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08-07-24陈玉夏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6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陈玉夏

【摘要】教师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笔者提出五种情感教育的方法:培养情感,自然陶冶;热爱学生,以情动情;朗读课文,以情感人;创设情境,以情治情;剖析文路,以情激情。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师情感;语文教学

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观体验。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把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比喻池塘与水的关系,指出:犹如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当代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尼尔认为,当今有很多学校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情感教育。事实上,情绪、情感对人的影响远比智力大;教育只有培养会爱的人才能改革社会。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这表明了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表明,学生的情感波动起伏较大,自控能力较差,有的心理学形象地称之为“暴风雨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有了进一步增强,但发展很不平衡,学生中难免要出现一些非正式的以情感为纽带的小群体,出现一些轻微乃至中度的厌学反应,容易接受一些流行的审美标准和趣味。如果顺其自然不使用情感教育的独特功能,就会使一些学生渐渐的失去求知的渴望、道德的约束和审美的趣味。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具有进行情感教育的“先天性”优势。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吸引作用。这种吸引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动力。《学记》中所提出的“疾其师而隐其学”(即讨厌老师而不学习该老师传授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反复证明。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若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并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境界。

教师的情感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不同情感可以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老师在课堂上的冷漠、埋怨、烦躁等情绪,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减弱,遏制了学生的认知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注意这一点,并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情感来刺激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语文教学的各项训练和活动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情感,自然陶冶

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培养学生情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地滋养了万物,万物都是大地之子,人类也是。对大自然的真挚情感是人类情感中最原始、纯真的一种。犹如对母亲的那份情感一样,她们都是我们情感产生的原动力,其中不带任何人为的因素。从没听说哪种对大自然的歌咏之情是虚假的、做作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情景教学,用自己强烈的情绪感染学生,使之得到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风烟具净,天山共色”的明丽;“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纯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壮阔,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铸就了千姿百态的种种神奇。我们要用各种方式感染学生,让其体验不同的自然美。

二、热爱学生,以情动情

爱是人的一种积极的高尚的情感。教师品德修养中极重要的一条是真诚地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教师要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例如,教师以饱满的情绪走上讲台,使学生有振奋的精神出现,产生教育上的共鸣;叫学生回答问题后说一声“请坐下”,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地给以启发、指点,使学生能够完成任务,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真诚的表扬,使他们内心的喜悦上升到进一步努力学习上来;对有“不良”的行为的学生,应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使他们产生学习上的积极的情感。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爱的满足之后,便会尊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学生的这种爱的回报的激励下,会更加爱护学生,更加投入教育工作。这样,教师和学生就能建立起真正的情感。

教师真诚地热爱学生,学生由衷地尊敬教师,这种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教读《小桔灯》这一课时,有一位学生向教师提问:“小姑娘怎么会做‘小桔灯?”当教师询问起提问的理由时,这位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她家里穷,连吃饭都有问题,哪里有钱买桔子?年龄小,只有八九岁,怎么会做小桔灯?”此时,班上的学生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桔子是她爸爸朋友送的,是医学院的学生送的,是她家的亲戚送的,做桔灯的技术是她妈妈教的。教师对学生的发言都予以肯定,又补充了一点意见:“1945年,中国正值‘黎明前的黑暗,小姑娘的那个小山村很贫穷,没有电灯,穷苦人家也买不起手电筒,黑夜,用小桔灯引路,倒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家里穷了,孩子早就当家了。”这个例子表明,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能够内化为学生学习中的积极的情感。

