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华传统师德的继承与当代师德的创新

2008-10-06陈杰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年2期
关键词:继承师德创新

陈杰峰

摘要:中华传统师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传统师德是当代师德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当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教师个人品德修养的动力源泉。当代师德建设应继承“自我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等优良师德传统,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恪尽职守、服务学生,严谨笃学、不断创新等师德观念,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严谨治学、教学相长等师德内容和师德建设领导体制、评估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上创新。

关键词:师德; 继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2-0029-03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在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已成为教育系统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一、继承中华传统师德的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教师的特殊地位,传统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德、业、学、识、品、行诸方面的要求,而且还上升到劝君臣、正民风、安邦国的高度。因此,继承中华传统师德对于当代师德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继承传统师德是当代师德建设的客观需要

中华传统师德是中华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为我们今天的师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热爱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师德风范,历久而弥新,是当代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离开对传统师德的继承和弘扬,师德建设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中华民族的根,短时期内难以达到人民大众和时代的要求。

2.继承传统师德是当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新世纪新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传统师德所倡导的公正、仁慈、敬业、奉献等伦理精神,是当代教师职业伦理的精神支柱。其中,公正是教师人格的脊梁,只有做到对人对事公平正直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仁慈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富有爱心和耐心、宽容和冷静的教师才能获得学生衷心的爱戴;敬业是指教师敬重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和尊严,只有竭尽全力提高职业标准的教师,才能争取学生的信赖;奉献是指教师对社会、他人的道德责任,只有淡泊名利、勇于奉献的教师,才能获得全社会的尊重。

3.继承传统师德是当代教师个人品德修养的动力源泉

传统师德体现了教师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道德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寄予教师的厚望,也是教师个人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新时期,时代赋予了教师新的历史使命,社会对教师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继承师德传统,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品德修养。因为传统师德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成为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完善个人人格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推

进力量。

二、中华传统师德的继承

中华传统师德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墨、法、道、佛诸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当代师德建设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主要应继承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注重自我修养,强调为人师表

中华民族传统师德注重教师个人修养,提倡道德理想,超越得失,淡泊名利,强调为人师表。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必须“立志乐道,甘于奉献”。古人说,“人无志,无以立”。孔子提出,“士志于道”[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仅仅立志还不够,还须达到乐道的境界,即心甘情愿地为理想而献身,慷慨奉献社会。其次是“自克自省,其独必慎”。为人师表的核心是要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和规范,贵在自觉。孔子特别强调要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4],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时,先要“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他认为善于自克才是道德修养高的标志,“克己复礼为仁”[6]。孟子提出“反求诸己”,对任何得不到预期结果的行为,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7]仅此还不够,他进一步提出“慎独”,即在无人独处的时候,依然能谨慎不苟地严格遵守道德规范,不违背原则,自觉为善,自觉拒恶。再次是“改过迁善,自美其身”。为人师表,应有改过迁善的勇气。所谓“知耻近乎勇”[8]、“过,则勿惮改”[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0]。“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1]。强调改过自新。

2.倡导以身作则,强调言传身教

传统师德十分重视教师的楷模作用和道德威信,强调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认为,无论从政还是为师,都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行为不端正,就不能匡正别人;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2]。只要为师为长者做出榜样和表率来,别人自然会跟着学。如果教师只重言教,“不能正其身”,就会使学生感到教师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而失去教育的力量。孟子也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认为“教者必以正”。汉代董仲舒要求教师加强修养,以身作则,“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杨雄更明确地提出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师者,人之模范也”。王夫之认为,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陶冶和感化学生的根本。

3.讲求学而不厌,强调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可宝贵的品格,是一种崇高的修养和精神境界,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以品格的影响和熏陶。孔子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教育,既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也是他对教师提出的至理名言。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3]”子贡称道夫子:“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14]。孔子要求教师对自己知识的长进永不满足,虚心学习,不断进取,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正如他所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5]他认为谦虚好学是教师应有的品质,提倡“每事问”,“学无常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6]。他躬行实践,学而不厌,为后世树立了师德风范。

