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管制水坝”终将失效
2008-10-11陈东徐炜
陈 东 徐 炜
目前价格管制带来了双重的困境:物资短缺要求放开管制,而稳定通胀预期又要求继续管制。而产生这种困境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调控一直试图在增长与通胀之间寻求平衡。管制、补贴将使得整个通胀期延长,而“价格渗透现象”最终可能使价格管制失效。
价格管制中国挡住通胀的水坝?
价格管制,一直以来都或多或少存在于各种经济体中,它是一种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措施,大部分时候它的直接目的在于抑制通货膨胀。
中国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价格体制改革以来,绝大部分的商品都已经形成了市场定价,但在资源定价机制方面,迟迟未获得有效进展。2007年以来,中国通胀水平快速上升,为了不给经济增长带来过多压力,价格管制成为政府运用最为频繁的手段。
目前政府的价格管制有扩大化的趋势:
重要资源品价格:成品油、电力,水等;
2008年1月15日,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进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对化肥行业进行价格监管;
通过库存调节使粮食价格维持稳定。
而自四川发生大地震以后,出于灾区价格稳定的考虑,对于受灾省市的价格进一步加强了管制,同时要求救灾物资也采取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等办法。价格管制的范围和区域有扩大的迹象。
毫无疑问,通胀显然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主要考量,那么从实际推行的效果来看,我们认为价格管制确实对缓解短期内CPI压力有所贡献。国内粮食价格在国际粮价大幅飙升的背景下维持了稳定,使得CPI的涨幅受到控制,随着猪肉,蔬菜的供给增加,目前来看,食品因素带动CPI开始有回落的迹象。在PPI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力价格的上涨要远远落后于PPI指数,同时成品油价格没有随着国际油价大幅上涨而上调,这些都避免了短期通胀压力的进一步扩大。
但随着上游价格压力的继续增大,依靠价格管制筑起“通胀水坝”的难度也越来也大。我们认为其带来的直接后果:一、恶化供需;二、加大财政负担;三、扭曲利润结构;四、出现价格渗透,这些情况将导致管制难以在较长时期内实施。
价格管制是双刃剑
但价格管制是把双刃剑,而且它另外一面的伤害性也许还远大于它的正面作用。经济学告诉我们,人为的设置最高价格,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短缺,因为它抑制了供给,刺激了需求,而一旦短缺也许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失会更大。如果仅仅看短期的CPI的数字。在价格管制后也许确实是在回落。但是如果考虑到潜在交易成本的上升,如排队、质量下降、黑市等等因素,那么价格管制最终对整个社会的效用很可能是负面的。
价格管制作为调控的手段,它把当期的通胀压力向后推迟,拉长了整个通胀的周期。而且延缓当期通胀压力的后果是经济的失衡无法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即时的调整,最终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所以在价格管制后,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短期CPI数值的下降,但不容忽视的是价格管制带来的负面作用,即压低价格所导致的短缺局面以及放弃管制后导致物价的“报复性”反弹。
借鉴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价格管制历史
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初进行的价格管制提供了比较好的观察窗口。美国经济在二战后受到扩张政策的持续推动,最终在60年代未出现了通胀,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实施价格管制的措施以试图抑制通胀。整个价格管制共经历了4个阶段,一共两次冻结了价格。
