如果要深究四人志向不同的原因,应该与孔子独特的教育思想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择其要点,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有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有教无类。在孔子之前,知识只被贵族阶级所掌握,一般的民众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根据《史记》的记载,孔子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其先人是商代的贵族。他早先或许出于生计的需要,孔子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教师,讲学于杏坛,“门人三千,其贤者七十有二”。弟子如此之多,出身也各有不同,之所以能共聚于孔子门下,正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所致。
第二,因材施教。既然弟子的出身和成长环境不同,那么各自的能力、水平也不同。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个道理,孔子也是明白的,只是他没有说这样的话而已。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中随处可见,以“问仁”为例,《论语》记载孔子曾谈“仁”达一百四十余次,几乎每一次谈“仁”都不太一样,这就是因为他因不同的“材”而施不同的“教”。对于德行第一的颜渊,则讲能体认自己并恢复周礼便是仁,并且说一旦能如此,天下之民都前来归附。(《颜渊第十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对于一般的学生樊迟来讲,则仅说所谓“仁”,就是“爱人”。其实“爱人”的意思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以德为尚,学思结合。孔子注重对学生德行的培养,即在道德上成就人。中国自古就有一种观点,人不应仅在形体上具备了人的形态,更应该在道德上成为一个人。其实在儒家学者看来,道德不是去约束人,而是成就人,所以颜渊由衷地称赞其老师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而他自己“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学与思的结合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另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强调学与思二者应该同时进行,也就是说跟从老师学习是独立思考的基础和前提,而独立思考又使学生不仅限于书本的记载与老师的讲授,二者能相得益彰,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思考。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县第二实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