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话词语别称

2008-10-16周晓玲徐继锋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9期
关键词:介子晋文公鸿雁

周晓玲 徐继锋

1、学生为何称“桃李”?

春秋时,魏国有一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他因获罪于魏文侯,便独自逃到了北方。在北方,子质遇见了简主,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从今已后,不复树德于人矣”。简主笑着回答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夏天不可采其叶,到秋天只能得它的刺。你提拔的人都是不应该提拔的。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像种树一样,应该选择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此后,人们便把培养人才称“树人”,把提拔起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老师的学生多而广,则称为“桃李满天下”。

2、朋友为何称“足下”?

春秋战国时代,重耳流亡期间,受尽了屈辱。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惟独忘了介子推。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封官受赏。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人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在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代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3、书信为何称“鸿雁”?

“鸿雁传书”是传递信件的代称。那么“鸿雁”一词,又是出于什么典故呢?

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被匈奴君主流放到北海牧羊。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武已死。这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单于听后,只好把苏武放了。

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鸿雁”一词便由此而来。

4、客人住宿为何称“下榻”?

“下榻”的说法是有来历的。《后汉书·陈蕃列传》中记载:陈蕃性情耿直,行为端正,做官清廉,对坏人坏事极端痛恨。当时,讲气节的文人学士都愿同他交朋友,或争当他的学生。他任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太守期间,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文人周璆曾经拒绝过前几任太守的邀请,而陈蕃却能将他请来,并且彼此融洽相处。陈蕃特地准备了一张榻(古代低而狭长的像床一样的坐卧用具),专门用来接待他;他一离开,陈蕃就把榻挂起来,他什么时候来,陈蕃再把榻放下来招待他。

后人就把留人住宿叫“下榻”。现在一般也把在外受招待住宿叫做“下榻”。这种说法多用于外交往来,只适于书面用,不适用于口语。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源二中语文组)

猜你喜欢

介子晋文公鸿雁
清明节与介子推
“足下”的由来
雄鸡和鸿雁
以理驭算远离“陷阱”
介子推守志
“足下”一词的由来
厨师辩冤
清明节的传说
五鹿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