尼克松时期的价格管制最终以通胀飙升到两位数而宣告失败,在价格管制的过程中,出现的短缺等现象被广泛的批判。美国在整个70年代实行的抑通胀与保增长双重目标的结果,使得通胀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在70年代后期通胀再次卷土重来,同时经济增长也出现了停滞,出现了滞胀的现象。
直到80年代初Fed大幅的收缩货币,才最终解决了困扰10年的滞胀问题,但也付出了较高的增长代价。
而观察整个美国股市在70年代的表现都可以称得上是失落的十年。直到大幅上调利率,通胀被彻底驯服以后,美国股市才真正的开始了自1982年的大牛市。在第一次通胀时采取的价格管制措施,虽然在短期内对通胀有所抑制,但最终无法改变通胀的趋势。
并且我们可以看到价格管制会给被管制的行业带来额外的伤害,第一次通胀时,PPI要大大地高于CPI的涨幅,对于消费类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在终端管制的情况下,成本的上升带来了利润的损伤,出现严重的短缺就可想而知。
而第二次通胀,由于没有价格管制,成本可以部分实现了传递,因此所受的负面影响反而没有价格管制时严重。
新兴市场国家财政困境导致价格管制失败
在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或者抑制通胀,亚洲国家在价格管制的同时,普遍进行了补贴。但是在近期,纷纷传出放松价格管制,降低补贴的消息。这与油价飙升至近期130美元/桶,政府补贴难以为继有关,尽管面临通胀的压力,这些亚洲国家或地区仍然不得不放松价格补贴。
中国在财政收入方面近几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原先预计财政赤字为1800亿,占GDP的比重降到0.65%。但今年自然灾害严重,仅汶川大地震,中央财政就安排250亿元的抗震救灾投入和700亿元的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因此在财政方面并不是十分宽裕。
虽然中国的财政赤字近几年在下滑,但是价格补贴却在逐年上升。随着国际原油持续上涨,对成品油的补贴也在上升,08年一季度补贴中石化74亿元,4月份又补贴了71亿,按照目前油价计算,全年的补贴额度可能需要在500亿左右。这将给财政带来显著的压力,按此计算今年需要的价格补贴就将超过预算的财政赤字。
虽然短期内中国还不至于像亚洲其他国家一样迫于财政压力而放开管制,这种价格补贴对财政而言显然是难以长期为继的。
同时,由于价格管制造成的短缺也已成为目前最大的问题,局部地区出现“油荒”,四川大地震短期内又加大了油品供应的紧张,1~5月两大石油集团的炼油毛利分别为-14.64、-14.33、-15.10、-17.01、-23.43美元/桶,亏损愈趋严重。而受到煤炭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发电企业亏损也日趋严重,目前已经出现部分企业因为亏损减少发电的情况。即将进入夏季用电高峰期,电荒将再次成为经济正常运行的考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价格管制导致的短缺弊端,正在迫使管制作出调整。
价格管制已经扭曲产业增长结构
价格管制在客观上扭曲了中国的上下游产业增长:一、对于上游行业补贴不足:石化、农业,由于价格管制也使用了补贴措施,但出现了补贴不足的现象,依然无法解决这些产业的增长矛盾。对
于电力行业而言,即使也采用补贴措施,我们认为一样会出现补贴不足的现象;二、对于中下游行业补贴过度。
由于上游重要成本价格被管制,形成了对中下游行业的补贴过度的现象。
我们认为由此必然带来一系列后果:
补贴加重了财政负担,并且如果补贴不足,导致上游行业电力,石化、农业出现短缺,如果再度加大补贴,则变相成为赤字财政过度刺激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目标违背;
对于中下游的过度补贴导致对消耗型增长方式惯性依赖,难以把握产业升级的契机,而对资源品的持续消耗同时也加剧了输入型通胀压力;
对于中下游的过度补贴变相转化对出口的补贴,加大汇率升值的压力,如果汇率升值趋缓,则又成为拉动通胀的来源。
因此,目前的价格管制抑制了当期的通胀水平,但加大了中长期的通胀压力。
“价格渗透现象”可能导致管制失效
从目前情况来看,“价格渗透现象”导致价格管制要实现抑制当期通胀的目的也并不容易。虽然政府管制了成品油、电、粮食等一些关键原料的价格,使得这些物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被控制,但是其他未被管制的物品价格上涨正在不断地对总体价格施加压力,这种价格的渗透最终会使得通胀压力难以被抑制,整个价格管制的体系瓦解。
