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教育管理创新
2008-07-30迟荣国
迟荣国
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源头。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同时也存在着理念、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弊端。加快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和实践探索,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实际,结合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内涵和方向,特提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路。
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的弊端
中国经过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高等教育也随之而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从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外部形势来看,市场经济的完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法制化等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无论是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还是人们的管理理念,无论是管理队伍和制度建设,还是管理方法和手段都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总体看来,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滞后。这一点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落后的众多因素之源,比如把高等教育当成纯粹的国家的事业,政府角色定位不妥,控制代替了监管,从计划招生到教育管理目标、内容、方法等实行政府决定一切;在高等教育的属性上,只承认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对学生不够重视,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做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行政教学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不重视学生个性和自我人格的发展,忽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对教师和知识分子不够尊重,在许多大学中行政官僚占据了决策的位置,教师和科研人员反而居于次要的位置;在管理工作中,不注重“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的管理内涵,谋事老套路,处事老经验,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主动研究新情况,陈旧的管理理念保护了落后的管理方式。
其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僵化。从管理体制的内在特性角度来说,管理体制应该充分体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高等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往往成了上级主管部门旨意的复制品,学校的领导与管理维系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政令。国家对学校统得太多,管得太死,学校只是执行机构,学校管理不能自主化,缺乏应有的管理权、组织权、分配权、交换权、成本核算权以及教育资金筹措权等,学校组织管理责权利失调,压抑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是在相对静止,固定化的模式中求生存,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内涵与方向
创新思想及创新理论最初发端于微观经济领域,尤其是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而言。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与交流,创新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由最初在经济领域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转向社会创新,即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从一般意义上讲,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资源整合以达到目标与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的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高等教育创新的实质是教育领域为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对教育的各方面所进行的深刻变革及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化。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知识、传承文明、批判和引领社会的重要任务。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尤显出其重要意义。一方面时代呼唤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创新为其他方面的创新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而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于一身的高等学校,尤其是一些教学科研型大学,“能够很好地整合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的各个方面,被称之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辐射源”,在国家创新体系,尤其是知识创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的先进经验,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目标取向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人本化方向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是新时期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就是要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坚持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即根据人的本性来确定教育内容,将人的发展需要融入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使其更为大学生所接受,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即针对教师的“人本化管理”,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化方向 高等学校应该遵照国家法律、政策的规定,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独立自主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政教分开,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市场的调节作用渗透到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真正使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动力,这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自身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活力的内在要求。
信息化方向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这就决定了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随着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管理者搜集信息的途径被大大拓宽,组织沟通的渠道也变得更为通畅。管理者可以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系统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结合整体规划和实际情况,科学的规范信息流程和管理流程,更好的发挥信息资源的决策功能和管理功能。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路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是现阶段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充分认识管理创新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的同时,结合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内涵和方向,特提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路。
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将对学校培养计划、教学组织形式、学籍管理、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后勤管理等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倡导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弹性制,以学分制为主要特征,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学生提前或延长学业年限,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和学习方式上有较多的自主性。其次要变革人才评价模式,在过去,教师习惯向学生单方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这些传统观念和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必须建立灵活的评价体系,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和完善。再次,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估与督导制度。这一制度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正确的办学方向,体现了质量管理的思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师资培养的目标、机制和模式进行创新
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职工管理中,高校应坚持“以教师为本”,坚持名师出名校的理念,着力实现“官本位”向“学术本位”的转变。为此,高校应把教师作为办学的主体,让教师参加学校的各项管理,学校的各项制度、政策都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在进修、出国考察、疗养、表彰、晋升等方面,给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重奖。同时,对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方面要实现创新,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为支撑。要强化管理责任,弱化行政权利,把大量校务的审定权交给以教师代表为主体的各种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在学校党政班子的支持下,集体行使学术、发展、建章立制等方面的重要决策权,突出高层次人才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在高等教育管理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它对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尽可能的弱化规范性,增强启发性。在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方面,不宜太多的用规范的方式指令,要求学生怎么去做,做什么,而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应该尽可能多的给与指导性的意见,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四)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创新教学管理系统
加快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可明显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推行弹性管理制度特别是学分制的实施,要求建立起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信息服务体系,准确及时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信息监控,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在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中,注重发挥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互动,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在“四个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得以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性质得以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得以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得以强化。(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