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结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
2008-09-27吴海东
吴海东
关键词颈性眩晕按摩治疗中药治疗
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主要由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病人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颈部疼痛或酸楚不适,重者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上肢无力、突然摔倒等一系列症状。本病属中医的“项筋急”、“项肩病”、“眩晕”范畴,笔者采用按摩、中药熏蒸,重者辅以中药汤剂治疗此病,获得良好疗效。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我诊所对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本法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中,男49例,女71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0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3天。
2诊断标准
①颈部疼痛、酸楚不适;②第6颈椎以上棘突有偏歪,其侧有压痛;③眩晕症状出现,其程度随颈部体位改变而改变,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等症;④颈椎x片显示:骨质增生、颈椎生理弧度变直;⑤经颅多普勒(TCD)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3治疗方法
3.1按摩
3.1.1基础手法:患者端坐,医者立其后,先以揉按法、捏拿法、推法、滚法施术于颈项、肩背及后枕部,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然后提弹分拨颈肩筋,先用双手中指沿斜角肌、斜方肌纤维自上而下施滑推手法,同时在有条索状及硬块处进行揉按、分拨以解除酸楚不适或疼痛,继而用弹筋法提弹斜方肌1~2次,解除痉挛,消除疼痛,取穴,点按风府、哑门、天柱、大柱、肩中俞、百会、太阳等,捏拿风池、肩井、脑空,时间共约15min。
3.1.2旋转复位法:以患者C3棘突偏右为例,体位同上,挺直腰部,颈项及肩部放松,医者左臂绕过患者颈部环抱于患者下颌,用胸部抵住患者后枕部,右手拇指抵住C3棘突右侧,令患者颈前屈30°,向左旋至最大幅度稍缓,突然施力向左上方提拉,同时右手拇指向左侧挤推,可听到数个轻脆响声,立即回旋颈部,缓慢减轻上提之力。
3.1.3牵引下按摩:患者坐位,用颌枕带牵引,牵引力适中,牵引角度根据患者颈椎曲度变化情况而定,医者立其后,以双拇指挤推法施于颈部三线(颈椎两侧线、后正中线),侧线起于风池穴、下止于肩外俞;正中线起于风府穴、止于大椎穴。施术3~5遍,操作过程中常可听到小关节松解的声音,接着医者一手五指分开,扶于患者后枕部,使头颈向左右两侧旋转30°左右,另手拇指在棘突两侧施用揉拨复合手法以患侧为主,遇压痛点、筋节、条索处多揉多拨,然后,在颈部施用摩法以温热、皮肤微红为度,最后以叩击法结束治疗,此治疗方法以10天为1个疗程。
3.2中药熏蒸患者仰卧于熏蒸床上,充分暴露颈部。熏蒸温度以42°为最佳,每次30分钟,每日按摩后熏蒸1次。方药:当归20g,红花15g,川芎15g,丹参20g,鸡血藤25g,马前子15g,威灵仙20g,草乌15g,乳香20g,没药20g,元胡25g,羌活15g,防风15g,桂枝20g,麻黄30g,葛根30g。
4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
4.1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TE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良好;②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时有轻度不适,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③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变,TCD检查治疗前后无改变。
4.2结果本组病例中,治疗时间最短2天,最长30天,在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后,按上述标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治愈80例、好转32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93.3%,两个疗程后又有23例治愈,未愈2例,总有效率98.3%,而最后所有患者总有效率99.2%。
5讨论
按摩结合中药熏蒸治疗颈性眩晕是一种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疗效显著、安全无创伤而颇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按摩之基础手法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改善组织营养、减轻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的刺激作用;旋转复位法:在颈椎前屈和旋转的同时,能使椎间孔受到牵张,加上调颈的力量落在此点上,因而能使病变颈椎的椎间孔张开,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调整了颈椎与椎动脉的生理平衡,同时,本法以调节脊柱的内外平衡原理,达到使错位的关节复位;牵引下按摩:能够促进椎间盘还纳,松解并矫正椎间小关节,扩大椎间隙,使迂曲的椎动脉得以伸展。配合采用中药熏蒸局部渗透,可使药物直达病所,通过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善脑部供血,起到祛风除湿、化瘀散结、利水消肿及疏经通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