目前这种价格渗透已经在逐步的体现:一、在没有管制的情况下,煤炭、铁矿石、氯化钾等资源品的上涨带来了原材料产业链的价格上涨;二,虽然成品油被管制,其他很多石油石化产业链下的化工产品也都出现了价格的上涨现象;三、进口价格指数开始上涨,并且制造业的进口价格有加快上涨的趋势,这与其他国家没有进行价格管制,从而成本上升较快有关。
针对这种价格渗透现象,美国70年代的价格管制采取了冻结所有物价的措施,但这种开倒车的管制措施我们认为在目前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在局部价格管制的情况下,由于部分资源品的价格被管制,导致中下游行业承受成本能力增强,并且往往这种承受成本的空间被不受管制的资源品所占用,导致其出现更多涨幅,从而导致价格渗透现象愈加明显。因此,在价格管制实施一段时间后,中下游成本依然保持较快上升,从而使价格管制失效,同时通过传导效应对CPI形成压力。
价格管制松动的影响
目前的价格管制导致了企业利润的严重分化,对于被管制行业存在着补贴不足的情况,造成了亏损;而对于中下游行业,则存在着过度补贴,造成了虚假盈利。放松价格管制,使得成本压力在中下游进行传递,抑制过度的需求,但带来的则是增长的阵痛。
对于这种利润严重分化的格局,市场出现了不同的理解,一些观点认为如果剔除大幅亏损的石化、电力行业,那么其他产业的增速仍然较快,意味着大部分行业的增长还是有所保证的。但我们的观点则是石化,电力行业所体现的亏损其实是价格管制下成本压力的集中体现,一旦放开价格管制,那么上游的成本压力将会由中下游来承担,中下游行业的利润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种分歧的背后其实意味着价格管制所带来的上下游的利润紊乱,无法进行正常的传递,价格机制已经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对利润增长的预期不能形成一致性的认识,困扰A股的增长迷雾也就无法散去。
如果价格管制有所松动,我们宏观小组测算成品油上调500元,对CPI的影响大致在0.3个百分点。一次大幅上调成品油价格,可能使整体工业企业利润增加1.4%~2.3%。这是静态测算结果,短期内由于石化行业的减亏以及中下游行业利润减少,总体效果略呈正面。
但我们担心的是中下游对这种成本上升压力开始传导,将考验下游企业的接受能力,如果对终端消费产生抑制效应,将最终给整体工业利润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评估增长风险与政策期待
目前价格管制带来了双重的困境:物资短缺要求放开管制,而稳定通胀预期又要求继续管制。而产生这种困境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调控一直试图在增长与通胀之间寻求平衡。如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很大程度来自于中国需求的推动,如果通过补贴的方式使得需求无法受到足够的抑制,那么通胀的压力也就无法最终解决。管制、补贴将使得整个通胀期延长,而“价格渗透现象”最终可能使价格管制失效。
从中长期来看,价格管制需要放开,通过价格来调节合理的需求。面对潜在价格上涨的压力,也就仍然需要紧缩的政策加以平衡。而在短期,出于稳定的考虑,管制的全面放开显然不可能,但在短缺的压力下,适度放松的可能性正在提高,而且由于食品价格近几个月的持续回落,通胀预期正在趋于稳定,这其实为管制的放开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在高油价与高煤价的基础上,如果继续保持价格管制,整体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将继续被石化与电力行业拖入低谷,同时,导致了中下游行业的虚假盈利增长现象。如果放松价格管制,推高PPI与CPI的同时,对于中下游也将产生一定冲击。
因为奥运、震灾等因素影响,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成为管理层的主要考虑,约束大小非减持,降低印花税,加大基金发行力度已经向市场释放出了积极信号。
虽然市场面政策难以影响宏观经济增长以及微观企业盈利,但可以影响市场情绪与供求平衡。管理层手中还有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措施,这些措施如果出台可以对市场的中短期运行趋势造成影响,但其影响程度高低依然受制于宏观经济基本面的运行态势。
编辑:李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