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课堂氛围二三法
2008-08-23张旭
张 旭
课堂气氛不好,学生不感兴趣,上课效果就不好。老师枉费口舌,学生无动于衷。对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知识的多样性,一旦造成这种局势,后果不堪设想。
在新形式课改的催化之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即改变几个偏向:只重语言文字,不重美感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内灌输,不重课外开发;只重应试考试,不重培养素质。塑造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高素质学生,对于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考验。
古人云:“善学不如乐学”。教师对学生的传授主要的途径还是课堂。无论是接受知识和技能,还是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最佳的前提应属学生“乐于接受”。传授知识很重要,这一点在我们老师的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自然,我们老师都会做好这一点,这只是站在一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如何开启学生这道“乐学”之门,这才是处理好问题的关键。才能真正的把学生放回到主体的位置上,那样就不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这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痛苦反思后的必然选择。
开启这道“乐学”之门,也就是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营造一种师生默契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空间,也是他们展现才华的舞台。
一、设下悬念,导入课文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篇课文导入精彩也就意味着你已经成功了一半。这种方法是最好运用也是收效甚佳的方法之一。试想如果课前开篇淡如水,上来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某某课”。听惯了这句话的学子们哪儿会还有什么兴趣和激情可言。说这句话的同时已经就拉下了教师“一人堂”的序幕。从这句话学生接到的信息就是“你们听我的”。所以上来你就失败了。最好导入课文时设下一个与本文密切相关的疑问或悬念,让学生注意。这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存有好奇心的学生就会提起精神努力探求这个问题了。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就是主动参与了进去,打开了“乐学”之门。例如在《时间的脚步》这一课。这是一篇说明文,而且语言不易理解,初读起来还有些零乱。而实际上作者主要是说明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抓住这个核心,在导入时你就可以随意拿来一块石头放在手中提问“谁能猜对形成我手中的这块石头需要多长时间?”学生一听傻了眼,对于平时再熟悉不过的小石头感了兴趣,众说纷纭。这回再让他们研读课文,他们就表现得很积极,这节课就会改变说明文枯燥乏味的特点,获得成功。
二、多变的课堂形式
曾经有一部深受所有学生喜爱的电影叫《百变金刚》,里面除了周星弛搞笑的语言外,就是作者奇思妙想塑造了一个“百变人”的形象,让人拍手叫绝。实际上,他迎求了学生好奇、好新的心理。上课也一样,中国课改前的课堂千篇一律,老师讲得津津乐道,学生板板正正地求取真经。然而时代已经步入了因特尔深入千家万户的时代,回首这种课堂已经变成了陈年老醋。为了符合学生求奇、求新的心理,所以课堂形式的改革也迫在眉睫。正如小平同志讲的“解放思想,大胆去干”放在这里也适用。如果你做到了,那你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百变导演”,课堂就是你的杰作。例如文言文教学比较乏味。这种古人留下的精髓,我们老师怀着敬佩的心情有板有眼的讲解着,也是满口的之乎者也。然而学生们除了背诵以外,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如果我们变换一下课堂形式,大胆尝试,把它改编成现代短剧。你会
有异想不到的收获。像《石壕吏》《寓言四则》等等都可编成短剧来演。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你想,这样人人参与他们还会没有积极性吗?那种经过他们思考加工的内容不比灌输的记忆深刻吗?再例如学生不感兴趣的说明文,也可以采取其他的形式。像《桥之美》这篇自读说明文。这篇文章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文章也是一名著名的画家向人介绍美术知识的。审美?很抽象如何讲解?很不容易。既然这样,索性把它变成一堂“美术课”,又未尝不可呢。先给学生二十分钟的时间画一座有桥的图画。看谁画得好,给予不同的评分。那么学生就会想为什么别人比我的分高?到底有什么标准?这回,再自己读课文或教师讲解,学生经历一个不懂到懂的过程理解自然更透彻。审美在潜移默化中不就自然培养了吗。同时,我们老师也可以偷个“懒”。
另外,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和学生分组讨论也是很好的方法。
三、教师语言的魅力
教师课堂语言表现力强,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安塞腰鼓》这一课,文章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很有表现力。如果老师能够感情激昂的给学生范读,这种现场的气氛,要比录音机更有折服力。同时,学生会对你更加信服,无意中,自然成了他们的榜样。他们就不会羞于开口,也会放声融入感情去读,打开“乐学”之门。另外,课堂评价的语言也要讲方式。课堂上少出现“他说得还不对”。把它换成“他说得已经很不错了,谁能再完善一下?”这样既保留了他的面子,更重要的是,鼓励了他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幽默的语言也能成为课堂气氛的调节剂。
总之,不管运用怎样的方法,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师生默契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这里迸发,遨游在快乐语文的殿堂之中。这样,你会发现不但学生喜欢了你,你也分享了许多快乐。你这只蜡烛不仅照亮了别人,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作者单位:河北三河市冶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