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复归统一

2008-10-06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年2期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卢 萧

摘要: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以及对之改革乏力的现象,往往是从理论哲学角度切入的结果。理论与实践的这种二元分离的存在,一方面,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为无根的文字游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成为缺乏理论支撑的经验活动者。在实践哲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应重新重视实践哲学,以期为理论与实践脱节关系的消除及达成统一提供思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实践哲学; 哲学; 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1;B0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2-0087-03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是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课题,尽管许多理论研究者不断呼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关注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指导实践”。但是,主观上的“实然”并不等于过程中的“必然”和结果的“应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长期脱节以及对之改革乏力的现象致使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相互埋怨、疏离,令双方对分裂现象感到冷漠和习以为常。诚然,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但是,它本身又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在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中,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必须从哲学的层面上进行思考,做出相应的哲学解读。本文认为,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哲学研究范式选择方面存在问题,才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本身存在内在局限性。如果不克服这种内在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还会局限在现有层面继续徘徊。只有实现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范式转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才能复归统一,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两种不同的哲学范式

就哲学而言,有两个相关联的重要问题:一是研究什么的问题,它是哲学对象问题。二是如何研究的问题,它是哲学范式问题。从近20年来的发展看,哲学范式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尽管我们在一系列新兴的哲学研究领域中普遍地实现了哲学理性向生活世界回归。但是在哲学范式上,依旧习惯于用传统的理论哲学范式来研究新问题。没有真正实现向实践哲学范式的转变。从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上看,可以把全部哲学分为两种不同的哲学范式:一种是追求普遍性知识的思辨的理论哲学范式。另一种是关注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践哲学范式。“如果认为理论活动具有独立于实践活动的地位,能够在理论中把整个世界构造出来,这便是理论哲学;而如果认为理论活动尽管有其巨大的作用,但他归根到底仍是生活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超越实践活动,而独立建构整个世界。这便是实践哲学。”[1]

1.理论哲学

理论哲学在发展中逐步地同自然科学合流,习惯于用自然科学来构造哲学理论体系。其特点是将自然科学中的因果联系,必然性、线性决定特征、还原性等等通用于无限世界的普遍规律,并由此建立起理性逻辑的认知体系。同时又抽象化的除去生活世界、伦理道德世界及人的历史领域中的特殊性和个别性,使之成为数字化和理念化的自然世界图景中的一个案例。这样,生活世界和人的存在被遗忘。“从逻辑上来说,理论对实践而言具有绝对的优越性。而实践唯一可能的任务就是去执行、按照真理性认识而行动,实践是理论活动的一种延伸。在理性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被忽视或无视。”[2]

2.实践哲学

实践哲学关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它不仅在研究对象的意义上回归人的存在领域、回归生活世界,而且在基本研究方式上、研究范式上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实践哲学立足于把生活世界当作人生存的意义结构和价值根基来加以展示和重建。在社会行为的互动和主体间的交往中确立人的自由和个性的生成空间。实践哲学认为,理论活动是有限的,是立足和从属于实践的。哲学是为实践服务的,是为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而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问题是实践哲学的根本问题。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就是超越理论哲学的思维范式走向实践哲学的思维范式。

马克思认为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以及“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4]的明确表达,阐明了实践的内涵。如果说,从理论哲学出发,着重解决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问题”,那么,从实践哲学出发,着重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应如何和‘怎么办的问题”。理论与实践虽然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两种形式。但是,二者不是并列的,实践高于理论。

二、理论哲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离

在理论哲学的关照下,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之后,如今面对学术规范的衡量,实践需要的期盼,仍尴尬地处于存在的危机和发展的困境之中。虽然在理论上、实践上的探讨为摆脱这种困境和危机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仍然无法解决。理论研究与实践各干各的,难以融合在一起,使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弱势、次等学科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第一,理论哲学视野中,忽视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和面临的问题的研究,满足于“形而上”的研究。企图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科学技术体系,思想政治家教育理论脱离现状与实践背道而驰。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也就充满着功利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成绩是硬道理,那么理论研究成果则是硬指标。于是,理论工作者在追求看得见的科研成果这一硬指标时,把本应是对真理的追求,变成了世俗化的利益计算。这导致产生了大量的粗制滥造的学术失范的垃圾成果,严重的脱离实践。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当然就会被实践抛弃,被历史抛弃。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许多不可控制、不可预测的因素,使我们认识到对于一种行为“是什么”的解释找不到客观标准予以确认和验证。这就是说,现代文化意义上的“客观存在”已失去意义。因为真正对人的生活和行为起作用的是“经验中的存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事实的描述,只不过是对主体经验的描述。因此,我们只有以实践的合目的性为标准,从主体需要出发,将建构性与创造性视为人的本质所在,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是,长期以来,在理论哲学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与生活逻辑和自然逻辑的双重背离。

