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改革催生学校活力与特色

2008-05-14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4期
关键词:校园网育人改革

吴 乔

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着实加大了学校对课程教学管理的自主权,带给教师的是更为宽阔的实践创新平台。前不久,我有幸走进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参加了该校承办的“顺义区高中课改走进样本校”系列活动现场会,大会的主题是“专家走进课堂,引领实践反思”。我关注的是实践反思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到底聚焦了哪些值得研讨的问题。学校梳理出以下两大问题:如何面对新课程,改进教师原有的教学惯性,促其实现自主发展?如何针对学生需求,构建学校的特色课程,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会上,北京和外省市课改专家通过听课、评课、讲座等,与干部教师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和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与会者受益匪浅。

收获一:立足课堂教学,开展校本教研,坚持做中研、研中悟、悟中改、改中创,让教师在探索有效教学的同时实现专业发展。学校采取了七项措施:一是建立月末“碰头会”制度,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提升。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类、研讨和解决,引导教师养成反思的好习惯。二是依托研究课、示范课,发挥典型引导和示范作用。学校狠抓备课—听课—评课—再上课四环节的落实,每周至少推出一节校级研究课、示范课供大家研讨,其中再上课是检验改进效果的验证环节。三是各学科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全组教师参与的“同说一课”活动,做课教师课后现场说课,其他教师评课,重点讲自己如果上这节课,将进行怎样的处理。四是共同反思,取长补短。要求教师对某些典型课进行记录和分析,突出那些值得回味的片段,不求全面,但求深刻。五是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为教师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学校投资购买了高中课改专题网站资源,为教师提供前沿的课改信息,将好的文章、案例和课堂实录放到校园网上供教师学习,也要求每位教师将平时搜集的相关信息,及时上传到校园网上,实现资源共享。六是开阔教师视野,拓宽课改信息的绿色通道。学校先后派干部教师几十人次到兄弟省市进行考察,学习课堂教学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加以改进与创新。七是坚持专家引领,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学校先后请八位国家级、市级专家来校作报告或听课和评课,针对问题给予指导,提高研修的效果。

收获二:立足学生选择,探索三级课程管理,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课程改革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要求,牛栏山一中抓住这一机遇,改革学校课程的管理,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国家课程政策和标准的框架下,结合学校实际,把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及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并加以实施,形成农村高中学校有特色的系统课程。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国家课程中必修、必选课程的校本化;第二类是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包括国家部分选修Ⅰ课程的校本化和学校开设的部分选修Ⅱ课程;第三类是校园生活课程,主要是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选修Ⅱ课程;第四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四类课程育人侧重点各异,但互相渗透,互为补充,是一个有机整体;四类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对学校来说,拓宽了育人途径,有利于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目前,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活动课、培训课达80余门,有学科类、科技类、文体类、兴趣类以及实践类。课程既有基础型,也有拓宽型、研究型、应用型和综合型的内容,对教师来说,搭建了自主发展的平台,因为担任各种课程的教师既有学校内部教师,也有外部聘任教师,教学交流蔚然成风;对学生来说,搭建了自主选择课程的平台,培养了自选能力。学生既可以在校园网上选择选修的课程和课程的层次,也可以在网上自主选择教师。学生选择课程可以打破年级界限、班级界限。四类课程受到教师、学生的欢迎,学校创造了适合学生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现代教育新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实践,其实就是在落实素质教育。我感悟:课程改革催生了学校的活力,深化课程改革将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校园网育人改革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运行的几点思考
改革之路
试论最大匹配算法在校园网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NAT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VPN在校园网中的集成应用
瞧,那些改革推手