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的五大支柱
2008-05-16张星蒲传新
张 星 蒲传新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的阐述分析,结合实际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对如何加强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管理体系建设展开讨论,同时探讨和研究了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的五项主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五大支柱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44-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六项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本文以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入手,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的五大支柱,为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效果提供思考和借鉴。
1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现状研究
目前,我国大学生运动员按招生运作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专业体育高校在校大学生、普通高校体育特招生、专业体工队转高校生、挂靠高校读书仍在训练队训练的学生。这部分大学生运动员中的大多数人从很小就进入专业队进行训练,由于大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和管理相对独立,过多的时间用于体育训练,主要精力放在为学校、为省队、为国家争得荣誉上,欠缺普通大学生应该享有的大学学习生活的节奏和规律,缺少与普通大学生的交流和来往,投入学习时间较少、专业学习基础薄弱、融入大学校园生活不足等原因,加之,形式单一,仅有形势政策课等传统的教育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欠缺的现状。2006年在对陕西省2000位大学生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运动员对部分单项思想教育的效果评价仅为“成效一般”(表1)。
从表1中不难看出,只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促使其确立信仰的最主要因素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引导或身边党员的影响或校园政治氛围影响。大学生认为对其政治观点形成过程产生影响的主要渠道来自学校政治理论教育和政工干部的思想教育。由此可见,这种传统的、让大学生运动员被动接受的、以灌输和说教为主要形式的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影响是比较弱的。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努力探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从而提高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性、感染力,势在必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将自我教育第一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非常适时地提了出来,为我们探索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大学生运动员更加自主、能动的教育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依据。
2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
2.1加强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是提升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改变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现状的有效途径同时,加强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也能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和规律、更好地融入到班级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融入到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从而彻底改变大学生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2.2自我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要补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在对个人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而是通过自我教育达到非被动教育的状态。
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是大学生运动员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运动员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自我教育是主动型教育,是大学生运动员内在动力作用的提高自身素质和思想修养的过程,是对被动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要补充。自我教育的作用在于教育自我,而教育自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使大学生运动员更加主动地适应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
2.3自我教育是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大学生运动员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运动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思想表现参差不齐的新特点。如何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自觉抵御各种负面的影响,关键是通过正确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使大学生运动员能够自觉、自醒、主动地改造自己的主观思想、认清目标,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大学生运动员的要求标准,夯实基础、苦练内功,自觉地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充分体现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自我教育是大学生运动员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的五大支柱
3.1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的创新手段——“四位一体”的第一责任人制班级是大学生运动员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要组织载体。因此,在班级中以学生党员和班团干部等骨干为主,通过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挑大梁,在工作中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自主意识,不断在总结与碰撞中摸索管理经验、提升综合能力,不失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如在大学生运动员的体育班建立的“以班长、团支书、舍长、党员”为第一责任人的“四位一体”的责任人制度,为大学生运动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平台,也使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思想素质得到升华。
3.2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的激励机制——主题自我教育体系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在大学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主题自我教育体系,发挥榜样的育人功效,通过与身边的生动事例作比较,使大学生运动员在对比中重新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从而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矫正自我。鼓励大学生运动员参与到普通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大学生运动员成为活动主体,通过感受身边同学的经历和经验教训,结合自身参加活动的感受,从而达到自我反省、自发进取、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功效。为了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提升大学生素质,可以尝试在大学生运动员中倡导“我诚信我生存”的理念,同时在贷款大学生运动员中举办“自强不息与诚信教育报告会”、“毕业生追忆似水流年报告会”、“亲身经历三分钟报告会”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使大学生运动员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3.3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的载体——清新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运动员是校园文体活动中的活跃分子,他们利用自己在文体活动上的特长,参与策划、组织、协调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运动员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受益者,同时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个性、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因此,积极营造清新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协调认知、引导思想等育人功能,是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的前提保障。
3.4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力量——学生社团融趣味性、学术性、专业性于一身的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因共同兴趣爱好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团体,也是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
大学生运动员构思、策划与组织、管理社团活动的过程,正是他们养成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不断规范自我角色、完善自我个性、提升自我境界、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一个优秀社团的成员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与社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的过程中,社团成员在共同信念的鼓舞下,内心从归属感到认同感,从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到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优秀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如在大学生运动员中成立普法社团、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社团组织使学生们的组织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统筹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为大学生运动员的全面成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他们和谐融入大学生活及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也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5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的延伸——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活动
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服务功能,积极倡导大学生运动员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他们了解社会,提高思想认识;有利于大学生运动员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他们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有利于大学生运动员拓宽知识面,促进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运动员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是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运动员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开展社会实践、大学生运动员志愿者活动阵地化、层次化、日常化,发挥大学生运动员的文体特长,到基层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单位进行专项体育活动的培训,开展“体育技能下基层”的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开展社会实践、大学生运动员志愿者活动阵地化、层次化、日常化,发挥大学生运动员的文体特长,到基层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单位进行专项体育活动的培训,开展“体育技能下基层”的专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运动员在服务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本领,在自觉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证明,这是大学生运动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的一条有效途径。
4结语
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是融学生自主意识、学校引导教育、社会共同关注为一体的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是大学生运动员学习生活成功与否的重要参考系数。同时,自我教育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不断调整和优化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在主动参与的动态活动中不知不觉受到影响和教育,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高校管理者的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员论文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著.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思考与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 [A]阿尔伯特·哈伯德著,陈书凯,编译.自动自发.
[4] 苏亚拉.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
[5] 杨玲.高校素质教育现状及必须关注的关键环节[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6] 彭凌.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关于重庆科技学院教育模式变革的调查与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7(1).
[7] 郑式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8] 邢宝君.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9] 陈晓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性原则,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4).
[10] 周笑梅,吴晓民.略论自我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
[11] 仇军.21世纪大学体育的使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4).
[12] 林祖明,贾爱萍,方新普.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员个性心理分析[J].体育函授通讯,1994.
[13] 刘维清.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之窗——东南大学百年体育的历程和经验徐南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