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课程背景下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2008-05-14刘玉祥汤广秀
刘玉祥 汤广秀
“校本研修”是伴随新课程出现的一种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模式,是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我校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以“科教一体,互动双赢”为原则,积极思考和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使校本研修的过程真正成为我校教师主动实践、认真反思、积极创造的过程,实现了“学校整体发展与师生个体成功的和谐统一”。
一、依托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的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教研成果、解决实际问题,并将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研,即研究,是指探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是“求是”的过程,通过研究促进学校按规律办教育;修,即修身、修学问,是指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和锻炼,通过修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利用内部教师资源,采取教师互动交流式的学习模式,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我校构建的校本研修模式,简称为“一三六三”校本研修工程,即“一个理念、三大管理系统、六大发展平台、三项校本培训”。
(一)确立一个“和谐教育理念”,增强校本研修的思想性
我校是2000年9月由一所中等师范学校转制而成的农村普通高中。当时,教龄不足3年的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骨干教师甚少(仅2名区级骨干,后全部调出),干部、教师缺乏高中教育教学经验,同时,面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师普遍感到极其困惑。对此,我校领导班子在广泛调研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办学理念,即:创建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创设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实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实现学校整体发展与师生个体成功的和谐统一。“和谐教育”办学理念,既是校本研修的出发点,也是校本研修的落脚点。我们的具体措施为:把教育科研作为“立校之本、兴师之策”,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中心,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激活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内部需求,调动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构建三大 “课程管理系统”,增强校本研修的组织性
面对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我校重构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提高课程管理力。我们在原有行政管理组织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重组,成立了课程研发与管理委员会,建立了3个课程管理系统,即教学管理系统、校本管理系统、服务保障系统。校本研修部是教学管理系统中6个管理部门之一,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学校教科室为管理中心,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研修核心,以课堂为研修主要阵地,全体教师互动合作研修。校本研修部的设立,改变了以往继续教育与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分离的管理状况,保证了校本研修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稳步、规范、全面、深入地开展。
(三)搭建六大“教师发展平台”,增强校本研修的可操作性
校本研修的价值不是直接给教师多少结果,而是引发教师多思考,最终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从而让教师学会研究。
1.搭建教师理论学习的平台,创造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我校提倡教师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刊物上的文章,及时了解同行们对于教育最前沿的思考和探索,结合课标的理念进行内化。学校为每位教师购置了《新课程与学校发展》、《不跪着教书》、《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以及于丹的《庄子心得》和《论语心得》等书籍。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扩大了教师的研究视野,提升了教师校本研修的操作能力。
2.搭建教师专业引领的平台,创设教师与专家对话的情景。我校多次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如请北京教科院王宝祥教授讲“现代教师的素质”,引导教师进行角色定位;北京教育学院梅汝莉教授讲“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我专业发展;请区进校陈瑞颖副校长讲“如何进行案例研究”,帮助教师掌握研修方法;请区进校张怀安副校长讲“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教师掌握课堂评价标准等。
3.搭建教师教育科研的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探讨与对话。我校倡导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引导教师要树立“三种意识”,即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成果意识;抓住“五个环节”,即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在此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再进行新一轮研究;学校定期组织召开研究交流会和成果展示会;编辑出版优秀论文集;积极向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和各征文部门推荐论文,为教师的科研成果输出提供条件。
4.搭建教师成果展示的平台,激发和满足教师研修的内部需求。只有运用科学的手段,提高科研的含量,才能增强校本研修的实效。为了激活教师的教研和科研热情,我校每年开展一次“评、论、展、彰”四位一体的教科研月活动。活动包括:评选论文、亮点展示、专题论坛、表彰教科研先进集体和个人等,教科研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辐射面广,教职工自己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得到展示和推广,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也推动了学校整体向前发展。
5.搭建教师系统化校本研修平台,激活教师对研修过程的思辨性。我校提倡教师作教育教学叙事研究,为每位教师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手册》,帮助教师记录学习反思、交流互动、行动研究、教学重建等轨迹,提升自己的专业精神,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完善自己的教育系统知识体系,使自己逐渐发展成为自修型、合作型的教师。
6.搭建教师学习共享性平台,拓展教师校本研修视野。针对教师缺乏相应的高中管理、教育、教学经验的实际问题,我们依靠我校聘请本区知名教师为学科教学顾问,对各科教学进行具体指导;依靠区进修学校各部门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另外,我校还依托教育科研权威机构,聘请了教科研顾问、教学管理顾问对我校全面指导,此举达到了借外力、练内功、求发展的目标。
(四)开展三项“校本研修培训”,增强校本研修的针对性
1.开展面向青年教师的适应性培训。我校于2001年8月启动了青年教师培养的“1358工程”,即通过校本培训,使青年教师“1年站稳讲台,3年成为合格教师,5年成为校级骨干教师,8年成为区级骨干教师”。
2.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发展性培训。开展校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科研和教研两种方式,有效地促进教师不断思考和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进行研究,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促进专业成长。
3.开展面向骨干教师的主体性培训。一直以来,针对骨干教师队伍薄弱的实际问题,学校制定了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加强对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确保我校骨干教师的规模不断扩大。
二、践行“科教一体”,实现“互动双赢”
转制7年来,在依托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过程中,我校做了大量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通过校本研修,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
由于教师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取得了许多课改的成果。“十五”期间,我校独立承担了市级规划课题《关于农村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研究》,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研究,构建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修空间,我校先后开设了“我学我说——疯狂英语”、“经典赏析”、“走近科学”等校本课程。
(二)通过校本研修,教师队伍迅速成长
到目前为止,我校以教书之星、育人之星、市区校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等构成的骨干群体已经形成,并发挥出巨大的示范、导向和拉动功能。近3年,我校共计输出副校级以上干部8人;2007年,市区级骨干教师评选中,我校10名教师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其中3名教师被推荐为市级骨干教师。
(三)通过校本研修,学校整体得到长足发展
我校经过转制后一年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了“科教一体,互动双赢”的教科研原则,回答了科研与教研的地位和关系问题,揭示了教科研的本质和规律。遵循“科教一体,互动双赢”的教科研原则,我们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构建了以校本理论、校本氛围、校本精神和校本人才标准为内容的校本文化;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社会测评满意率达98%以上,在房山区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中连续获得一等奖;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服务水平、保障能力等各方面均达到了区内的较高水平,跨入了房山区优质高中校的行列。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