现实生活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者很少受到正规的训练,他们的发展基本上是自己工作的反复总结,这些经验性成果恰恰又被思辨的理论研究者不屑一顾,这就形成了两个领域各自为阵地从事各自工作的情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现实,他们相互埋怨、疏离并引致了双方对分裂现象的冷漠和习以为常。而且学术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各自开辟了两个不同的领域,尽管这两个领域在一定意义上存在交集。但是,它们之间缺乏深层次的、系统性的联系。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缺乏足够的经验,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自然科学理论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表现性形式或起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5]教育理论研究为了符合客观性,必须是与价值无关。于是便独立于所研究的实践,而不能涉足其中,以保证旁观者清。因此,学术研究成为纯粹思辨的结果,并试图用这种结果建构成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而这种完善脱离了现实生活世界。独立于生活体验之外的研究,难免不客观,成为一种设定,成为信息不全情况下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当然不能同实践相吻合。与教育现状隔绝,表达的是知识分子的精英性情结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幻想。无法回应客观现实。实践与理论相分裂在所难免。其理论成为玩弄文字概念的游戏。它不是让生存实践完整的表达自身,而是强行地构造某种知识体系去概括和把握。理论的真假取决于该理论是否跟独立于人的外在世界相吻合。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不再是直接关乎人的生命实践。实践不再是生存的本生,而成了理论的对象,与生命之源脱节,致使人丧失了在可能性之间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自由。

另一方面,实践者抱怨,理论研究是思辨的、学究式的。不与实践相联系得出的结论难以用于实践。理论本身脱离实践是问题的关键。事实上,“理论脱离实践,实践脱离理论或摆脱理论,这是双重脱离,也是双重失范”[6],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本身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往往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武断地将受教育者纳入到自己的主观意志中来,他们中许多人持有一种保守态度,并不会去尝试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模式,也不会去主动地思考各种运行模式的优劣,除非这种模式引起了严重的后果。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孤立化的一种体系。但是,这种体系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世界之外独立运转。

三、实践哲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

1.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看二者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直接关涉人生,具有实践批判品格的智慧,而不是成为抽离教育实践的知识或科学。它与实践本应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它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关注人的行为的培养,思考人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启发使教育中的人能面对变幻莫测的生活境遇,能因事、因地,随人随事地去审慎判断和把握人生。因此,他转换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第一,在实践哲学范式下,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主体思维。就是说,我们思考问题的重心从单纯的关注外部世界,同时要转向关注和承认自身,追求一种主体意识,使主体的思维开始增强,它不再从社会出发说明人,而是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来研究现实的、具体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从其规律上来讲,它可具体表述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并超越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现状,即适应超越规律。其实质上就是一种超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培养面向未来,具有超越性的人,即把人的发展作为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

第二,在实践哲学范式下,我们崇尚的是一种多向思维。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的适应性功能,还必须具有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发展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自己的对象时,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反映关系的单向思维,而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人和自己对象之间的多面的、多维的、多元的多向思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只有建立在充分理解、尊重、重视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肩负起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责任。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还必须呈现出动态化和历史化。人类的生活本身就是动态的和综合的。这种动态的变革思维就是马克思一直提倡的实践哲学范式。即“是什么”和“如何是”的统一,重要的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如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把“是什么”和“如何是”统一起来。用整体的、综合的、动态的思维方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2.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看二者的统一

首先,生活世界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为己”的向善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自身也就是教育目的。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当然,作为教育对象,获得知识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要获取自我选择能力和批判的精神。并能在环境中完成自我建构,成为自己选择要做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受教育者自我实现、完善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替他们选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统一在现实生活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生命目的本身不断展开和实现的过程,是人的本性从潜能到现实的实现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内涵就在于对人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与人本身,与人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动或实践。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教育者的生命体验中,用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受教育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教育双方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不再是脱离实践的“大而空”,而是融入生命体验的“细而微”,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指导个体提高生命质量,焕发生命光彩,提升生命价值为目标的。

其次,教育实践的意蕴规定了理论的实践理性内核。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不仅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关系,而且是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实践智慧的判断、调整、改造,与实践一起服从变化,改善实践并发展自身。一言以蔽之,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产生影响的教育理论,应该体现着人的意志和目的性。并能为人的行为提供一定法则的实践理性为核心的理论。这样,受教育者才会认同并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基本观点和相应的指示,同时在行为上自觉践行。

总之,在实践哲学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为了满足改变世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用道理说服人,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实际,关心人,解决人们实际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特别是随着社会改革程度进一步加深,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切实解决人们的实际生活问题,关注人的本身发展。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新型的人才。增强其有效性,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南是.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什么[J]. 学术研究,2001(10):55.

[2]王南是.从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思考[J].浙江学刊,2005(6):55.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55.

[5]齐梅,柳海民.论教育理论性质和研究方法[J].教育研究,2004(10):21,22.

[6]石鸥.在“理论脱离实践”的背后——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反思[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3):18.

[责任编辑:孙文婧]

猜你喜欢

理论与实践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