三、朗读课文,以情感人

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付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付诸听觉的有声语言。朗读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重要语言形式。通过有表情的朗读,细细体会语言的韵味,可以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氛围之中,亲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身心受到陶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名作。为了用艺术感染学生,教师可以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如听配乐朗诵,从听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看有关江南风景的图画、照片,从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要求学生以轻松愉快的语调,力求把大自然的景色美和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感读出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学生好象进入了这六幅优美的风景画中,读出了作者被美景所陶醉的欢乐心情。“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通过多次朗读,一幅生动鲜明的乐鸟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不由自主感受到了太守之乐不仅在于自然景色的优美,更重要的还在于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有表情的朗读,可以陶冶思想情感,进行审美教育。《沁园春·雪》里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风光。《回延安》中的“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的延安崭新面貌。《岳阳楼记》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洞庭湖光山色。《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西湖早春胜景。《入若耶溪》中的“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因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夏日幽美景象……朗读吟诵这些优美动人的诗文,学生能不产生愉悦的审美情感吗?怎能不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师的情感是通过有声的语言和形体语言(动作表情、神态等)来实施教学活动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育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运用准确的有声语言和恰当的形体语言。如在上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教师那亲切和蔼的面容,充满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柔和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春的魅力和对春的憧憬。而讲都德《最后一课》时,老师则自然地流露出一种悲愤和深重感,语调要抑扬顿挫且富有感染力,让学生从小弗郎士身上感受到祖国的可爱,自由的可贵。在教学艺术运用中,教师的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恰当的情感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渗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教学双方情感交流的互动,对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持久,对培育学生相应的情感和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创设情境,以情冶情

学生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通过氛围的渲染,情境的体验,来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陶冶学生的情感。如学习《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教师在导入课文时说道:“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古代,我国有多种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桥梁建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赵州桥距今1300多年,卢沟桥距今已810年。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我国又建成了‘长虹大桥、‘双曲大桥,表明了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石拱桥在交通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里运用语言描绘情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学生自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为我国桥梁建筑能有这样光辉的成就而感到骄傲。

学贵有疑,疑问是思维的源泉,质疑是进行情感迁移的良好契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读《海燕》这一课,教师向学生提出:“同样是描写海燕飞的姿态,为什么郑振铎写的海燕用‘斜斥、一打(海水)、飞着飞着等词语,而高尔基写的《海燕》中用的是‘高傲、掠起(波浪)、穿过(乌云)等词语?能不能互相调换?为什么?”经过热烈争论之后,学生认识到:前者描写了海燕的动作与神态,赞美她为“海上英雄”,借托小燕子抒发思念故国故土的深情;后者用象征的手法,表现海燕的英勇无畏,热情地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两者都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师这样的释疑,既可以满足学生求知、求趣、求实的心理需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亦把学生引导到对课文思想教育意义的深层理解,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五、剖析文路,以情激情

刘勰说:“情者,文之径。”作者的情感必然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表达方法都寄寓着作者丰富而具体的情感。以《骆驼祥子》为例,作者行文的思路是十分明晰的,即烈日下的祥子—暴雨下的祥子。首先,文章对“烈日”作了竭力渲染:早晨,“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时近中午,太阳“到处闪眼”,整个空间像“一面极大的火镜”。在如此酷热的天气里,祥子两次“拉上个买卖”,他“腻烦”、“焦躁”、“昏昏沉沉”、“恶心”。接着,文章着力描写了祥子在“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一个水世界”中拉车的情景。而此时的祥子“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半死不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通过文路的分析,学生不难体味到祥子为生存而“挣命”的现实,了解到旧社会城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到作者揭示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思想感情。又如《曼哈顿街头夜景》这一课,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曼哈顿街头的繁华,同街头一角一位老人的孤苦形成对比,点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有些人可以荣华富贵,更多的人逃不脱贫穷的命运”。在第二段中,这位老人的六个“比不上”和四个“可能”,也形成对比,把资本主义动荡不安,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浓缩”到这位老人身上,含义是极其深刻的。这篇课文共两段,过渡自然,思路清晰,通过两个画面、两种景象的鲜明对比,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反映了作者对美国社会贫富悬殊现象的不满和感慨。由于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入情”,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便沟通起来,无比憎恶资本主义社会。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找到作品思路的情感结构,仔细分析课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深入地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以便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情感陶冶,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以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情感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