4.重视爱护学生,强调无私无隐

爱护和关心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是传统师德的重要内容。孔子一生,爱护学生,忠于职守,不隐其学,提出“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的至理名言。他对学生真诚无私,传授知识毫无保留。正如他所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17]。他對学生寄予厚望:“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18]。并及时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严厉批评,绝不姑息迁就。正因为孔子爱护学生,真诚无私地对待每个学生,才使得师生之间真诚团结、平等无间、情深意笃。荀子传承了孔子“当仁不让”的精神,留下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名言,鼓励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柳宗元主张“交以为师”,以师为友,把师生关系变为师友关系,取长补短,相互为师。这表现了做教师的学术气度和对学生的真爱。

三、当代师德的创新

在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社会对师德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师德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现实与理想、继承与创新,已成为教师教育、教师群体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当代师德建设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

1.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前提。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师德意识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当代师德建设应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背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世界各国师德文化成果为参照,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培育具有中国风格、富于现代化气息的新时期的师德。主要应树立以下几个观念:一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做学生政治方向的引路人,专业学习的培养人,健康心理的塑造人,关爱学生的热心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二是恪尽职守、全心全意服务学生的观念。以对祖国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境界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以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同和热爱,忠实履行教师职责,对学生充满爱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教育学生成长成才。三是严谨笃学、不断创新的观念。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深的学术造诣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良好的的道德风尚言传身教,教育、感染、培养学生,成为最受学生尊敬和最值得学生信赖的人。四是明是非、知荣辱的观念。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师做人的标杆,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和发展。

2.内容创新

内容创新是关键。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既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希望,也是时代对师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当代师德的内涵应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

(1)弘扬奉献精神,坚持爱岗敬业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核心。教师岗位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岗位,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默默耕耘的敬业者。教师职业的特定内涵,就预示着奉献精神是教师生涯的主旋律。每一个从业者不仅要爱自己的岗位,而且始终要有像燃烧的蜡烛向世人承诺着光明与奉献的坦荡胸怀,面对声色犬马、滚滚红尘,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磨难,抗得住诱惑,以一颗赤诚之心,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始终做到敬业勤业、精业创业,无私奉献。

(2)弘扬乐教善教精神,坚持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关键。教书育人,就是通过教书,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既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教师的社会责任。古人把教师的职责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三条,归根到底还是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对为师者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发现问题的启示人、解决问题的参与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弘扬师爱精神,坚持关爱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是当代师德建设的根本。常言道:“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的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学生的爱。教师的爱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就是履行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怀有心理问题学生,关爱受挫折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与就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教。

(4)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严谨治学严谨治学是师德建设的重点。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智力资源的开发者,重要的是要严谨治学,因为它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担当教育使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要坚持严谨笃学、博学知新、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端正教风和学术风气,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抵制和反对学术腐败。

(5)弘扬克骄防矜精神,坚持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传统师德对师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19]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而知道自己不足;教师通过施教而知道自己有不甚明了之处。学生知不足,就会反省自己,奋发学习;教师知不足,就会自强不息,增益其所不能。这就是教学相长。在当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准确地传授知识,增益学生之不足,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补己之短。教师的科研课题应吸收学生参加,在研究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是保障。根据当今时代特点和道德进步的要求,亟需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因地、因校制宜,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一是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二是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的领导体制,形成党委领导、行政主抓、工会协助、群众参与的和谐工作局面;三是建立师德建设评估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纳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四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相关政策,奖优罚劣,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五是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评选表彰和奖励师德先进个人和标兵,发现、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唯德是尚、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汤恩佳,朱仁夫.孔子读本[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238.

[2][5][13][15][17]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7:85,126,130,131,131.

[3][4][6][7][8][9][10][11][12][14][16][18][19]张葆全.论语通译[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324,321,317,316,320,

320,321,325,322,315,320,316,316.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继承师德创新
致良知与师德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